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牺牲多壮志三位中共“一大”代表从武汉中学走出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2-12-06
手机版

     董必武1923年给湖北省立一师学生皮象休的回复信,以及皮象休的请教信。

     3月22日,武汉中学高一学生走进校史馆,重温红色历史。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蔡俊摄)

     董必武(1886-1975),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人。(省档案馆提供)

     陈潭秋(1896-1943),名澄,字云先,号潭秋。湖北黄冈县(今黄州区)人。 (省档案馆提供)

     李汉俊(1890—1927),原名书诗,又名人杰,号汉俊。湖北潜江市人。 (省档案馆提供)

     2月2日,“初心百年——荆楚大地的追寻”庆祝建党100周年湖北日报大型主题采访启动仪式在武汉中学举行。图为武汉中学学生合唱团演唱爱国歌曲。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魏铼摄)

  湖北日报见习记者金凌云

  初心一叶党史故事

  来到武汉中学,走进“私立武汉中学校旧址”,仿佛打开了一道革命历史的记忆闸门。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13位代表中,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都从武汉中学走出。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回望来时路,无数英雄儿女以铮铮铁骨赴国难,书写了壮丽的英雄诗篇。

  董必武

  为革命历尽艰难办学

  董必武,湖北红安人。

  1919年秋,在上海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洗礼的董必武回到武汉,决定着手办报办学,传播真理,唤醒民众。

  办报搁浅后,经多方筹划,历尽艰难,董必武等于1920年3月创办私立武汉中学校(今武汉中学,1965年在原址复校至今),聚集了大批进步知识分子,成为当时湖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中心。

  学校开办经费由董事分担,为筹办学资金,董必武毫不犹豫典当了身上的皮袍。有时,他还将自己在别处工作节省下来的薪金,用作办公经费或补贴贫困学生。当时学生的学费仅为其他私立学校的三分之一。

  在董必武主导下,该校的革命色彩浓厚。学校多招收贫寒子弟特别是农村青年入校,教职员只拿低薪或不支薪,董必武、陈潭秋更是主动不支薪。董必武亲自拟定了“朴诚勇毅”的校训,坚持德育为先,倡导新式教育,采用白话文教授国文课,并允许男女生合校同班上课。

  董必武、陈潭秋是武汉早期党组织的重要成员。这所学校成为传播革命思想和火种的重要发源地。湖北各地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多与该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从1920年建校到1928年被军阀查封,这所学校培养了众多革命骨干。黄麻起义总指挥潘忠汝,就是该校毕业生;南昌起义、广东海陆丰起义等革命武装斗争,都有该校毕业生参加。

  从满清秀才到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董必武的革命意志一旦确立,就从未动摇。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将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国家副主席、代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陈潭秋

  “一参加党就拼命干”

  陈潭秋,湖北黄冈人。

  董必武曾说:“潭秋一参加党就拼命干。”这是陈潭秋20余年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潭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反帝爱国运动,并在上海结识董必武,他们一拍即合,并先后回到武昌,创办了私立武汉中学校。

  大革命失败后,陈潭秋被调派赴江西工作。不到一年,他又调任党中央组织部秘书,与刘少奇一同前往河北工作。1929年,陈潭秋离开天津赴山东青岛工作,年底返回上海。

  1930年,陈潭秋调任满洲省委书记,同年底,在哈尔滨不幸被捕,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次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被保释出狱,赴上海任江苏省委秘书长。

  1933年,陈潭秋奉命转赴中央苏区,接任福建省委书记。他的妻子徐全直继续留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次年被捕牺牲。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后,陈潭秋留守闽西南坚持革命游击斗争,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负伤,失去了右耳,后又秘密辗转到上海。身体稍微好转后,他又赴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回国后,陈潭秋赴新疆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1943年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陈潭秋的遗骨被安葬于乌鲁木齐南郊烈士陵园。

  自1927年离鄂后,陈潭秋再未返回家乡,战斗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亲人牺牲、骨肉分离,也未阻挡他为革命奋斗的步伐。

  李汉俊

  寓所成为“一大”召开地

  李汉俊,湖北潜江人。

  李汉俊14岁前往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就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回国后,他积极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创办《劳动界》周刊,参与主编《新青年》《星期评论》等进步刊物,还与陈独秀等发起成立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中共“一大”就在李汉俊和其兄李书城的上海寓所召开。

  1919年,李汉俊认识了到上海寻找救国之路的董必武,积极向这位湖北老乡宣传马克思主义。董必武称他为马克思主义“播火者”。

  董必武在回忆时谈道:“当时社会上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日本的合作主义等,各种主义在头脑中打仗。李汉俊来了,把头绪理出来了,说要搞马克思主义。”

  1922年,李汉俊从上海返回武汉,在武汉中学、武昌中华大学等学校执教。

  1927年,李汉俊参加领导了京汉铁路大罢工。随后,他曾协助毛泽东在武汉主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7年底,李汉俊被军阀杀害,是中共“一大”13名代表中第一个为革命献身的人。

  初心传承青春感言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校史馆留下了革命先辈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历史足迹,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汪奠川先生的“三用桶”。他是董必武的学生,黄麻起义前夕,他用一只桶装着米、书和衣服,走上了革命之路。

  作为一名教师,我会将先辈们在武汉中学留下的红色基因继续传递下去,让我的学生铭记历史,秉持“朴诚勇毅”的校训,成长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武汉中学青年教师吴婷

  我是武汉中学校史讲解队的一员,每讲一次校史,我就收获一份新的感动。

  董必武典当自己身上的皮袍当经费来办学,讲述他的故事,也是重温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会以他为榜样,在教书育人中,无私奉献、不计得失,全身心为学生考虑,以身作则教育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让革命精神代代传承。

  ——武汉中学青年教师陈盼

  武汉中学走出了许多革命者。在学习党史、校史这堂特殊的思政课中,我仿佛和先辈们一同重走“红色之路”,是他们用血汗奠定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传承红色基因、做新时代好学生,是每个武汉中学学子的使命。我相信,在武汉中学红色氛围中长大的我们,一定能将革命精神发扬光大,好好读书、投身实践,做一个坚定理想信念并为之奋斗一生的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自己的力量。

  ——武汉中学高一(9)班陈燕语

  高一入校时,学姐向我们介绍学校的红色历史,让我心潮澎湃,为前辈们自豪。通过学习党史,我不仅了解了历史故事,更理解了革命先辈们心中的豪情壮志。

  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每一个当代青年心中不忘的理想与目标。我会持之以恒地学习党史、感悟党史,向优秀党员学习,对比反思不足,每天进步一点,做更好的自己。

  ——武汉中学高一(4)班周怡楠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曾雅青王婧实习生钟娣欧阳纯朴王书雨)

  编辑:李平平

  统筹:

  编审:

上一篇:2020年北部地区高等学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联席会工作年会在东北大学召开
下一篇:鄞州取消三好学生评选 改评"阳光学子",淡化成绩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