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大家说……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2-12-03
手机版

  自“双减”工作开展以来,北京经开区校内校外双向发力,推动“双减”工作落实落地。两个多月过去了,“双减”政策效果如何?“双减”以后的教学工作有哪些变化?对“双减”还有什么期待?围绕这些问题,“双减”大家说邀请了北京经开区各所学校的老师分别谈谈他们的观察和看法,敬请关注。

  “双减”之下如何做好减负增值

  ■人大附中亦庄新城学校老师  吴琼

  “双减”政策事关学生健康成长,事关教育高质量发展,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应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落实“双减”政策。

  “双减”出台后,学校积极响应,着力落实,制定了有学校特色的“双减”实施方案。首先,强化校内主阵地,各学科组开展教研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在作业方面,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科核心素养,针对学情、学生发展规律等进行分层设计,做到合理适度,全批全改。再次,开展高质量的课后延时服务,包括足球、象棋、创意纸电路等几十门特色选修课;包括练字、数学游戏、室内操等成长加油站;自主阅读等延时服务。

  这些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真正以课堂为主阵地,减轻家长压力,提升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办幸福的、舒展生命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接受更全面、更健康的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在“双减”推进过程中,我对教育教学、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是更新教育理念。“双减”背景下,教师工作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要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要达成以上目标,每位教师都要认真学习、领会“双减”的真正内涵,提升认识,更新认知,站在发展的角度,以“全面、开放、包容”的新思想,切切实实地开展素质教育。

  第二,抓住课堂这个教学主阵地,提高教学质量。要在减负的情况下提高学习质量,就必须更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主动学习领域内的通用和学科专业知识,专研教材,观摩专家、成熟教学视频,学习、更新、丰富教学理念的同时提高专业技能。还要精心设计课堂,目标确立、内容选择恰当,学习路径清晰、方法合适丰富,有检测有反馈等。在课堂中实践,不断总结、反思教学经验。此外,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平台进行不同年级跨学科听课,使教学能力逐步提升。每周开展学科教研,真正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小问题、真问题。通过不同的方式、途径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将作业设计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作业设计的目的在于减量创新、富有挑战、富有意义,真正做到“课堂作业倒逼教学,课后作业锤炼品格”。教材上的练习就是课堂作业,设计的是教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实践性作业不能出格、超标;三至六年级可以布置书面家庭作业,须延伸、精练、统筹、指点;自主作业不是课堂作业的后方,需要立足长远、独立设计;居家课程分学段指导,应定期反馈、评价。

  总之,“双减”即“加减乘除幂”,通过做加法“增力量”,做减法“去负担”,做乘法“高效能”,做除法“求质量”,践行幂的运算“获幸福”。教师在爱与尊重的前提下,增加温暖与责任,回归教育的本真,凸显教育的作用,让孩子发生不可估量的变化。时刻提醒自己“双减”关键在课堂,出路在改革,出彩在创新。

  落实“双减”提升校内教学质量

  ■人大附中经开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杨玲玲

  “双减”政策出台以来,依据学校特色和实际情况,积极推进“双减”落地见效,真正实现教育减负提质。

  在王教凯校长的“双减”六步法工作方针引导下,学校各个部门和老师纷纷行动起来。从课堂增效提质、作业精心设计、个性答疑辅导、多彩课后服务、温暖延伸服务到家校协同共育,增加家长信任,每一步都饱含着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对学生来说,“双减”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作业变少了,去课外班的次数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丰富多彩的校内课后服务,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学们都说,原来每天睡觉都很晚,在周末更是忙得不可开交,除了上辅导班就是写作业,不仅要写学校的作业,还要写辅导班的作业,让他们失去了享受阳光、拥抱大自然的机会。现在学校落实了“双减”政策,学生在课间可以放松自己,班级里充满了生机,大家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

  原来课堂上完不成的作业,现在,在自主作业时间有专业老师来指导、答疑,针对每位同学的困难,老师都会做出详细的指导。这样一来,同学们都能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每天放学后,就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儿。

  教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认为,此前,校外培训无序发展给学生带来沉重的负担,如今国家提出“双减”,主要是减掉沉重的课业负担,同时,让校内教育质量再上新台阶,确保同学们把省下来的时间精力用在最值得的地方。他建议家长转变观念,家庭教育以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为主。以兴趣为导向,让孩子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放松自我,认识更多小伙伴,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减负的关键在校内,重点在课堂教学质量。减负绝不是放松学习,而是要让学习更有效率、更有效果。老师应该将重点放在怎样让课程变得更有意思,让孩子打开心门,愿意去学,主动去学,学有所成。作为老师,我们也会想办法开展更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双减”:让孩子快乐学习

  ■北京市第二中学经开区学校老师 翟佳

  自“双减”工作开展以来,北京经开区校内校外双向发力,积极推动“双减”工作的落实落地。

  “双减”以前,学生每天完成大量课后作业的同时,还要上课外辅导班,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的睡眠严重不足,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高昂的培训费也加重了普通家庭的经济负担,家长不堪重负、叫苦不迭。

  “双减”落实以来,校外培训机构几乎全部下线,很多机构已经转行,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减轻了家庭经济压力,再也没有从小赢在起跑线一说。学生放学后有了大量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发展兴趣爱好。

  对于学校来说,“双减”需要深化教学与管理变革。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放学后,学校为学生安排了很多社团、选修课,有轮滑、街舞、芭蕾、钢琴、架子鼓、篮球、花式跳绳、朗读、配音等,涵括了体育、艺术、文学等多个领域,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挖掘孩子的潜在能力,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另外,学校早上8点半上第一节课,给了孩子们充足的睡眠时间,保证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每周四节体育课,让孩子们爱上运动。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完全符合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成长规律。

  “双减”不仅改变了学生的生活,也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教师原来只需要备课书本的课程,现在需要准备多学科融合的课程,还要准备课后选修课和社团课程,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推动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希望“双减”政策能够持续推进,继续优化,为每个孩子减轻负担,为每个家庭提供便利,为每位教师提供成长的机会。

  办有温度有担当的教育

  ■北京市建华实验亦庄学校老师  恩骐君   

  初中是塑造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阶段。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与落地,我们应该在这个阶段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确定未来规划及目标,用以指导当前学习,完成现阶段学习任务。  

  小学生习惯被老师手把手地扶着学,到了初中,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和学习方法的改变,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跟着老师学,需要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个“断奶”的过程对他们而言是痛苦的。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活条件是部分学生不想努力的原因,他们在经济上没有后顾之忧,心中没有远大目标,学习能偷懒就偷懒。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国家要减的是过重的作业负担,释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能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找到未来的方向。但部分学生误读了国家政策,把“双减”当成了不学习的借口,惰性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价值观、人生观的扭曲,这个现象是需要着重关注并重点纠正的。

  针对当前情况,我们需要采取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相结合的方式去解决:一方面唤醒孩子的学习欲望;另一方面去帮助他们规划未来。如若不然,只靠父母、老师一个劲儿推动,很难让他们真正发自内心地想学习。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想要出现“愤”“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对未来的期冀去引领他们当下用心去努力。通过激发他们的欲望,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另一方面,需要多鼓励、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成就感。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及端正学习态度的良药。

  积极与家长沟通,建立家校合作关系,“望闻问切”了解孩子的学习问题,“知行合一”制定学习规划清单,让孩子实现从不学习到学习,从假学习到真学习的跨越,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引导他们发现人生乐趣和学习的关系,建立孩子未来的职业目标与学习的关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要学会欣赏他们,辩证地看待他们,用尊重、合作、感谢方式对待他们,培养一代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少年。

  “双减”之下的幼儿园课程建构

  ■瀛海镇第二中心幼儿园老师  刘芳

  “双减”政策,意在同时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各地在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工作的同时,还要统筹做好面向3至6岁学龄前儿童和普通高中学生的校外培训治理工作,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培训。如何践行“双减”政策,进行幼儿园的课程建构,值得幼儿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以“生命教育”课程为例,“生命教育”课程是帮助幼儿在日常活动中逐渐形成对生命恰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并非简单的“生、死”教育和安全教育,是在以“儿童为本”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生理、心理、品德教育等不同的途径,使幼儿不但能够对自己的身心有正确认识,更能够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关系。最终使幼儿正确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有利于幼儿终身的健康成长和快乐发展。

  首先,依托主题活动理解生命。在大班主题活动《人》中,教师和幼儿从“认识生命”“ 珍爱生命关爱他人”和“你我他”三个方面建构了主题。目的是让幼儿了解生命的珍贵,懂得珍爱生命,关爱他人。过程中,孩子们通过采访妈妈,知道了妈妈孕期的辛苦;通过制作身高、体重变化图表,看到了自己的成长,知道了自己的独特之处,对自我有了更深的了解……一系列活动,幼儿参与其中,既有行动又有情感,逐渐建构了关于自我、社会的认知经验。

  第二,依托真实生活认知生命。在生命体验活动中,我们注重借助真实情境,如给幼儿园患重病幼儿捐款,并创设与生活相仿的环境,如:美食日、戏水日、超市防走失、消防演习等模拟情境,让幼儿充分体验、操作。

  第三,依托区角游戏感受生命。创设娃娃家、农家乐、小医院、小餐厅、化妆吧等游戏区,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再现生活情节与社会关系,能有效促进他们社会性的发展。

  第四,依托社会实践体验生命。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天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存在着浓厚的兴趣,喜欢亲自去体验、感受社会,从而去适应社会。社会实践活动是幼儿了解自然、社会、发展社会性的有效途径。

  第五,依托阅读活动丰富生命。为了使幼儿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形成,教师分析、筛选适宜的绘本内容,带着幼儿一起阅读,幼儿徜徉在图画书的海洋,吸取丰富的营养,开拓视界,发展思维,建构对生命的认知。

  幼儿园践行“双减”政策,一定是以幼儿体验式的活动方式为主,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知生命的宝贵,珍爱生命。通过“生命教育”课程,幼儿逐渐形成对自我生命的认知,具备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对大自然中的生命现象的认知,养成正确对待自然界生命现象的态度;对社会中广义的生命现象和生命价值的认知,养成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良好品质。正如一位教育家说的: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相信这样的教育,建构这样的课程,才是我们学前教育工作者不断探寻的真谛。

上一篇:“穿JK制服上课不体面”,年轻女老师穿着引争议,家长质疑声四起
下一篇:榆林市一中校长在市长视察时被指手中盘核桃!曾曝女儿上学期间安排工作被指吃空饷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