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上海市教育功臣”名单揭晓: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3-09-15
手机版

  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11日电(记者 陈静)强教必先强师。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教育系统加快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进一步弘扬高尚师德,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积极投身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新征程,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

  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第五届“上海市教育功臣”,共同感受榜样的力量。

  培养数学强潜能学生,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

  上海市上海中学校长 冯志刚

  既是“一校之长”,又是数学奥林匹克教练,自1990年进入上海中学工作,冯志刚培养了上千名数学强潜能学生。从教33年来,他将学生发展、师德修养放在首位,为不同志趣领域、不同潜质的学生创设良好的发展空间。

  2002年,冯志刚被评为上海市当时最年轻的数学特级教师。潜心培育有数学潜质的学生,是他最为快乐的事。多年来,经常为学生义务辅导,不计较个人得失,使这些孩子获得质的飞跃。坚持“教育德为先”,立足本职专业,他带领数学强潜能学生冲出上海、全国领先,所引领的团队累计指导学生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金牌16枚,曾连续9年有学生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金牌,在国际国内同类中学保持领先。

  自2013年担任校长以来,他持续引领上海中学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探索,促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保持全市、全国领先地位。“今天的上中学子,明天将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在深化学术志趣与素养培育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上,他率先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下的大中学合作育人机制与建构研究型、创新型学校这一学校发展新形态。在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0余所高校合作育人过程中,提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链的建构框架,升华了学校已有科技班、工程班通识专门课程的联通选择实验,拓展了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等多个创新实验组。这10年来,上海中学毕业生进入国内顶尖名校深造持续保持高位。今年,上海中学获得中国数学会申报2026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学校承办资格,成为全球第一所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承办权的中学。

  35年扎根一所学校,为孩子寻找生命中最美曙光

  上海市普陀区洵阳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朱乃楣

  35年教师生涯中,25年主持校长工作……自1988年进入洵阳路小学,朱乃楣始终扎根在一所学校,用心用情“为每一个孩子寻找生命中最美的曙光”。

  在不改变生源,不依靠政策倾斜,不增加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如何坚守教育本源,坚守学生立场?她围绕“一样的阳光,润泽不一样的生命”的课程理念,聚焦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精准性和整合性,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从提出“寻阳”文化,到建构“分科·综合”课程体系,踏踏实实又充满创意地走出了一条高质量育人的持续发展之路,让国家课程理念在一所最平常的学校得到专业而富有创意的落实。“润泽生命,洵美且异”是对生命成长的尊重,也是对教育公平的理解。在洵阳路小学,“有教无类”不仅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真实的行动,学校坚持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最优质的适合教育,将一所普通公办小学,办成老百姓满意度高的家门口好学校,成为备受认可的上海市新优质学校标杆校。

  35年来,这位研究型校长直面问题、努力突破,沉下心来做研究。由她主持的《从薄弱到优质:24年落实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践与研究》课题,荣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从薄弱走向优质,一举跃升为“上海市中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监测名列前茅的高质量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被誉为“上海基础教育的一张新名片”。让每一个师生“洵美且异”,绽放出属于自己生命的光芒,是这位特级校长的不懈追求。

  教书育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朱美芳

  从教30余载的朱美芳深信,教书育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育人比出科研成果更重要,科研也是培养人才的手段。”朱美芳长期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线教学工作,先后主讲《先进材料进展》《高材专业前沿》等7门专业课程,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与学科前沿理论融入教学。她还构建了“沉浸式”教育模式,带领学生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在一线生产中深度融合产教研用,创新材料专业人才培养。

  多年来,朱美芳坚持给本科生上“第一堂课”和“最后一堂课”,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新生入校,她将硬核的专业术语转化为可知可感的生动场景,为学生打开材料世界的大门,点燃科研梦想;毕业前夕,她叮嘱学生要始终胸怀理想、情系国家。多年来,她还坚持担任本科生的“博导班主任”,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学涯规划;当他们遇到学习、科研、人生等方面的困惑时,她及时提供引导和帮助,做好学生思想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育人和科研都是接力的事业,朱美芳坚信身教重于言教,甘为青年人才成长的“铺路石”。“你不是一个人单干”,每当青年教师入职,朱美芳的开场白都是这句话。她提出了“111”青年教师帮带模式,三个“1”分别是新教师的学位导师、学院年长的教师和企业导师。在她的带领下,材料学院这支平均年龄不足40岁的团队,先后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和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从普通教师成为教师教育者,构建区域教育研究“立交桥”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李百艳

  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名师、名校长,再成为教师教育者,无论角色怎样转换,李百艳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坚守“用父母心办教育”,以满腔热情满腔爱书写了初心如一的教育诗篇。

  2000年,李百艳作为人才引进到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任语文教师。她30年深耕语文教育,坚持“教文育人、立文立人”,指导学生用“魅力语文”文集来书写美好的童年与青春,激发学生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情怀,打下深厚的精神底色。她领衔主持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期名师领航工程李百艳工作室,培养骨干教师,跨区域辐射“三区三州”,彰显国家级领航名师的使命担当。

  担任校长期间,她直面初中课堂教学存在的“失语”、初中生青春期心理“失衡”、学校办学内生动力“失落”等危机,致力于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带领学校在“对话教育”育人新模式中转型崛起,并有力确保了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平安,实现了师生的生命质量与学业质量等量齐观、高质量发展,回应了万千家庭对优质教育的热切期待。

  担任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以来,她切实服务于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临港新片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为破解教育体量大、校际差异大、优质均衡达标难等挑战,创新性构建区域教师教育研究“立交桥”,指导研制《浦东新区教师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打造“浦东杏坛”品牌活动,助推成立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临港分院,形成了全域覆盖的“教—科—研—训—评”一体化治理新形态,孕育出教师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与肥沃土壤。

  “教有真情,育无止境”,倡导情感教育惠及学生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吴蓉瑾

  吴蓉瑾所在的卢湾一中心小学毗邻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有着独一无二的红色底蕴和丰厚的党史学习教育资源。她发起成立志愿服务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全国第一个小学生讲解员社团——“红喇叭”小讲解员社团,志愿讲解已成为全校1300余名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吴蓉瑾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云朵妈妈”,她总能找到学生的“穴道”,激发潜能,因材施教,“云朵妈妈聊天室”也成了孩子、家长与她倾心交流的空间。在基础教育一线工作28年,她倡导情感教育,提出“教有真情,育无止境”,设计并开设了情感教育课惠及学生近10万人次,在区域内共享。

  [1] [2] [下一页]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陈静  

上一篇:安徽考研2024报名时间公布!注意事项必读
下一篇:原创|特教老师贾君婷仙:“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总有绽放的一天”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