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致敬“她精彩”,积累“她力量”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3-03-12
手机版

  

  明媚的三月,“三八”妇女节如约而至

  千万万个“她”将辛勤的汗水

  无双的智慧乃至宝贵的生命

  融进时代发展的洪流中

  书写着奋斗不屈的人生华章

  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奉献

  绽放别样芳华

  她们在国家和人民需要之时

  毫不犹豫挺身而出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

  “她力量”素材,赶紧收藏

  ↓↓↓

  

  大国工匠

  韩利萍

  韩利萍潜心钻研技术,以一身精湛的数控操作加工技艺,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保驾护航。

  滑动查看全文▼

  “天舟一号”的长征七号火箭,重量达到600吨,而托举火箭腾飞的是一双巨大的手——发射平台。在它身上的4万多个零件当中,最关键的零件加工精度达到了微米级,它是火箭精准入轨的基础。韩利萍正是一位用双手托起火箭的数据铣工。

  韩利萍加工的零件叫“四通均流阀”,是长征七号火箭发射平台的关键控制件。别看这个零件个头小,但它可是大力士,火箭加注燃料以后一直到起飞前,将近600吨的重量,就靠这个“四通均流阀”驱动液压系统进行控制,承担火箭发射前姿态调整控制的重担。

  这个发射平台的关键部件,允许的最大公差是2丝,相当于两根蚕丝粗。超过这个范围,就有可能导致火箭发射无法准确入轨。

  在零件加工到第3个孔时,韩利萍发现机床出现了异常震动。如果不是韩利萍提前预判到刀具的磨损,加工下一个孔时,零件就有可能超出精度公差,甚至报废。

  而在十多年前,这个机床闺蜜曾经是韩利萍的噩梦。2000年年初,当中国航天的装备开始升级换代,韩利萍是厂里第一批接触数控机床的人。一次,师傅交给她一个零件,由于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她怎么也看不懂零件复杂的内部结构图。

  回到家里,韩利萍还在通过电话找师兄请教。在师兄眼里,当年20多岁的韩利萍在加工方面就是个“笨小孩”。但是他没想到,韩利萍还是个“倔女孩”。在切土豆时,她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能不能用家里的土豆切出零件的模型呢?

  圆弧面、打孔,这些在平面图纸上韩利萍怎么也看不懂的难点,通过她手中切割成型的土豆,变得立体了。有半年多的时间,韩利萍家里堆满了她练功切出来的奇形怪状的土豆。

  就是凭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千百次的磨练,当年的“笨小孩”如今成为了厂里鼎鼎有名的技能高手。韩利萍将“四通均流阀”的加工合格率,从之前的20%提高到了100%。26年来,由韩利萍加工的关键零件,相继用在了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平台上,稳稳地将“神舟”系列飞船、北斗卫星、“天舟货运飞船”送上了太空。

  

  乡村医生

  谢爱娥

  谢爱娥二十多年如一日坚守在洪湖中心一条小船上给渔民看病,为渔民建起了“生命之舟”。

  滑动查看全文▼

  谢爱娥,洪湖市滨湖街道办事处滨斗湖村妇联主席,曾经居住在滨湖办事处船头嘴村——一个四周环湖的小渔村。人家都说是袅袅炊烟小小村落,但是以前,她们村里是没有路的,船头嘴村建在大湖中央,没有一片陆地,全村600多口人,一直都散居在200多艘漂浮的船屋里,平时串门都只能划着小船走水道过去,与陆地上的生活很不一样。

  25年前,当时的船头嘴村民远离城镇,渔村老百姓缺医少药,遇到突发急症,必须驾船3个多小时才能接受治疗。1992年,一名难产孕妇在送往医院的船上去世,村里下定决心,要建一个村级医务室、日韩综艺招聘一男一女两名乡村医生,得知这个消息后,谢爱娥和她丈夫便主动请缨来到了湖上。

  她们刚来村里时,乡亲们听说来了医生,都高兴地摇着船架来桨来寻医问诊,这个刚刚成立的医务室一天能接待50多号病人,村里对医生的需求非常大。“如果我们早来,那个孕妇就不会遭到不幸,湖上的人家,好不容易盼来了两个医生,要是我们就这么走了,他们怎么办?”这个朴素的想法牵绊住了谢爱娥的脚步,并最终让她下定决心把家安在了湖上。每天,谢爱娥的丈夫就在卫生室坐诊,谢爱娥负责驾船出诊,从此踏上了水上行医路,也从不懂水性变成了摇船的好手,就这样,一住就是25年。

  25年来,谢爱娥每天划着小船出诊,风里来,雨里去,背坏了8个药箱,换了5条小木船,有个记者算了一下,谢爱娥在这片湖面上走过的水路,足以绕地球两圈。在湖上工作生活虽然条件艰苦,但也很幸福。现在村里100多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是在谢爱娥的陪伴下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村里老人们把她当女儿,年轻人们把她当妈妈,这让谢爱娥感到很满足。

  

  璀璨青春

  黄文秀

  黄文秀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滑动查看全文▼

  黄文秀201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自愿回到百色革命老区工作,主动请缨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百坭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石山林立,山路蜿蜒陡峭,基础设施薄弱,全村11个自然屯散落在大山深处,有几个屯离村委10公里以上,最远的达13公里。“当初组织考虑到一个女孩子去偏远的百坭村开展工作不方便,但黄文秀主动承担了责任,而且决心特别坚定。”百色市委组织部的同志说。

  为了更好打开局面,黄文秀积极向村里的老支书讨教工作“诀窍”。此后,她到群众家不再拿着本子问东问西,而是脱下外套帮他们扫院子、干农活、种油茶、摘果子,一边干活一边唠家常。她利用休息时间,把贷款买来的私家车当作工作车,花2个月时间遍访全村195户贫困户,绘制百坭村“贫困户分布图”,把每一户的住址、家庭情况、致贫原因等,都详细标注出来。村民们渐渐发现,这个新来的年轻的女书记不仅学说当地话,还主动与大家同劳动、聊家常,不带丝毫娇气,很快就都喜欢上了她,把她当成了自家人,“你这个丫头,还真是难‘缠’得很哩。”黄文秀用守初心、担使命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姓信赖,赢得了群众支持。

  想致富,先修路。百坭村有5个屯交通困难,虽然多年前通了砂石路,但连年雨水冲刷,路面已破损不堪,雨季陡峭路段连摩托车都无法通过,严重影响群众出行,制约产业发展。黄文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带着村“两委”班子熬夜做方案、拿对策,及时向有关部门申请,积极筹措资金硬化了1.5公里通屯路,安装了47盏路灯,修建了4个蓄水池,逐步改善了百坭村生产生活条件。如今的百坭村,道路更好了,路灯更亮了,蓄水池更多了,村里更美了,脱贫致富的人更多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黄文秀带领村干部和群众,深入研究、挖掘百坭村的资源优势,学经验、找路子,大力发展杉木、八角、砂糖桔、枇杷等特色种植产业,千方百计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全村的杉木种植面积从8000多亩发展到2万多亩,八角从600多亩发展到1800多亩,砂糖桔从1000多亩发展到2000亩。仅砂糖桔2018年就销售了4万多斤,销售额22万元。

  同时,她联络母校师生来村里开展支教,为筹办百坭村幼儿园多方奔走;开展文明家庭评比、村规民约吟诵等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在黄文秀这位第一书记的带领下,百坭村经过努力,贫困发生率从22.88%降至2.71%,88户418人顺利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增收6.38万元,还获得了2018年度百色市“乡风文明”红旗村荣誉称号。百坭村及村里贫困户取得的点点滴滴进步,都凝聚着她辛勤的汗水,闪耀着她奉献的光芒。

  

  科研报国

  胡海岚

  浙江大学胡海岚教授因揭示抑郁症发生的核心脑机制等研究,成为2021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最年轻获奖者。

  滑动查看全文▼

  胡海岚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正常情绪的神经编码机制、异常情绪(如抑郁症)的神经环路及分子机理、社会竞争的神经环路机制。她带领团队产出了一系列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抑郁症的基础及转化研究中取得了创造性、系统性的成果。

  抑郁症是当代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全球目前约有3.5亿患者,他们深受困扰,身心处于严重不健康状态。在与抑郁症的斗争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它并不是简单的心理出现问题,而是大脑发生了病理性的改变,需要药物治疗。但传统抗抑郁药普遍存在起效慢、靶点广、副作用大的缺点,而起效又快又好的氯胺酮,又有很大的副作用,且成瘾性强。过去,科学界一直没有弄清氯胺酮的起效机制,也找不到它的替代品,2018年,胡海岚团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2022年6月,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胡海岚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这一奖项被称为“女性诺贝尔科学奖”,胡海岚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第7位中国获奖者,也是目前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教科文组织在此前发布的评奖信息中说,胡海岚“因在神经科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奖,她的工作促进了新一代抗抑郁药物的研发”。

  在此之前,胡海岚其实早已声名赫赫,她是“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得主,是荣膺IBRO-Kemali国际奖的“亚洲第一人”,是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的特约审稿人……不过,她只想安静地搞科研,她认为“名气并不重要”,最大的成就感在于“你是第一个发现了自然未知中某个环节的人”。

  胡海岚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师。短短10余年,她已培养了多名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他们共获国家级最高奖学金10多人次,其中6位已在中科院、清华、华东师大和浙大获得教职,4位获得国家优青等人才奖项。

  大学毕业后,胡海岚赴美深造,于2002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神经生物学方向博士学位。2004年,她进入有“世界生命科学圣地”之称的冷泉港实验室,进行博士后工作。在美国学习、工作10?多年后,她放弃了那里的生活和事业,于2008年12月回到祖国,进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并组建了自己的团队。谈及这一选择,胡海岚说,她一方面是希望把自己科研的黄金阶段留给祖国,另一方面也是受国家日益完善的人才政策的吸引。

  

  太空教师

  王亚平

  王亚平为孩子们打开神秘宇宙的大门,为他们播种下一颗一颗梦想的航天的种子,精心呵护,也期待着这些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滑动查看全文▼

  1997年,17岁的王亚平通过了空军选拔进入长春飞行学院,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女飞行员。翱翔蓝天,让她对更广阔的天空充满了好奇和渴望。2003年,当她在电视机前看到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的画面时,探索太空、为国争光的“飞天梦”让她更加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

  2013年6月王亚平执行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历时15天,成为我国首位“太空教师”。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历时183天,王亚平创下了多项纪录。作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她不仅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还成为目前在轨时间最长的中国女航天员。

  “我很幸运,赶上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从事这样一项伟大的事业。”谈及这些成就,王亚平总是心怀感恩,她说:“是祖国托举我们飞上太空,是党和人民给予我们崇高荣誉。”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中,王亚平同乘组其他2名成员一起圆满完成数千项操作、数十项在轨科学实验。一堂几十分钟的太空授课,背后是200多个小时的反复试讲;一项简单的太空实验,背后是数百次的精心操练;一次惊艳的太空行走,背后是上千次的严苛训练。上百万字的飞行手册,她烂熟于心;数以万计的指令,化作条件反射式的肌肉记忆……在王亚平眼中,没有“差不多”,只有“更完美”。

  如今的王亚平已经实现了漫步太空“伸手摘星”的梦想,但是她的脚步并没有停下。这些年,王亚平到过全国近百所学校,与青少年学生面对面交流。王亚平动情地说:“我愿永远做一名孩子们心中的‘太空教师’,尽我所能,为孩子们打开神秘太空的大门,带着我们共同的梦想,在科学的世界里自在遨游,飞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妇女节,你有哪些话想

  对“她”说

  编辑?|?王爽? 统筹 | 王一萍? ?终审 | 朱汉华

上一篇:NYU 史上首位女校长上任!全美超 30% 的高校校长都是女性 !
下一篇:佛山市三江职业学校:中专和职高是什么样的学校?值得报考吗?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