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位两会代表为养老谋发展(汇编)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2-12-03
手机版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实录)

  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政府工作任务

  要顺应消费需求的新变化,多渠道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破除民间资本进入的堵点。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5亿。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机构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新建居住区应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婴幼儿照护事关千家万户。要针对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的新情况,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加强儿童安全保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重点发展社区的养老托幼服务。比如,提供公租房,让从事助餐助行、日间照料、康复、老年大学等的社会力量免费使用,还可以给予水电气的费用减免,可以减税免税。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

  加快解决养老育幼这个领域总量不足、质量不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一是增加养老育幼服务能力。政府将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放宽社会资本准入,多措并举增加服务供给。今后三到五年,将大幅度增加各类养老服务床位,通过城企联动等方式,使普惠性养老床位增加一百万张以上。

  二是着力提升养老育幼服务质量。老人和孩子们的幸福,全社会都非常关心。人们最关心、最担忧的是养老育幼的服务质量。所以,各相关部门将把提升养老育幼服务质量作为行业监管的重中之重,通过规范服务标准来提高质量,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培训来提高质量,通过完善支持政策来提高质量,通过加强信用监管来提高质量。

  三是不断优化养老育幼服务供给结构。政府在保好基本、兜住底线的基础上,要大力支持非基本养老育幼服务多元化发展,努力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在服务对象和内容上,要促进护理型养老床位达到50%以上,医养结合的深度和水平大幅提升,示范性幼儿园和托育机构的比例大幅度提升。在能力布局上,要加大对贫困地区、边远农村的倾斜支持,消除服务盲区。要更多地发挥社区作用,引导优质养老育幼服务机构进社区。大力发展各类像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行助餐等多元化社区服务,使社区群众能够就近享受更便捷、高质量的养老育幼服务。

  财政部部长刘昆

  表示,当前全国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情况总体良好,能够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刘昆介绍,据初步统计,去年全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入3.6万亿元,基金支出3.2万亿元,当年节余4000亿元,滚存结余达到4.6万亿元。

  刘昆坦言,受人口老龄化加剧和人口流动不均衡等因素影响,再加上去年之前基金不能在省际之间调节使用,中国确实有部分省份基金收支平衡压力比较大。但从去年7月1日起,已经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节制度,调节比例从3%起步,以后还会逐步提高。

  刘昆表示,该项政策去年执行半年,调节额为2400多亿元,有22个省份从中受益,已经适度均衡了不同省份间的基金负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地基金负担苦乐不均的问题。

  “养老金是老百姓托付给国家管理的养命钱,为确保各地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我们今年还有一些措施出台。”刘昆说。

  首先是提高调节的比例,今年要进一步加大调节的力度,将调中央调节比例提高到3.5%,预计全年中央调节基金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进一步缓解个别省份基金收支压力。

  二是加大补助的力度,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准备安排中央财政基本养老金转移支付预算7392亿元,同比增长10.9%,重点向基金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的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省份倾斜。

  三是弥补收支的缺口。对于通过中央调节和中央财政补助后,资金仍存在滚存缺口的省份,将按照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担的原则,弥补资金的缺口。

  四是加快规范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

  商务部部长钟山

  钟山认为,养老服务和家政服务是明显的短板,今年要重点补齐。

  “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全国老龄人口的床位每年短缺200多万个。”钟山说,“城市里家政服务,尤其是大中城市雇保姆难、雇保姆贵,要雇一个好的保姆、满意的保姆是非常不容易的。”

  钟山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供给和需求不匹配。

  他指出,我国农村还有很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进城很难,没有专业,没有门路。所以是“两难”:雇家政人员难,到城里找工作难。

  “2018年,商务部开展了‘百城万村’行动,组织109个城市与1万多个村对接,进行家政人员培训。过去一年,我们帮助农村10多万劳动力进城就业,这样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减轻了城市家庭的负担。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把这项工作做好,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钟山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纪南

  在回答社保费率问题时说,中央采取降费率的举措,尤其是单位养老保险缴费费率可以降到16%,力度很大,"我个人认为这些综合将费举措主要目的是减轻企业负担,增加企业活力,推动企业发展。"

  他说:"从现实来看,我们国家的社保费率是偏高的,有下降空间,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从长远来看,降低费率后企业有活力,门槛低了,参加社保的人会多,社保基金的蛋糕越做越大,会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大家的担心,养老保险的发放问题,我们有能力保证养老保险的及时足额发放。而且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还要适度提高养老待遇",张纪南说。

  他分析,当期收大于支,降费率后测算当期收支总体上可以保证收大于支。此外,累计有结余,按照最新统计的数据,企业养老保险金滚存达到4.78万亿,有比较强的支付保障能力。另外,全国养老储备基金2万多亿,还会不断增加,"我们能够保证养老保险金的及时足额发放",张纪南再次强调。

  农工党中央

  农工党中央在调研中发现:一是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二是老年人意外伤害险和长期护理险的探索为建立多层次商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了参考。三是商业保险资源助力养老产业发展探索了新方式。如,上海新江湾城老年福利院项目探索了“重资产投资中高端商业养老项目,轻资产带动提升公建养老项目运营和服务品质”新路子,满足了中低收入老人对高品质养老生活的需求。

  但是,由于商业养老保险在我国刚刚起步,尚不能发挥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框架中的“第三支柱”支撑作用。比如,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未达到政策预期,商业养老保险距离发展目标差距较大,对商业保险参与养老保障政策激励小,第三支柱除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外,其他商业养老保险没有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等。

  为此,农工党中央在上述《提案》中建议:

  一、优化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一是试点尽快推向全国,扩大覆盖人群,让更多人群享受政策红利。二是降低投保人领取商业养老保险金时的个税负担,降低7.5%的领取税率或在初始阶段对不同年龄段的投保人实施差别税率。三是提高税延额度,简化优惠方式和抵扣手续,取消单位代扣代缴规定。四是扩大优惠政策适用对象,适用对象到所有取得个人所得税应税所得的居民纳税人。

  二、加快顶层设计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发挥第三支柱作用。增加市场因素,合理分配“三支柱”各自缴费的比例关系,将“第一支柱”的缴费比例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腾出资源扩大“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比重,发挥政府、企业、个人的共同作用。在制度设计上,商业养老保险应使更多群众能够不受就业形式、就业单位条件限制,在税优政策的支持下建立个人商业养老计划。政策目标设定为个人商业养老金为群众平均提供10%—15%的替代率,对无法参与企业年金的群众可适用更高的替代率。

  三、发挥商业养老保险在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中的优势。一是确定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险,鼓励保险公司为参保群体量身定制个性化居家护理服务产品,覆盖全部有需求的老人。二是激励保险公司开发保费低、覆盖广的人身类商业养老保险,对失能、半失能和失智、半失智的老年群体开发的护理保险,政府财政给予一定的保费支持,由保险公司提供服务。三是发挥保险资金优势,激励其各种等方式参与到养老服务、康复管理、医疗护理、休闲康养等养老健康服务设施和机构的投资上来,增加养老服务供给。

  四、以个税改革促进税优型福利制度建立。一方面,加快分项所得税制向综合所得税制改革,实施年终个税调整,并以家庭为单位缴税。在综合所得税制下,参保人可不必依附于单位自由参保享受优惠,并带动家庭成员全部纳入保障体系,成倍扩大第三支柱覆盖面。另一方面,缩小和降低纳税档次的级差,扩大纳税人数量,保持个税占财政税收的比重基本不变,未来随着劳动要素分配比例的提高逐渐提高。

  农工党

  在其《关于发挥商业养老保险在养老保障体系中重要作用的提案》中建议,加快顶层设计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发挥第三支柱作用。增加市场因素,合理分配“三支柱”各自缴费的比例关系,将“第一支柱”的缴费比例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腾出资源扩大“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比重,发挥政府、企业、个人的共同作用。

  在制度设计上,商业养老保险应使更多群众能够不受就业形式、就业单位条件限制,在税优政策的支持下建立个人商业养老计划。其目标定位为群众平均提供10%至15%的养老金替代率,对无法参与企业年金的群众可适用更高的替代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

  郑功成再次领衔提出了加快修订社会保险法的议案。其基本思路是,首先,将修订社会保险法补充列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并放到优先位置,争取在2019年能够正式启动修法程序。

  其次,由于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事务,国家医疗保障局负责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事务,社会保险费由国家税务部门统一征收,即从过去一部门主管变成了三部门分管。因此,修订社会保险法的任务简单地像以往那样交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承担显然存在困难,从而建议由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或者法工委直接牵头组织修订,或者由国务院授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或司法部牵头组织修订社会保险法草案。

  再次,明确修法的基本思路。一是必须打破分割,统一制度,不能再让社会保险制度在地区分割与群体分割的非正常状态下发展,它应当成为公平的法定劳工成本和公平的参保对象权益;二是根据机构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明确执法主体,根据不同社会保险事务分项集中赋权明责;三是必须十分明确地规定政府对社会保险制度的财政责任,包括是兜底责任还是分担缴费或支出责任,中央与地方财政的责任分担等;四是必须进一步明确规范具体运行,为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经办提供可供操作的依据;五是必须进一步强化监督,确保制度安全、高效,包括立法机关的监督、社会监督等。

  全国政协委员、三胞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袁亚非

  他在提案中指出,目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虽鼓励发展社区居家护理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相对巨大需求仍不足,建议进一步推动长护险与居家养老结合。

  袁亚非指出,目前长期护理保险由医保部门主导,通常针对高龄失能老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常用临床护理服务,而居家养老服务则由民政部门主导,政府购买服务对象以“兜底老人”为主,与长护险服务对象不完全重合,另外两者在提供的服务项目上虽有重叠,但也有不同之处,可以形成互补。

  “不过,从实际情况看,一些试点城市老人在申请到长护险后,不能再享受原民政部门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或要降低补贴标准,但如洗晒衣被、买菜做饭等目前只包含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项目,其实也是长护险老人的日常需求。”他提到。

  对此,他建议,要加强民政部门与医保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一方面对居家养老、长护险服务项目进行明确分类、建立标准,尽量避免重合并做好衔接;另一方面,对服务对象进行再评估,对同时符合居家养老与长护险条件的老人,可同时享受这两类服务,以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护”。

  此外,针对长期护理保险体系主要以社保为主的现况,袁亚非提出,要引导市场资源,通过适时出台商业保险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商业保险更多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开发和推动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及服务形态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黄绮

  提案包括促进长三角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尽早“通关”、构建和完善针对孤老等群体的意定监护制度体系、进一步推进和完善长三角医保异地结算。

  她通过多次走访调研梳理出长三角区域内养老服务业的短板和瓶颈,包括缺乏行业标准、信息共享和交流不足、服务对接不够等。对此,黄绮建议,在长三角地区建设一个开放的养老服务市场,促进社会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并推动信用体系互认、服务和数据共建共享,早日实现医保一卡通,养老补贴互相认可和流通,医疗急救系统能无缝对接有绿色通道等等,共同营造一个让老年人受益的制度环境,推动长三角区域内异地居住的老年人养老政策早日‘通关’,为老年人自主选择合适的养老服务地点和服务方式提供便利和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卫健委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马旭

  社会发展肯定要面临老龄化问题,应当把养老业当成服务业打造,养老就是个服务业,政府首先认为养老是服务业,承担兜底,然后调动一定的社会力量,用政府和市场结合的方式应对老龄化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鲁晓明

  拟提交《关于为老年人就业提供平等法律保护的提案》,建议赋予老年人平等的就业权。

  建议修改《劳动法》或制定《老年人平等就业法》,规定老年人享有与其他劳动者同样的劳动权利,禁止单纯依年龄将老年人排除在就业市场外,并赋予其劳动主体地位,在工伤保险、职业病防治、最低工资保障、工资福利等方面进行同等保护。

  鲁晓明还建议,按照特殊对待原则,赋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老年人身心特点,制定老年人就业指导目录、引导老年人就业的职责;构建弹性就业制度;老年人就业视情况减免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建议,明确规定国家实施积极老龄化政策,创造条件发挥老年人知识、技能和经验,实现老有所为;将就业权规定为老年人不可剥夺的劳动权,老年群体享有与其他劳动者同样的劳动权利,禁止单纯依年龄将老年人排除在就业市场外;承认就业老人与其他劳动者同等受保护的法律地位,赋予其劳动主体地位,在工伤保险、职业病防治、最低工资保障、工资福利等方面进行同等保护;

  他特别提出,应平衡就业老人与非就业老年人利益,使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与就业脱钩,确保就业老人社保待遇不因就业而减少,不因没有就业而增加;平衡就业老人与企业利益,不因赋予就业老人劳动者待遇而增加企业负担,减免就业单位与就业老年人同等的社会保险费缴纳义务,并实施一定幅度的税收减免;平衡就业老人与年轻人利益,实施错位就业,既发挥老年人潜能,又不增加就业市场压力,不减少年轻人就业机会。

  全国政协委员、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石文先

  当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服务供需结构错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数量较少,质量堪忧,缺少专业化的医疗保健和精神文化服务;医养资源结合不够,老年人对医疗和日常保健的迫切需求难以满足;政策扶持力度不足,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平台建设滞后,难以把老年人需求和服务手段无缝对接;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等。

  建议,要加快推进制度建设,政府应建立健全基本养老制度,明确界定政府职能和部门职责,通过增加保障收入与健全服务体系两方面,对社区居家养老提供支撑。

  要平衡地区间经济差异,提高老年人整体收入保障水平,建立资金补贴方式的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老年人潜在服务需求向显性需求转换。

  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业性.为此需建立老年人动态评估机制,对老年人信息进行个性化追踪,为精准分类服务提供有效支撑;服务内容标准化,对养老服务内容重新定位,明确日常生活服务、医疗健康服务和精神文化类服务等三大类服务的不同责任主体;基于不同生命阶段的需要,引进智能手段,以普惠性为目的,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丁佐宏

  “目前,真正从事养老服务的民营企业,由于靠提供服务很难获得利润空间,大多生存艰难,严重挫伤了社会资本进入的积极性。”丁佐宏在提案中写到,“在社区养老问题突出的同时,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一房难求’的现象更加突出。

  房地产发展的顶层思路是“房住不炒”。养老物业归于房地产类,是又一个殃及池鱼的典型案例。因为养老机构所需的物业是标准的“住房”,只要政策完善,完全可以封住“炒房”空间,使养老服务企业只能通过高质量的服务获取地建设养老公寓、养老院、养老社区,吸引社会资本大规模发展养老服务业。对自持物业并运营管理养老服务企业,视同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制定专项优惠政策,允许其上市融资。

  建议制定政策从优惠物业用地、支持农民成为优先股股东、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企业上市融资等方面,支持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

  针对当下年轻人养老压力大、民营养老机构生存困难的现状,丁佐宏委员建议对公办、民营养老服务企业实行平等政策,缓解社会“民生焦虑”

  全国人大代表、唐山市民政事业中心主任、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杨震生

  认为,积极推进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打造京津冀养老一体化体系,既可以帮助有效解决京津的养老困境,又能带动河北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河北养老产业链的创新,促进就业,培育经济增长点。京津冀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三地养老服务供给保障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综合实力。

  京津冀地区构建科学的养老服务体系,首先要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发展框架。京津冀三地政府应积极开展合作,着眼于满足养老需求完善相关政策,制定京津冀养老服务协作发展未来总体规划,完善养老服务相关法律法规的政策,探索形成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养老产业可持续发展。

  此外,应建立养老和服务人才供应基地,建立专业培养机制,扩大人员交流,严格从业标准,保证养老服务质量。建立养老机构与教育培训机构的联合培养机制,对培养养老服务人才的培训机构及学校实施资金补贴,从根源上解决从业队伍稳定性;提高从业人员的工资、社会地位和社会保障等待遇,建立合理的薪酬待遇制度以及晋升机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摆脱职业歧视;不断加强培训,更新职业技能,不断满足京津冀三地养老人群日益增长的新的护理需求。

  完善三地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合作机制,形成民政、卫生等多部门的联动格局。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积极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的新模式,进一步明确医养结合的规划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机构设置、保障措施等具体内容。

  针对养老机构提供服务较为单一等缺点,积极推广医养结合的特色养老模式,在同一所养老机构内实现养老和医疗的双重功能,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有序共享。加强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整合与建设,使原来分散独立的养老服务机构转型为全方位、多元化、立体型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鼓励部分效益差的医院转型,围绕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承担起老年人疾病预防、体检、护理等服务。

  针对不具备开展医养结合的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可融合相关资源,就近开展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长期合作的模式,让老年人享受到及时、安全的医疗服务。与此同时,鉴于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评估离不开养老和医疗方面专业的评估人才这一情况,应加大医养结合机构评估人才的支持力度,调动专业评估人员在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优势,提高服务质量。

  采用多元化服务和经营方式,创建救助型、消费型、互助型等多种类型的养老模式。针对经济困难人群,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对于有经济能力的老人,可依据需求发挥市场的优势,提供高标准或个性化服务。针对患有精神疾病和残疾老人无法入住养老机构的现状,政府应鼓励养老机构照顾不同消费水平、照护需求的老年人,平衡区域养老资源,尽可能满足其养老需求,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伴随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快速发展,河北省可依托自身的城市群区域分布优势和环境优势,不断创新手段,开发养老资源,丰富养老内涵。融入老年教育、文化、体育等诸多元素,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和价值创造需求。如依托张家口、秦皇岛、唐山、承德等地的草原冰雪、海滨海岛、避暑气候等资源,加快运动康体、避暑疗养、森林养生等康养休闲区建设,打造京津居民康养休闲首选地,依托雄安新区和西柏坡红色资源发展旅居养老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俞金尧

  提交《关于为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制定国策的提案》。提案提出,在编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时,将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作为重点内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非一两个政府部门可以解决,必须在国家层面上制定规划,并相互协调予以解决。”

  除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突出外,俞金尧还建议,在编制更长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也要更加关注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

  “对待独生子女父母,历来城乡有别,这是历史上形成的。在国家经历四十年的发展以后,现在有条件消灭在独生子女父母政策上的城乡差别,实行统一的国民待遇。在统一的国家政策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更加优待老年的独生子女父母。”

  他还表示,政府应特别关注失独父母的养老责任问题。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失独老人,政府应购买护理服务。政府对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关怀,尤其要体现在这个群体上。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

  拟提交一份题为《注重养老机构风险防范推动养老事业健康发展》的提案,她建议:为维护老人的利益,防范出现群死群伤事件,保证社会稳定,政府应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监管检查。建立多元化的责任分担机制,确保每一个养老机构科学应对风险。

  她提出四点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养老机构权益保护制度,保护养老机构合法权益。包括建立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老人进行入住评估的相关制度,在国家层面出台养老机构意外事故处理程序、鉴定、赔偿责任认定及赔偿标准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等。

  第二、加强养老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对养老机构应该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护理级别应该进行分级,对于机构养老服务的标准应当进行分类,具体细化,护理标准也应该进行分级,便于更好界定养老机构因护理不到位产生的责任。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养老机构的管理和护理人员专业培训。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责任分担机制。要积极支持和引导养老机构投保责任险,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慈善公益组织、基金会在养老机构风险防范与管理方面的作用。

  第四、建立专业化的纠纷处理机制。借鉴卫生医疗系统建立的民间的、第三方的纠纷责任评鉴和调解机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通过公正的第三方协调员认定双方责任,并且进行协调,防止养老机构与当事人之间发生正面冲突。

  康养游产业应该如何切入国家的战略布局?孙洁认为康养游产业可以与乡村振兴战略、城镇化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结合、联动,通过康养游三位一体,能够促进和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带动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资源的有效整合。

  “在康养游和乡村振兴相结合的过程当中,农村有土地,民宅、民居等现成的资源,为下一步落实康养游奠定了非常好的物质基础。”同时,孙洁也指出,基层县乡村医疗资源的能力建设,服务水平是制约乡村承载或者承接养老服务功能的重要问题,这是下一步需要发展发力的地方。

  对于如何助力康养游产业发展,孙洁建议,首先,政府要及早规划布局发展康养游产业,加强农村在社会服务方面行业方面的一些投入,不仅有资金的投入,而且要有相关政策的支撑。然后,国家层面上,基于人口老龄化的背景先要有顶层设计或者战略,应该及早布局。再有,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群体,不同需求,在整合城乡资源上,部门要协同,政策要集成,资金要聚拢。还要宣传、引导、鼓励人们到乡村享受田园养生、养老。这应该也是一个未来发展的趋势。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省政协提案委专职副主任熊水龙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

  建立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工作的跨部门统筹协调机构,探索建立单独的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服务政策体系,提高独生子女家庭计划生育奖励标准。对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养老实施普惠政策,切实减轻独生子女家庭经济压力。在住房、医疗、就业、社保、生育奖励等方面出台对独生子女家庭有针对性且可操作强的政策,体现国家政策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度。

  二、建立独生子女家庭特殊的救助制度

  建立完善的独生子女父母高龄生活补贴制度,独生子女父母失能生活补贴和困难丧偶老人生活补贴制度,建立独生子女家庭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等等。学习捷克的做法,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实施独生子女照料父母带薪休假制度;采取政府投入、社会捐赠等形式建立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专项基金,保障独生子女家庭出现丧子等意外风险时能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三、高度重视“失独”家庭养老问题

  首先应构建失独家庭扶助制度之法律体系,制定《失独家庭扶助条例》,对失独家庭的扶助从立法上予以确定,在养老及医疗保障制度上给予政策优惠;其次,应提高失独家庭扶助金的标准,缩小地区差异;加大对失独家庭精神层面上的抚慰和人文关怀;再次,应帮助失独家庭最终实现自我救赎。

  四、完善社会养老机构服务,大力推进社区养老

  有计划生育就应当有计划养老,要完善与计划生育相适应的养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和完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加大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政策的倾斜力度。尽快构建以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商业养老保险为补充的科学合理的老年服务体系,加快搭建社区一级的综合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培育专业化的智慧养老服务队伍,将专业医疗健康服务机构、康复中心、家政服务等与家庭链接起来,满足个性化需求,缓解421家庭的养老压力。

  五、加强宣传教育,培育独生子女的敬老爱老意识

  独生子女普遍对父母的责任意识和养老意识淡薄,因此应从小培养独生子女的养老观念和责任意识。为独生子女设立养老储蓄账户,逐步培养其养老储蓄意识。在教育方面加强对独生子女的孝文化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基础教育中加强孝道、敬老、爱老等优秀传统孝文化的宣传,大力发扬传统孝文化,努力营造尊老、爱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河北省石家庄市政协委员、河北恒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翟中原

  建议,应加快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步伐。

  首先,完善小区内无障碍系统,改善老年人的通行环境。每单元加装电梯,改造楼梯和入户方式,可根据情况,采用外部加挂直梯和内部增设扶梯两种方法;小区内所有道路及公共部分,特别是人行通道、公共建筑的走道,内部道路平整要符合轮椅通行要求,小区有高差处设置无障碍坡道。其次,在规范小区车行道路系统方面要进行改造。再次,针对老旧小区普遍存在公共设施缺乏的问题,在改造时应当结合老年人的身心特点,主要从休闲娱乐、医疗保健、兴趣学习等方面配置公共设施。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市政协委员沈琳

  沈琳还认为,政府部门应该主动作为,成立专业的服务机构,将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健康状况管起来,她建议,成立乡村和社区的卫生管委会,来组织老年人的一些活动,对部分失能的老人进行健康教育、健康传播,让他们参加一些康复活动等。

  浙江省政协委员、湖州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吴巍

  在前期调研了浙江省多个城市的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发现,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与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协议,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对医养结合养老工作服务不足、积极性不高;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提供的上门服务也以生活照料为主;护理员普遍文化程度低、专业技能低、执业稳定性低、年龄高。

  为此,吴巍建议,对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照料中心与卫生服务中心给予政策引导与激励,同时,老人存在基础疾病、慢性疾病的比例高,老人的单纯医疗与医养结合标准混淆不清,能够从医学角度列出一张清单,也就是制定医养结合评估标准,以便基层能够操作。

  除此之外,吴巍建议构建全科医生与护理员培训体系,出台护理员岗位技能评定制度。经过培训后建立岗位技能评定制度,能力等级与薪酬结合,逐步解决养老护理员队伍数量少、能力弱的症结。

  河北省政协委员、民革承德市委副主委肖冰

  针对养老难题,建议利用物业公司,办理养老机构,实行“居家养老”。“具体而言,就是利用物业公司人员、机构及周围环境,来进行‘居家养老’的一个探讨,这是一个新型的概念,值得我们去探索、实施。”

  陕西省延安市人大代表张燕

  则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最具可行性的养老模式,政府应全力支持社会居家养老事业。”

  她建议,要科学规划,重新规划布局社区服务中心,解决现行社区相关机构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在新建小区项目审批上按规定强制加入配套的社区服务场地建设,并做好后续监管工作,确保场地不被移作他用。要结合市级单位搬迁新区和老城区改造等,通过调拨老城区公务用房、高标准新建等方式,彻底解决社区服务机构阵地建设问题。要配备足够的社区养老专职公益岗位服务人员,适时开展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专业服务能力。要以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为基础,切实发挥医疗卫生机构对养老事业的医疗支撑作用,为社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并提供免费体检、心理咨询、康复护理、紧急呼叫等服务,做好医养结合,努力满足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解冬

  提交《关于进一步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建议》提案。

  解冬调研发现,近年来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发展速度较快,但发展水平较为滞后,从行业自身和市场环境来看,加快商业养老保险发展仍面临一定挑战,比如税收优惠政策力度有待加强、商业养老保险的有效供给不足、公众商业养老保险意识有待提升等。对此,解冬建议优化商业养老保险税收优惠政策,增强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力度。解冬建议,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商业养老保险领域积极开展创新,满足不同层次多样化的养老保障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张喆人

  提交了《建立失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体系》的发言,建议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参保者经评估达到一定照料和护理需求的,为其基本生活照料和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服务,费用主要由长护险基金支付。

  失智失能病程漫长,家庭护理难度大,而失智失能老人要进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等不起”,一般收入的要进民办养老院往往因价高物贵“付不起”。对此,张喆人委员表示,“失智失能老人需要更多的长期照护和服务,建立失智失能老人的服务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张喆人建议,切实把社区为老服务列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构筑社区养老和长期照护体系;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总结上海等15个试点城市实行长护险的经验,在全国推广。另外,养老人才培养应该纳入国家就业培训政策,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才薪酬待遇、激励评价、职级晋升、教育培训等制度,出台更多、更优惠的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养老护理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马进

  建议政府从法律、信用、资金等方面,支持推广新型“时间银行”,这样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参与服务老人。

  马进建议,新型“时间银行”可引入商业化思维,政府给予第一代高龄老人发放数量固定的“时间币”,志愿者提供服务可以赚取时间,用于未来提取或转赠亲友,保证了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时间银行”具有准公共产品和信用产品双重属性:政府需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志愿者存储的服务时间需要等待若干年后才能提取,需要由政府提供信用担保。

  “建议从国家层面推行新型‘时间银行’,制定相关法律,保证运营的合法性、合规性,比如服务者登记的条件、服务者在服务中享受的权利与义务等。培育和发展专业社会组织,从实践层面,推动‘时间银行’的运营和推动志愿者参与进来。”马进说。

  全国人大代表、世纪荣华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崔荣华

  建议,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将其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要做好产业规划,为发展康养产业预留空间。将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列入各地乡村振兴实施规划,定位为第三产业即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设立康养产业发展基地、田园综合体及特色小镇的重要产业构成等加以推进。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在发展康养产业时,政府的扶持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康养产业发展,各地要做好配套,通过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等方式,在市场准入、财税金融、土地利用、医养融合等方面加大改革和支持力度。比如:在康养产业发展的土地供应和场地资源方面,可以依法盘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用地存量,提供给社会资本用来举办养老机构,鼓励村三产预留地优先用于发展养老服务;按照国家11个部委发布的《关于支持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的通知》精神,将乡村各类闲置社会资源整合改造成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用房,通过合法手续,提供出来作为养老用地。

  同时,要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和基础人才培养,做好康养人才持续供给。当前康养产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匮乏,直接制约了康养产业的发展壮大。人才是康养事业发展十分重要的条件,应制定出台激励政策,为引进人才提供便利。重视康养职业教育设施建设,为康养职业人才培养源源不断的合格人才。

  建议,在国内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推广“时间银行”模式,完善公益制度,助力老年人身心健康。

  崔荣华介绍说,时间银行是公益资源的对接平台、志愿者服务的管理平台、时间积分的兑换平台和社会问题的智慧化解决方案,它借助网络信息和大数据技术,帮助社会构建互帮互助的制度体系。

  崔荣华建议:在国内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推广时间银行模式,完善公益制度。比如:可以将时间银行用在敬老孝老、文化传承等志愿服务上。志愿者在机构为老人服务的时间,将以积分的形式存起来,可以在未来兑现或者捐赠给亲属、朋友志愿者。服务对象是高龄、空巢、失能失智、康复、残疾人群,同时应形成多元多样的专业服务内容,包括:驾驶服务和护送(例如陪伴看医生、去墓地、陪伴购物)、陪伴做饭和吃饭、文字处理(例如寄信、协助通信、填写表格、教授计算机知识)、家务协助(例如熨烫、洗涤、整理床铺、丢垃圾)、休闲活动(例如旅游、游戏、朗读、喝咖啡、参观文化活动)、人力协助(例如从事小型园艺、铲雪、修房)、帮助家庭照顾者获得休息时间等等。在正式服务之前,志愿者需要接受专业的训练,通过合理的供需匹配,制定服务内容与时间。

  崔荣华建议,由民政部负责“时间银行”推行组织机构,中华志愿者协会作为具体规则制定单位,由“时间银行”实施主体单位在系统里进行公益行动登记,并聘请技术公司建立大数据统计平台,所有时间银行志愿项目发生的志愿行动,都将上传,随时备查,并在使用或赠送时予以按需兑现。

  向大会提交《关于60岁以上老年人免景区门票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加快实施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实行免景区门票政策。

  崔荣华提出如下具体建议:

  1、加快实施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实行免景区门票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凭身份证免景区门票。

  2、鼓励景区完善适老惠老服务项目,如医疗设施,义务拍照,义务讲解,免费乘坐参观车等相关服务,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优惠,以促进老年人消费,更好地享受门票优惠带来的各项服务。

  3、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60岁以上老年人乘坐飞机、高铁予以优惠待遇。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五十八条规定:提倡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为老年人提供优先、优惠服务;城市公共交通、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客运,应当为老年人提供优待和照顾。

  4、出台专项促进老年人群体出游的政策,引导、鼓励60岁以上老年人走出家门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愉悦心情、强身健体,从而提升老年人群体的幸福指数。

  全国政协委员、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

  今年提交的一份提案中,也对保险业投资建设养老社区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建议有关部门将养老用地等相关配套政策细化落地。

  在土地性质上,目前尚无“养老产业用地”的专属分类,受此制约,养老项目通常只能按商服、商办、医卫等性质拿地建设(如太平人寿“梧桐人家”养老社区的用地性质为“医疗卫生用地”,50年使用权),土地成本较高,为此,亟须将养老用地等相关配套政策细化落地。

  二是建议税务部门减免保险养老社区房产税。在税收政策上,政府扶持的关键在于减少税负。例如,目前在西方国家CCRC(持续照料退休社区)和AAC(活跃长者社区)模式不需要缴纳房产税,但在我国保险养老社区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房产多为自持,仍需缴纳房产税且数额较大。

  三是建议相关地方政府给予保险养老社区一定的建设补贴。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政府投资新建、改扩建的养老机构以及对社会力量投资新建、改扩建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给予不同程度的建设补贴。尽管保险养老社区均属于营利性机构,但保险养老社区建设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能够享受此类建设补贴。

  全国政协委员,祈福集团副董事长孟丽红

  表示,她今年的一则提案是关于落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养老服务合作发展优质养老服务的的提案

  建议在大湾区内加快落实深化粤港澳养老服务合作的政策、措施,借鉴香港的行业经验,促进内地养老事业发展,为大湾区所有老人创造福址,增加内地就业机会,也让参与大湾区建设的港人解除照顾老人的后顾之忧。

  一、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建立粤港养老服务合作试点地区。

  佛山、肇庆等地区毗邻港澳,高铁可达,交通便捷,自然环境好,具有良好条件,可以试点建设区域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二、粤港两地政府提供优惠政策、便民措施

  1、内地可在税收及用地、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香港可在养老福利及便利港人来内地养老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例如向内地合规的养老机构购买服务提供给香港长者、在内地委托或设立机构代办长者津贴等事务。

  2、加强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就业保障,完善从业人员职业培训;鼓励保险行业开发针对养老机构在住老人的保险项目,降低养老机构经营风险,提高行业经营积极性。

  三、推进医养结合、社区养老,引导社会资本建设健康、智慧养老新业态。

  结合本人行业经验,建议支持优质社会资本举办高端、个性化社区型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并推广养老机构与医院、居住社区、智慧养老相结合的模式,共享资源,提供快速诊疗、医治、护理、康复服务。智慧养老还处于设想及落实过程有待完善,例如搭建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采集、评估、监控老人疾病情况并及时跟进。医护人员定期对长者进行查房、慢病防治、用药指导,对突发急危重症的老人,经绿色通道送医并据档案快速诊疗,术后由专业护理人员负责疗养康复。此模式可避免老人辛苦奔波往返医院、提高医院床位周转率、提高术后康复率,而居住在社区可避免老人感觉被社会边缘化,提高老人幸福感。鼓励房地产企业参与,开发建设配套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2、养老行业投入成本高、营利点低,需给予资质、税收、优惠政策;在法律上完善、明确医养型养老机构的制度标准、法律责任,引导社会资本进入。

  3、医保定点向医养结合型机构松绑倾斜,将适量的医保及商业保险资金引向医养结合领域,为医养结合能持续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四、港澳与内地相互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共同提升养老康复产业发展。

  1、香港在养老服务方面有比较先进的服务水平和运营经验,如“以人为本”、“协助长者发挥自身潜能”等理念,提供诸多人性化、个性化关注老人身心健康的服务,并形成养老及社工服务体系。例如社工定期电话联系和探访慰问长者;家务助理;平安钟紧急呼救系统;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治疗及情绪支援;租借护老复康用具服务;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等一系列配套服务等均可借鉴。

  2、粤港两地可在相关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和技术培训学院开展合作、交流,引进香港护理人才的同时,推进养老领域职业资格制度建立、互认,加强粤港澳社工、专业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交流。借鉴香港对养老机构实行“优质管理”的理念,即提高员工素质,提升员工福利待遇、归属感、专业技能、提供专业培训,以优质管理提供优质服务。

  3、借鉴香港的监督制度,成立监察队伍,定期巡查、考核各养老机构。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民政厅厅长益西达瓦

  在文化养老建设上,笔者认为,应着重把握好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深化认识。要高度重视,提升认识,把老年教育纳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统筹推进。正如益西达瓦委员在建议中所言,要尽快建立全国统一、上下对口、职权分明、名副其实的老年教育综合管理机构,尽快启动《老年教育法》的立法程序,颁布《全国老年教育工作条例》;坚持政府引导,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将社会组织、企业资源、慈善基金灵活融入老年教育之中。

  其次,加大资金投入。财政支持是文化养老建设发展的有力保障。老年大学之所以“入学难”,其实就在于滋养老年人精神活动的场所少。因此,加快文化养老建设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资金问题是最大的瓶颈,这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做好相关的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文化养老服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个方面,四川省今年就首次将老年大学建设补助纳入了省级财政定向财力予以支持,得到了根本保证。

  再次,要依靠社会力量的支持。只有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有效配合,不断丰富老年教育的载体和形式,才能给老年人更丰富的生活。大力扶持发展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逐步构建政府服务力量与民间服务力量互动的公共文化养老服务网络。此外,在老人的精神关怀方面,应该引进专业社工人才,设立专门的老年心理服务站和服务热线,满足和解决好老年人的心理需求问题。在这点上,四川通过建立老年志愿服务组织,值得各地探索实践。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教授、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研究所所长张琳

  她的一项建议——《关于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的建议》。

  一是,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做好各部门统筹规划,厘清政府、市场、社会、企业的边界。政府负责基本兜底,应将民政部门负责的养老概念缩小至“照护”,并重点考虑贫困、失能失智的老年人,设立照护性床位、介护中心,提供公共服务,杜绝财政资金流向高端市场,也要警惕高端养老霸占市场资源。民政部有政策要求居家养老服务80%以上实行社会化运营,但是政府有责任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基础设施,让专业机构竞标、接管;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大多都以商业形式进入,政府应当要明确公共服务产品的范围,公共服务产品应由政府负责购买;高端市场应该实行完全市场化运作。

  二是,建议由民政部门负责委托第三方机构和社区调查失能、失智和需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数目,深入调查具体需要的服务,精确测算每项服务需要的成本,采用精准清单式购买服务,这样可以引导社会资本建设养老床位,而政府转变为轻资产,不用再大量建设养老院。但是对于社会资本进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补贴政策一定要落地并基本符合市场规律。

  三是,建议由民政部门负责制定养老服务机构监管准则,在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要保护养老服务机构的权益。

  四是,建议税务部门应结合养老服务和民营非营利机构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将养老机构的成本记为增值税抵扣。由于民营非营利机构没有金融融资通道,应引导民非机构设立公司,将国开行和民政部的78号文件做实,为民营养老机构提供融资渠道。

  五是,建议尽快在全国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以部分解决养老的支付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济南阳光大姐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卓长立

  建议建立完善的家政服务员职业保障体系,例如相关部门可以针对困难家政服务员提供专项社会救助、持续的职业培训、无偿的法律援助等。“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家政服务员真正把家政当作事业来做。”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杨菊华

  表示,未来老年人的价值开发将是一个重要课题。

  她认为,医养结合比较可行的模式是社区卫生所转型与养老院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公立医院需要常规性派医生问诊,并建议对老年人突发情况的转诊需求开辟绿色通道。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委员、天津市委会副主委许洪玲

  向大会递交提案,建议为进一步推动国家养老事业向高层级发展,应切实满足老年人心理健康需求,提供全身心健康服务。

  提案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快,全国老年人口占比已经超过17%。长期以来,国家在养老设施建设和医疗保障上持续投入,养老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调研显示,庞大的老年群体,除了身体健康服务需求外,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需求同样与日俱增。目前,国内部分城市已经开始试点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可覆盖面仍然不够广。

  为此她建议,一方面出台专项政策,明确服务对象、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建立考核评估机制,为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服务内容,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专业科室、病房,加强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加大专门人才培养,在高校增设老年人心理健康类课程,对社工进行培训,提供多层次的人才服务,并探索构建科学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专项行动,促进服务模式的改进和完善。

  全国优秀农民工钟正菊

  为了解决农民工缴费难的问题,政府降低了企业和农民工缴费标准,同时还规定,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可一次性补缴满15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享受退休待遇。

  “问题是,很多农民工拿不出数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补缴费。”看着不少以前的工友面临这样的困境,钟正菊委员心里很不是滋味。

  据钟正菊委员介绍,不仅如此,有些需要用人单位补缴养老费用的,用人单位在农民工快到退休年龄时,采取调离到偏远地区岗位等手段,“逼”农民工离职,从而逃避补缴义务。

  今年,她打算在提案里建议“让达到退休年龄、愿意继续务工的农民工能继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以满足15年的缴费年限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集团战略企划部资深经理周燕芳

  认为,相比于养老体系更完善的国家,我国亟待建立起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要充分认识到第三支柱在养老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发现,个人税延养老险的试点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难点。比如,个人税延养老险在制定时,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原来的个税计算方式,但随着个税改革措施落地,个人税延养老险面临着“升级换代”的问题。据了解,目前个税抵扣标准每月最多1000元,但在个税改革之后,个税起征点上调,抵扣额度变得更少。

  周燕芳指出,上述现象已背离了当初推行个人税延养老险时的初衷,因此,需要尽快根据个税改革更新个人税延养老险的政策。如果决策层能对税收优惠力度进行调整,在购买环节将税前抵扣标准定得更高一些,则可更大程度地减少消费者的投保负担,个人税延养老险试点的推广效果也会更好。

  周燕芳还建议,除企业集体购买的方式外,可多采用个人直接购买的操作方式,增加便利性。

  农工党同样建议,优化个人税延养老险的制度设计。例如,将试点尽快推向全国,扩大覆盖人群,让更多人享受政策红利;降低领取养老金时的个税负担,降低7.5%的领取税率或在初始阶段对不同年龄段的投保人实施差别税率;提高税延额度,简化优惠方式和抵扣手续,取消单位代扣代缴规定。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东望山乡元子河村党支部书记郭建仁

  认为,养老产业是一个大的产业,一方面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盘活以后,可以解决城市的养老建设用地问题,另一方面也能解决农民经济问题、增收问题。但这需要国务院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持。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然而,现在的养老产业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社会资本投资养老产业的积极性不高,急需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养老产业。”郭建仁对当前的现状感到十分忧虑。“与之相对的,农民进城务工已成常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如旧厂房、旧学校、旧养殖场等)大多闲置,农民的宅基地也有很大一部分闲置,闲置的资产无法变成资源,白白浪费。”

  针对此问题,郭建仁建议,国务院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民宅基地发展养老产业,制定社会资本参与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独资的养老经营模式,把集体资产和闲置的宅基地利用起来。一方面解决了养老用地紧张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农村发展没有产业的短板,农民实现就业,继而实现永久脱贫。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审计厅副厅长马玉红

  建议,加大对社区养老模式的推广,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老年人福利政策法规;构建新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加大政府对社区养老项目的投入,并加大引入民间资本的政策扶持力度;强化社区养老服务的意识。

  “在现有居家养老模式下,建立具有人文关怀的社区老年人中心。”马玉红说,具体可以设置多功能老年中心,为老年服务、信息传递、健康促进、社交活动等提供了重要平台,给一般无重大疾病的老人提供活动平台。建立具有养老功能的社区中心。以社区为依托,比较适合于有疾病需要照顾的老人,就近设置老年人独立生活的空间,包括老年公寓、老年集体生活住宅等。“这种形式可以是公益性的,也可以是营利性质的,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其中。”

  “在以上基本的社区养老中心的基础上,还可以建立多种多样的围绕老年人的项目。”马玉红说,比如老年人营养项目,可以提供集体就餐、送餐服务和营养评估等,主要方便老人的用餐,并关注老人的营养均衡,一定程度上减轻子女照顾老人的压力。“也可以设置老年人辅助性服务项目,主要针对老年人的生活和精神进行辅助照顾,比如家政服务、个人照料、法律援助以及提供各种交通和信息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刘艳

  “建议围绕完善养老服务供给、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推动养老服务创新发展三个方面。”

  补齐养老短板,势在必行。她有三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完善养老服务供给,部分老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没有得到提升。第二,推进养老顾问制度建设,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统一养老服务质量标准,构建养老基本服务过程管理和质量监管平台;第三,推进养老服务创新发展,加快智慧养老建设,推动区域联动发展。此外,刘艳还提出,建议养老创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先行先试,尤其可以先在示范区内先行实施。

  提高养老工作质量,应健全老年统一照护需求评估标准,把握老人特性和需求,合理配置养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享受政府提供的养老服务资源把好关。同时,应逐步扩大“长护险”覆盖人群,向未满60岁但确需长期护理的居民延伸、增加失智情况评估,适当增加符合“长护险”政策原则又受老人欢迎的服务项目,实现护理内容多样性,尤其是增加康复服务项目。

  建议建立一个养老服务队伍的培育和管理机制,包括准入机制、人力资源评定、专业能力建设、激励制度、服务监督等:“可以将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居委会、专业服务机构等实体顾问点和虚体顾问点相结合,鼓励市场主体探索养老管家或照护经理等专业岗位,健全养老顾问工作体系。”

  要统一养老服务质量标准,构建养老基本公共服务全过程管理及质量监管系统平台。她说,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允许护理机构内部信息系统与医保平台对接,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数据共享,提高健康管理的效率和效能,推进医养结合、分级诊疗,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综合改革。

  养老“上海方案”模型已经基本建立,当务之急就是“把人才落实到位”。

  比如,上海长期护理险中包括头面部清洁梳理、沐浴、协助进食/水、排泄和失禁的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鼻饲、造口护理等42项具体服务项目,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护理经验不够等原因,护理服务主要集中在“生活护理”,专业护理如“鼻饲管”“导尿管”“气管套管”等常被推脱,造成服务形式类似于“钟点工”。

  再比如,长期护理险要求对申请者进行需求评估,这种统一的需求评估是享受长护险政策、接受社区居家照护的依据和前提。评估内容包括一般医学评估、身体功能评估、精神心理评估、感知觉与沟通能力评估、社会评估等。而评估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平以及客观公允的评估态度。但在现实情况中,由于评估人员水平参差不齐,造成评估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人为因素”,评估质量较难控制。评估偏差容易引起老人不满,还会造成长护险基金浪费流失。

  记者注意到,遍布上海各大社区的老人日间照护中心是“社区养老”的主阵地,为了解决“谁来运营、如何管理”的问题,上海引入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力量参与其中。

  “主要还是相关人才的数量、质量跟不上。”刘艳建议,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指标体系,加快评估平台建设,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开发评估App,实现评估过程管理;另一方面要落实对口管理,加强对护理服务、服务评估、资金使用、运行管理等环节的日常监管和全过程监管并完善激励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建议开始启动老年就业市场建设。他提出试点推动老年就业市场的建立,首先就是要保障这套就业体系与法律的接轨,同时还包括机构的建立以及舆论和观念的推进,尽早为未来做好准备。

  伴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一些老人即使到了退休年龄,也依然有再就业的诉求;建立“老年就业市场”不仅有助于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丰富劳动力资源、释放新的人口红利。

  “当代国人不但赶上从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骐骥一跃,还进入了有史以来老年人寿命最高、人数最多、比例最高的时代。”面对老龄社会,我们不能踟蹰不前,而是要积极看待老年人、积极应对老龄化。“老去”不能陷入“独自凄凉无人问”的悲苦境地,而是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作为、有快乐”的过程。

  不管“老有所劳”背后有着怎样的需求与动机,老年人的劳动权益保障不能成为边缘地带。建立“老年劳动市场”,为“老有所劳”提供制度护佑与人文关怀,不仅是健康的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也是老龄社会的应有图景。说到底,老龄化原本也是一座有待开发的市场富矿。

  我们现在属于老龄化的初期阶段,一个标志性特征就是年轻老人非常多,他们在职场上还有经验、能力和继续工作的活力。现在启动试点推进老年就业市场,他们可以在未来贴补自己的生活所用,也减轻孩子们的压力。所以总的来看,利远远大于弊。

  现在他们签订的劳动合同根本不受《劳动合同法》保护。老年就业市场的建立,首先就是要保障这套就业体系与法律的接轨,法律要先行,然后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推进。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除立法之外,也是跟社会沟通的一个过程,舆论和观念的推进都需要时间,早做准备早受益。

  全国人大代表,中移铁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郭永宏

  作为一个连续7年关注大数据、智能化与居民生活相关性的老代表,郭永宏就智慧家居养老对川、渝、沪、浙四省市部分地区组织了调查,发现了问题,提出了建议,并把他的调查结果带到两会上。

  调查发现,智能家居养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现有模式基本上是由政府向企业购买服务的方式,调研样本中补贴标准从每月150元到1000元不等,随著老年人基数和各项成本不断增加,政府购买力不足问题已经出现,个别地区已经出现拖欠合作企业资金的问题;二是目前服务企业进入的意愿不强,进入的主要是平台型企业和规模不大的配套服务企业如物业、医疗、维修等小公司,统一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较难,老年人跨省区后基本享受不到同等服务;三是智慧家居养老走在前列的是经济发达和人口集中的地区,大多以一级行政区为单位运行,既有各地财力不均的原因,也有企业在欠发达地区、偏远城镇和农村成本高、盈利难的问题;四是智能产品缺乏统一标准;五是对传感器收集的大数据综合运用不够。

  如何降低智慧家居养老运营成本,让有限的政府补贴惠及更多老年人,加快智慧家居养老产业发展?郭永宏建议,政府出面建立相关产品、服务的行业标准,配套差异化补贴政策,由专业公司统筹运营数据资源和网络建设等。其中,鼓励具有普遍服务能力的企业如电信运营商进入智慧家居养老行业。电信运营商工作人员和居民业务联系多、信任度高,更容易克服老年人“不相信”难题;工作人员更熟悉信息通信技术,也有手把手教老人使用维护设备的经验;最重要的是,服务人员复用,能降低成本。

  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党支部书记祝雪兰代表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于2009年实施,该制度实施时,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直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这一政策对广大农村老年人同样适用,为他们提供了基本的晚年保障。多年以来,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在逐年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根据《关于提高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通知》,目前符合条件的广西农村老年人每人每月可领取最低116元养老金。

  但在日常工作中,祝雪兰代表发现,不用缴费可直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的农村老年人生活条件都比较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价水平的提高,100多元的养老金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少了。她希望国家在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时,能够向不用缴费可直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的农村老年人倾斜,适当提高这部分人群的养老金。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

  表示,关怀老年人是全社会的责任。“我认为老年人应该分级养老,例如70岁到80岁的老年人,应该多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既可以缓解社会压力,也可以老有所为。但对于80到90岁的老年人,就应该保护好使其少得病。别摔倒,别感冒,医养结合。9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一定要关护好,尽量避免重病、大病,有病及时治疗。分层次、分级来管理,这样更好。”

  住川全国政协委员何延政

  以建设老年病医院为抓手,推进老龄卫生健康事业加快发展。

  我建议加快建设老年病医院,构建中国特色的、政府主导的卫生健康直接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完整性、连续性的健康服务,当然也鼓励社会资本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岭分局三桥派出所社区二中队副中队长兼金刚里社区民警杨蓉

  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老年人口的增长,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总量不足、设施落后问题不断突出,日益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特别是在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过程中,存在已建成小区配套养老公共服务设施移交难的问题。”杨蓉强调。

  为此,杨蓉建议尽快出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移交制度,明确配建要求、配建程序、移交与运营管理等。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民政、国土、规划、建设、房管等相关部门任务和分工,加强配合和协调。

  “同时,还应发挥部门联动效应,共同做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立联合督查制度,定期对配建项目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各部门在工作推进中的责任分工。”杨蓉说,按属地管理原则,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后,开发商按规定交由县(市、区)民政部门接管,由民政部门负责辖区范围内使用和维护管理,并做好动态监管工作。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志强

  建议推进养老机构升级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

  “区域性养老是指充分整合养老服务资源,以养老机构为中心,建立辐射周边地区的养老服务体系。”李志强代表说,要科学谋划跨区域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优先将周边区域人口密度高、养老服务需求集中的养老机构纳入建设改造资助范围,提升养老机构硬件设施和服务环境。

  李志强代表建议,建立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运营、管理、服务质量评价等相关标准,加快研究区域性养老服务医疗、低保、救助、慈善等扶持政策对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区域性养老服务行业,支持具有实力的养老企业探索实施跨区域品牌化、连锁化战略,聚力打造养老服务新模式、新业态。

  李志强代表还建议,要创新“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采用适合老年人的技术手段,使老人、亲人、养老机构、养老从业人员及医院之间实现互联互通,通过线上和线下有效整合配置资源,提供智能化、信息化的养老服务。

  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康

  建议优化医疗、养老资源配置,推进医养结合,就是把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等。

  要通过财政、税收、土地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转型或新设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等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直接提供养老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

  安康代表还建议依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设定相应的服务内容,确定服务地点,减轻医疗机构的压力。政府相关部门对有需求的老年人定期实施健康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相应的服务地点和服务内容。

  河南省周口市副市长张广东委员

  建议,要探索解决养老机构报销难题,尽快推动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明确医保报销内容和标准,并将其纳入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及范围。

  中天金融集团董事长罗玉平委员

  我国老年康养产业是一片潜力巨大的蓝海。

  罗玉平委员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老年人的养老观念正在慢慢发生改变。发展康养产业要融入生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养老新鲜元素,要打造集医疗、文化、娱乐甚至是农业等多元产业的复合型康养模式。

  融合发展养老产业的过程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显现出来,贵州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等禀赋,提出建设“全国森林康养胜地(基地)”的目标,力争到2020年建成全国森林康养基地100处,年服务5000万人次,产值2000亿元以上。罗玉平委员说,西部有自己的优势,但城市缺少服务普通群众和进城务工人员的普惠保险,这就需要立足大病医疗、涉农保险,让老百姓务农、务工更有保障,远离风险。

  罗玉平委员建议,推进生态与保险、旅游、教育、文化、康养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进一步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产业投融资渠道,构建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机制。推进大生态大健康产业发展,亟待引进基础厚、实力强、服务优的保险企业,加快形成产业聚集,推动产生规模效应。

  全国政协委员、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南门分院院长虞梅

  在走访中发现,目前康养行业缺乏建设标准。在一些地方,开发商拿地后规划建设康养基地,但是基地是服务老人的,有一定的特殊属性,比如要提供健康保障、人文关怀、安全设施等。如果没有相关建设标准体系,各地兴建的康养基地未必能满足养老需求。

  因此她建议,国家应出台全面的康养基地建设标准体系,这个体系应将医疗、保障、看护、人文关怀、安全设施、居住环境等纳入其中,具备分层的建设标准。

  “有了这个标准体系后,可以给予不同群体的需求进行评价,比如看护失能老人,应侧重医疗护理服务;对有严重疾病的人群,应侧重医养结合的标准;对于健康老人,应侧重居住环境与舒适度等方面的指标。”虞梅说,“有了这些不同侧重的评价体系,康养行业的发展将更加规范和科学。”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国新

  提交了《关于缩小数字鸿沟、维护老年公民公平权利的建议》(下称“《建议》”)。《建议》表示,在互联网时代,有不少人因为不会使用网络而产生被时代“抛弃”的负面情绪,进而发展成为焦虑、失落、沮丧等,有的甚至因此质疑自我价值。

  张国新指出,在我们感受互联网科技带来的便利时,部分社会群体却逐渐与时代“脱节”。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原本便利的技术反而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更多的是无奈和无助。

  受地区、地位、能力、素质等的限制,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接触范围与掌握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可能会造成甚至已经造成了新的“数字鸿沟”和机会不均,导致更大的贫富差距与阶层分化,部分社会群体更加边缘化。此外,智能技术带来诸如安全隐患等问题又往往主要集中在老年人身上。为此在渐渐步入老龄社会的中国,全社会都在体验着互联网便利之际,互联网如何公平服务全体公民,值得思考。

  为此,张国新建议:

  一、从观念上重视增强对不熟悉网络群体的数字包容。要消弭数字鸿沟,政府的推动和政策的导向是最重要的推动力。政府必须在充分认识数字鸿沟本质的基础上,充分扮演“善治”的角色,努力促进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公平利用。要避免对不熟悉网络的群体特别是对老年人口的数字排斥,及避免基于年龄和社会阶层的数字不平等。从公益的角度来建设出一个健康平等的智慧社会。

  政府应更多地从用户需求出发,致力于改善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把更多的权力移交给民众,基于网络用户数据和访问使用习惯,更好地分析掌握民众需求,更好地响应民众需求,为公民提供加稳定可靠的政府数字服务体验。从而使得政府的数字服务更容易创建、运行成本也更加低廉。

  另外,还要进一步推进非现金支付法律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加快《中国人民银行法》《人民币管理条例》《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等修订工作,及时总结电子支付发展背景下人民币形态变化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明确对“拒收人民币”等行为的处罚标准,维护好法定货币的地位。

  另一方面,要加快立法步伐,补齐支付结算领域的法律短板。我国电子支付创新发展迅速,但相应的制度和规则相对缺乏,已有的规制法律层级比较低,大部分是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加快支付结算领域的立法迫在眉睫。

  二、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化社会的基础物质环境。建议通过设立专项扶持基金,依托基层现有的行政办事服务大厅、文化站、图书室等场所,提供无线互联网免费接入,在公共场所提供政府数字服务培训,加强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普及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教育,提高农民上网的需求意愿和使用技能,培养使用习惯,推动老年人、农村人口等弱势群体使用政府数字服务。

  政府要将信息化服务成为免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物品,将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成为未来社会的基础公共服务,这也肯定是未来信息化社会的努力方向。甚至可以考虑将网吧改造成为城乡社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并提供信息化服务能力,从而能够对社区包括对社区的老年人口提供各种数字化服务。同时,社区工作人员能帮助完成比较复杂的网络操作,降低老年人使用互联网服务的技术障碍,网站的服务内容也能为社区居委会的老年工作提供更丰富的素材与形式。

  三、加强组织培训,构建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软环境。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下,针对居家老人,以街道社区或村镇为单位,为老人开设互联网知识公益讲座,让老人快速了解互联网应用,系统地教授老人们学习与老年群体密切相关的手机互联网知识与技能。尽早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社会红利。在养老机构中,也可以定期开展类似的培训。年轻人应该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帮助,老年人也应该主动寻求帮助,积极学习。总之,要以各种方式保证畅通的网络学习渠道,以降低老年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不能接触到网络。

  四、保留一定比例的传统渠道,设置和完善老人服务平台。随着老年群体不断增加,民生类信息化工程最好有托底预案,保留一定比例的传统渠道,让他们不至于受阻于数字屏幕。例如在医院、银行、电力等服务领域保留人工窗口,兼顾老人需求。以立法方式严禁各商业机构取消现金购物。在服务信息推送上,也要关注老年人需求,不盲目追求“无纸化办公”。同时,可以在服务大厅醒目的地方张贴操作用流程,并有工作人员指导,为老人学习互联网创造更多调价。

  甚至还可以考虑由政府牵头搭建平台,创新老年人互联网服务商业模式。平台服务中的基本服务由政府机构提供,包括常见的老年服务信息查询与发布、信息交流等,老年用户无需支付额外的费用,甚至无需注册就能享受到基本服务。在此基础上,由相应的公司为老年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专业服务,用户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享受诸如在线门诊挂号、事项代办等服务。更进一步,未来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增值服务,让老年人实现足不出门可以享受付费定制化服务。商业模式的创新可以解决老年人互联网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五、鼓励信息产业针对不同群体开发有个性的产品和服务,特别是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目前,互联网产业现实环境更多地专注于年轻群体,前沿的科技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却忽视了老年群体的使用需求,相对复杂的操作和概念让老年朋友难以接受。适合老年人的手机应用还不多,在打车、买票、外卖等生活类的手机应用中,也没有专门适配老年人的版本。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商业利益的驱动不足,在这方面,需要政府引导和社会公益组织的支持,鼓励适合老年人的手机应用项目开发。

  张国新强调,现代科技应当增加便利性,让产品更“傻瓜”,服务老年群体,而不是让这一群体逐渐被“边缘化”。要想缩小数字鸿沟,首先应该考虑开发适合他们的产品和服务。老年群体大多是收入低、受教育程度低,生存能力低、年龄大的群体,因此产品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易学是最重要的标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参与到信息活动中,缩小数字鸿沟才不是一句空话。

  全国人大代表、李时珍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夏恒建

  共同制定完善评价相关保健品效果的标准,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由于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对保健品生产和销售的规范作用已显滞后,李杰建议,尽快修订出台保健行业立法,规范亲情营销、洗脑营销、虚假广告、礼品销售等保健品销售行为。他还建议,对于在保健品销售中实施虚假宣传和欺诈销售行为,造成较大危害的,要以诈骗罪定罪处罚,严惩不法分子扰乱市场的行为。

  湖北朋来律师事务所主任刘源波认为,以推销保健品的名义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情节严重的确实可能涉嫌诈骗罪。将其纳入刑法规制范畴,追究行为人法律责任,能做到重拳治乱,维护公平有序、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卢馨

  设“时间银行”存养老护理时间

  她看来,社区居家养老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补充其他养老方式不足的有效养老方式,对解决我国养老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卢馨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提供服务,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心理慰藉、康复保健、紧急援助等养老服务项目。老龄化的加深,必然导致养老服务需求的上升,养老护理需求将会越来越多样,与此相矛盾的是居家养老专业服务从业者严重匮乏、素质不高、服务水平低、服务项目少。尤其是职业养老护理员极度短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

  因此,卢馨建议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活动长效机制,探索建设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当前志愿者为老年人服务的付出时间,将来可以兑现成应得到的相应服务。同时,鼓励吸收低龄健康老年人加入公益服务队伍,本着自愿和量力而行的原则,组织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和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提供义务或者低偿服务。

  在卢馨看来,我国对养老“时间银行”的探索规模较小、较为零散,需要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建立起一整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相关运行体系,并切实得以规模化运用。

  卢馨建议,由政府牵头监管,鼓励各养老机构或社会团体设立“时间银行”,全面开启社会性互助养老模式,让年轻人、初老者和社会上富余劳动力等人士有机会在为老年人献爱心的同时存储自己未来的“养老护理时间”,同时可解决养老服务队伍短缺和养老服务机构人力成本较高的问题。

  在具体实施方面,卢馨建议,每个社区、居委或村建立基于“互联网+居家”的养老服务平台,以此为桥梁,将社区管理者、养老机构、老年人、志愿者连接起来,实现基于“互联网+社区”互助养老。

  全国人大代表、茂名市社会福利院院长李兰

  建议,在全国推行村级医养结合工作,加快推动全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此外,建议在粤东西北地区先行先试,希望中央财政给予粤东西北专项资金支持开展试点工作。

  “加强村级医养结合工作,需进行统筹规划。”李兰建议,将村级卫生站纳入公益事业单位,实行编制管理,打通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时,将村级卫生站和老年活动服务中心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标配项目,对村级卫生站及老人活动服务中心进行统筹安排,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验收。

  全国人大代表、阳江市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黄晓渝

  在老人心理的需求方面,老人独居数量快速攀升,沟通和社交能力下降后常容易产生悲观、抑郁、孤独和焦虑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和情绪,这是家庭养老面临的问题。

  在老人的健康需求方面,由于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目前的一般养老院并不具备医疗条件,出现身体问题不能就近鉴别,因而不能得到方便合理的医疗处置。没有家人在身边的老人往往被转往二级医院或三级医院留观和住院,因无亲人的照顾而养老院难以支撑老人的康复过程,导致住院时间过长和过度占用医疗资源。

  此外,不能自理的老人不能得到合适的生活护理。居家养老的老人到一定阶段始终难以避免不能生活自理的情况,而家庭不具备老人得到基本照护的能力,丧失了人到晚年应有的健康保障乃至临终关怀。

  黄晓渝建议,整合乡镇医疗资源,建立“医养护”结合的养老模式。“关心关爱老年群体,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实践方法,开拓新途径。”黄晓渝建议,依托乡镇卫生院,探索医院、护理院、养老院结合的方式,便捷、有效地解决老年人晚年多层次需求。其中,养老院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和服务,并提供健康管理和保健教育;乡镇卫生院在必要时提供专业的疾病检查诊断、医疗、康复服务;护理院则针对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特殊照护。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蔡卫平

  多种养老模式并存,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在广州,多个老城区布局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给蔡卫平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这类新型机构集养老院、老人日托中心、老人活动中心、长者饭堂为一体,让社区老人实现在家门口养老。“建议由政府提供场地,让社会资本更多进入这一领域,并给予更多优惠政策进行扶持。”蔡卫平说。

  而另一类带有护理性质的养老机构,则配备专业护理人员,适合行动不便或本身有较严重疾病的老人。“这种新型区域养老模式适合在一些新建住宅小区进行一定规模推广,或者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一级的医疗机构联合建设。”

  蔡卫平认为,多种养老模式之间也可以相互替换,满足老年人在不同年龄段的各类需求。他建议,养老服务要跟医保结合。“对于各类养老机构,如果不承认它是一个医疗机构的话,就没办法实现...

上一篇:2022年武汉市少先队辅导员职业素养展示活动圆满举办
下一篇:2022年辽宁省中小学领航校长名单公布,大连8名校长入选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