历史沿革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3-02-05
手机版

  通州是北京的东大门,北运河的起点,在历史上曾经是仓储漕运重地,江南塞北物资交流的枢纽,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誉。

  通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光绪通州志》记载,相传远在颛顼、帝喾时代,这里属畿内地;尧、舜、夏、商、周及战国时期,分别为冀州、幽州、燕所辖;春秋战国时代,地属燕国,已有大量人口居住;秦朝隶属渔阳郡;西汉正式建置;东汉时期社会繁荣、人口众多。由于有文字可考,所以本文以西汉作为通州历史沿革的起点。当然早在建置以前遥远的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用勤劳的双手开拓着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为子孙后代奠定了良好的基业。

  西汉

  自西汉建置至今两千多年的岁月里,名称屡经更迭,治所几番迁徙,隶属关系变化频繁,行政区域时有增减,建置等级有升有降,构成一部极为错综复杂的建置沿革史。

  《汉书》与《资治通鉴》等史籍都有记载:西汉在这里设路县,路县就是通州最早的名称。据考证当时路县的治所,在今潞城镇古城村,隶属渔阳郡。

  王莽篡汉称“新”,改三百六十县为“亭”,路县改称通路亭,属通路郡。

  东汉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遣吴汉破五幡、铜马于潞河之上,大获全胜。因路县濒临潞水,乃将路字加水旁改为潞县,县从水名,以纪战绩,并为渔阳郡治所所在。此后在很长的时间里,使用潞县这个名称,并且与潞水休戚相关,兴衰与共。参照文献,并经专家实地考察、推断,大约在东汉时期,潞县治所迁往今三河市燕郊镇西南,城子村西瓦渣地。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潞县隶属冀州,后改属幽州广阳郡。后又恢复渔阳郡,潞县隶属之。

  三国

  三国期间,潞县是魏国的领地,隶属幽州的燕国。

  晋

  晋朝,因袭旧制,仍属幽州的燕国。

  五胡十六国

  到了五胡十六国期间,各族分建方隅,互相攻伐,此灭彼兴,各国领域变化错综复杂,仅将主要情况略予叙述。潞县先后归属羯族的后赵,鲜卑族的前燕;氐族的前秦;鲜卑族的后燕;汉族的北燕。

  南北朝

  南北朝时,初属北魏的渔阳郡,后改属潞郡,并为潞郡治所所在。据《日下旧闻考》记载:于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曾废平谷安乐二县,并入潞县。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元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潞县属东魏;天宝元年(公元550年)东魏被高阳所篡,建北齐,潞县为北齐属地,废潞郡,隶渔阳郡,并为渔阳郡治所所在。据传,潞县治所于北齐期间迁至今通州镇。武平元年(公元577年)北周灭掉北齐,潞县归属北周,仍隶属渔阳郡,并为渔阳郡治所的驻地。

  隋

  隋统一中国后,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渔阳郡,潞县归幽州总管府所辖。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幽州置涿郡,潞县改属涿郡。

  唐

  唐开国之初,潞县仍属涿郡。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渔阳郡治所自无终徙此,在潞县设玄州(另说为元州),并于同年划出潞县的部分领地置临泃县(三河县前身)。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玄州,撤临泃,潞县仍属幽州,隶河北道。据考,在唐朝期间,潞县曾因水患移至于今顺义县西南,孙河附近的原安乐故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在此析潞县领地置三河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幽州改为范阳郡,潞县隶属范阳郡。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潞县仍属幽州。

  唐代统一边疆地区以后,为了维护中原与边疆地方的关系,在各族首领所辖领地,设置一些羁縻府、羁縻州、羁縻县等特殊行政区域(羁縻即笼络的意思),由唐王朝任命各族首领为长官,并世代世袭。后来随着边疆地区民族斗争形势的变化,于唐中宗神龙年间(公元705-707年),有些羁縻州、县先后内徙,有的直接侨置于幽州境内,其中寄治于潞县的有:鲜州及其所领的宾从县;崇州及其所领的昌黎县。这种特殊情况就使得潞县的建置史更加复杂化了。

  五代十国

  五代时期,梁、唐两代潞县均属幽州。据传,潞县治所大约在五代初期,由安乐故城迁回今通州镇(另说唐开元二年至天宝六年潞县治所复移现址)。后晋石敬瑭为求助契丹夺取政权,于天福元年(公元936年)把包括潞县在内的幽、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辽会同元年(公元938年)潞县隶属辽国的南京道幽都府。开泰元年(1012年)改南京道为燕京,改幽都府为析津府。潞县隶属析津府。

  辽太平六年(1026年)划出潞县南境的一部分领地,设置漷阴县(后改称漷县)。到了清初漷县又并于通州,由于通州与漷县有着这层水乳交融的历史渊源,所以本文包括漷县的历史沿革,是理所当然的。

  宋

  宋宣和四年(1122年),北宋王朝联合金国,从契丹手中收复了幽州,设燕山府,潞县隶属之。但仅短短三载,于宣和七年(1125年),燕山守将郭药师降金,潞县、漷阴又归属金国了。

  金天会三年(1125年),燕山府归金,废燕山府,改置燕京路析津府,潞、漷二县隶属之。

  金天德三年(1151年),在潞县设刺史州——通州,取“漕运通济”之意,治所驻于潞,领潞、三河二县。

  贞观元年(1153年),金朝迁都燕京(今北京),改燕京为中都,改燕京路为中都路,改析津府为永安府,后又改为大兴府。通州(潞县,三河)及漷阴县隶属之。通州的设置与其命名,都标志着它作为中都(北京)水路门户地位的确立,并为以后的兴旺与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在通州的发展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金宣宗贞佑三年(1215年),蒙古族军队攻克中都,置燕京路,总管大兴府,通州及所领的潞、三河二县及漷阴县均属燕京路大兴府。

  元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正式定国号为“元”,次年改中都曰大都。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置大都路总管府,通州及潞县隶属之,惟漷阴县又有较大的变化,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漷阴县为漷州,并迁漷州治所于武清县境内之河西务。至正元年(1341年)漷州治所迁回今漷县村。

  元代南北大运河全线开通,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郭守敬开凿了通惠河,因此漕运事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通州的地位益加重要,成为享誉全国的漕运仓储重地。

  明

  明初,改大都路为北平府,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撤销潞县并入通州。当时通、漷二州均属北平府。从此潞县这个名称沿用了1300多年,而被通州所代替。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漷州降格为漷县,隶属于通州。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改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通州及所领三河、漷县、香河、武清四县,均隶属顺天府,终明未变。

  在明朝的二百多年间,通州大兴土木,修拓城池,兴修水利,扩建仓廪,建造桥梁……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

  清

  清初因明旧制。顺治十六年(1659年)裁撤漷县并入通州。当时通州管辖三河、武清、宝坻三县,隶属于直隶省顺天府,雍正六年(1728年)改通州为散州,不再领县。

  清朝实行道、厅之制。道有分守道、分巡道(如提学道、兵备道等),清初曾设通州兵备道;顺治七年(1650年)密云兵备道来并,改为通密兵备道,通州隶属之;顺治十四年(1657年)蓟州兵备道来并,改称通蓟兵备道,通州隶属之;康熙八年(1669年)永平道来并。后改称通永河务兵备道(简称通永道),所辖州、县的钱粮均归通永道核转。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顺天府设东、西、南、北四路同知(衙署称“厅”),分辖二十四州县,通州隶属东路厅(全称为“顺天府东路刑钱捕盗同知”辖通、三、武、宝、蓟、香、宁七州县)。刑名由东路厅核转,乾隆十九年(1754年)钱粮亦归东路厅核转。可见道、厅是分管军事、钱粮和治安的专门机构,与一般府、州、县地方行政建置不同。通永道和东路厅的治所均驻通州。

  清朝继金、元、明几代,通州仍为京畿要地,不仅漕运仓储更胜一时,而且是南北物资交流的枢纽,商贾云集,市肆繁华,不减前朝。至晚清,天津开埠,北宁筑路,随之南漕停运,通州景况日趋萧条。

  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华夏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民国三年(1914年)撤顺天府改称京兆地方,同时改通州为通县,隶属京兆。民国十七年(1928年)裁京兆,通县隶属河北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日本豢养的汉奸殷汝耕,在通县拼凑一个辖有滦、榆、蓟、密等二十二县的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通县就成了这个卖国傀儡政府的驻地。尽管它寿命极为短暂,却使通县沦为日寇侵我华北的战略基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三月,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撤销,旋即与伪华北临时政府合流,通县隶属伪河北省冀东道。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汉奸汪精卫拼凑伪南京国民政府傀儡政权,伪华北临时政府与之合并,改冀东道为燕京道,通县隶属河北省燕京道。在这短短的三十几年里,军阀混战不已,列强凌辱日深,贪官恶霸敲骨吸髓,特别是惨遭日本侵略者蹂躏长达十年之久,通州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指引各地抗日军民,纷纷建立敌后革命根据地。1940年秋冀东区党委第十四地委领导的武装力量,逐步地扩展到通县的东部、东南和东北的一些村庄,并先后开辟了蓟平密、蓟宝三、平密兴、平三密、平三蓟、三通香、三通顺等联合县(办事处),与敌伪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这些联合县有的名称似乎与通县无关,实际上都涉及到当时通县管辖的地区。他们分别属于冀东区十四地委和冀北区十二地委所领导。1945年日本投降,通州隶属国民党河北省第六战区联防司令部。1946年改属伪河北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并为专署驻地。解放战争节节获胜。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撤销三通香联合县,于1946年1月在西集成立通县人民政府。综上可见自1940年至解放前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和人民武装,一直活跃在通县的广阔农村;同时敌伪、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反动军队,却龟缩在城镇这区区的弹丸之地,形成敌我双方对峙的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8年12月14日,通县全境解放,从此通县人民获得了新生。当时通州城关为通州市,实行军管;通县人民政府仍驻西集。市、县同属冀东区第十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同年2月通州市划归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为北平市第二十一区;通县隶属关系不变。1949年3月通县人民政府自西集迁驻张家湾。1949年8月河北省委、省政府成立,同时撤销冀东区党委,并于8月10日遵照华北人民政府的指示,北平市第21区改称通州市,与通县同时划归河北省通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导,通县专署驻于通州市。1949年9月通州市改称通县镇。1950年5月13日县、镇合并称通镇,通县人民政府自张家湾镇迁至通镇。1951年11月县、镇再度分开,仍恢复通县和通县镇两个名称,隶属关系不变,县、镇两个政府同驻通县镇。1954年4月19日,通县镇改为省辖专区代管的通州市(县级)。1958年4月通州市、县同时划归北京市领导,随之县、市合并改名通州区,通县专署同时撤销。1960年2月通州区又改称通县。1997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北京市撤销通县,设立通州区。于1997年9月28日召开通州区成立大会,并举行挂牌仪式。

  建国以来,古老的通州焕发了勃勃生机,城乡建设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和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进入小康社会,通州区以飞跃的速度,奔向更加灿烂的未来。

上一篇:专科即可!邢台市南和区住建局、应急管理局公开招聘7人公告
下一篇:刚刚,今年山东高考分数线发布!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