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2-12-02
手机版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多方法诵读课文,学会朗诵,理解文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品读课文,体会三峡的山水特点和壮美风光。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赏读课文,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对地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传承。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品读课文,体会三峡的山水特点和壮美风光。通过赏读课文,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对地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传承。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课文,体会三峡的山水特点和壮美风光。通过赏读课文,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对地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传承。

  教学难点:

  通过赏读课文,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对地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传承。

  三、教学设想

  教学离不开学情的把握,而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学情把握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把握。一是文言文诵读,八年级的学生在诵读层面能基本做到正确和顺畅,但在节奏把握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语感欠佳,因此在课堂上应重点教授;二是文言文翻译,学生能初步把握常用实虚词的意思和运用,词句翻译也有一定的基础,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标准还不能完全把握和实现;三是文言文学习兴趣,学生在文言文学习方面还存在一些抵触心理,文言文文本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还存在陌生的感觉,因此课堂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趣味。另外,所学课文《三峡》中作者运用的写作技法较多,可能会对学生学习构成一定的障碍。

  四、教学方法:

  《三峡》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篇经典的中国古典山水散文。目前,不少教学的焦点都是落在《三峡》“自然美”的反映说上,然而我们要意识到一篇经典的写景之文能够世代流传,也绝不只因为其写景之真。孙绍振指出,三峡之美的性质是由人的情志决定的。因此,本课的解读意图以情志的审美为教学设计出发点,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要求以及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并考虑学情特点,将基本的教学方法确定:为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明代文学家张岱说:“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袁中郎。”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写山水文成就如此之高的郦道元的《三峡》。他这个《三峡》写得好啊,给后世的作家可出了难题:以李白的高才,也不能不袭用“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成句;余秋雨在《三峡》中这样感叹:“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据记载,他一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对人民比较同情,对权贵有所不满;对祖国河山十分热爱,对地理风物精切钻研。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四十卷。

  2.背景介绍

  选自《水经注校证》。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水经注》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合称“四大名注”。

  3.相关链接:《水经注》

  《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当时南北分裂,此书记北方河流,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与作者实地考察的成果;涉及南方江河,则博采他人记述,精心选择,细致加工,融汇成文。

  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李善的《文选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并称为“四大名注”。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读准字音

  阙处(quē)

  曦月(xī)

  襄陵(xiānɡ)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yǎn)

  飞漱(shù)

  属引(zhǔ)

  2. 读出节奏(语速、停顿)。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把握词义,疏通文意

  一词多义:

  (1)自三峡七百里中 在

  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自己

  (2)沿溯阻绝 隔断

  绝巘多生怪柏 极(高)

  哀转久绝 停止

  (3)素湍绿潭 白色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不加装饰

  通假字:

  略无阙处 同“缺”,空隙、缺口

  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 动词用作名词,这里指。

  回清倒影 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则素湍绿潭 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晴初霜旦 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古今异义:

  或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奔

  古义:飞奔的马 今义:飞快地跑

  清荣峻茂

  古义:树木很繁茂 今义:荣誉,光荣

  属引凄异

  古义:延长。今义:引导,引起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研读,感受三峡之美

  1.概括三峡之美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

  课件出示:

  (1)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简单概括。

  (2)三峡的水在不同季节各有怎样的特点?找出相关语句,简单概括。

  (师引导,生交流讨论)

  预设

  (1)《三峡》一文写山,突出其高峻险拔、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其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交代峡长;“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说明山高,“隐”和“蔽”,以天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这两句正面刻画出山的雄奇险峻;“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突出了山峰的险峻、江面的狭窄、峡谷的幽深。

  (2)写水,则重点表现夏水水流湍急,迅猛异常。接着描绘春冬之时水的清澈。

  写夏水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正面描写夏季江水暴涨、水流湍急的特点。

  写春冬之水句子:“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

  三峡“水”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2.体会三峡之美

  师:三峡很美,你觉得三峡美在何处?试用“三峡的……美,美在……”的句式来表达。

  预设 三峡的山美,美在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天蔽日;

  三峡的水美,美在水流湍急,迅猛异常,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认识、对词句的揣摩将这些鉴赏变为自己的理解,进而真正了解《水经注》的文学特色,感受长江三峡雄伟的气势和秀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三峡风光,美不胜收,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亳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二、研读课文,品味句子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然后具体描写山、水的特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具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因为夏水最为凶险迅疾,然后写春冬之水,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这样文脉相承,文气相贯。

  从另一方面看,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1段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所以后两段重点写水,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

  2.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何作用?

  明确:结构上,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与上文“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相呼应;

  内容上,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岭连的特点,渲染了三峡秋天的悲寂凄凉的气氛,侧面烘托三峡渔夫的悲惨生活,流露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翻译课文的中间两段,把原文和自己的译文都朗读一遍,边读边体会它们不同的语言特点。

  明确:语言简洁精确凝练,寥寥数字,即可将景物特征鲜明表现出来,生动形象,意境优美。

  4.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⑴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

  ⑵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

  ⑶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5.结尾引用了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

  ①本文融情于景,最后以凄凉的渔歌作结,是为了表现山水虽佳,但世上犹有劳苦和贫穷的人,从侧面表现了当时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②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③结尾引用渔歌,从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总结了全文,升华了文章中心。

  6.“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三、拓展延伸

  1.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说说它和本文的联系。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明确: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的第一段则和诗中“万重山”相应。

  2.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提示:

  (1)要有问候语。

  (2)概括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示例:

  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四、学生再次朗读全文,明确主题

  明确:本文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美之情。

  五、课文总结

  三峡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心驰神往的地方,更是我们可爱的家乡。希望同学们爱上高峡平湖的波澜壮阔,爱上巴山楚韵的日丽风和,爱上七百里峡江的延绵江水。用自己的笔抒写三峡,向世界发出邀请。

  六、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水经注》中描写孟门山、拒马河、黄牛滩、西陵峡等段落,体会其写景文字的精彩。

  教学反思

  “一切景语皆情语。”郦道元的《三峡》先写概貌,再做分述,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这是一篇教读课文,既要在人文性方面做足文章,让学生感受景物的美,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又要在语文能力和阅读策略上获得提升。

  教学时,主要存在这样的一些不足:

  1.课文句式骈散结合,多用四字句,间有五、六、七言,灵活多变,整饬华美、韵律和谐中,又有参差变化,读来有抑扬顿挫之感。但在教学时,朗读这一环节没有做到位,没有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韵律美。俗话说“文章不厌千回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更是应该多读。通过读,不断积累文言语感,积累字词,为更好的自学课外文言文奠定基础。通过读,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2.读懂文章内容的第一步是翻译课文。但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些急躁,不够精细,不能落实到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学生身上。课堂上也没有形成完整的板书,对重点字词只是嘴上过了一遍,以至于大多数学生不能当堂掌握字词。虽然课后在笔记本上进行了整理,但效果不是很理想。

  3.本单元写作教学是“学习描写景物”,但在教学时,并不能很好的紧扣写作任务,进行相应的总结和归纳。为了使景物描写更加丰满、生动,对某一景物,可以俯视、仰视,近观、远望,可以写静态、动态,还可以写不同时段中的不同形态。这些技巧应该穿插于课堂,让学生明了。还有文章布局谋篇的技巧,很值得用心揣摩和借鉴,但都没有做到位。

  4.对语言的品味还不够到位。课文语言简洁凝练,形象性强,片言只语,蕴含无穷意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简洁的语言深加体会,细加玩味,发现词语背后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情境这一点做得不到位。

  教学设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不适合当前的学情。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牢记:教学要紧扣学生所需,而不是教师所需。

  举报/反馈

上一篇:11所金融类考研院校分析大盘点!
下一篇:高考日语网课哪个平台好呢?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