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口罩的旅行 从诞生到运输、使用再到废弃处理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2-12-10
手机版

  一只口罩的诞生,全程只用了不到3分钟,背后却有无数工人在努力;运输途中,物流小哥全程“保驾护航”;这小小口罩,能给医生、护士和市民带来安全;废弃后,口罩也需要花费功夫处理。一只口罩的“旅行”,背后有无数感人故事。

  诞生

  安宁鸣矣河村秦丽娅和村里的缝纫机队

  

  鸣矣河村志愿者赶制口罩 供图

  一只口罩的诞生,全程只用不到3分钟,但在春节期间,为了这短短的生产过程,要组织生产力可不容易。

  在安宁市县街街道办事处鸣矣河村,有一家医用材料公司——云南象山医用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生产医用口罩、消毒液等医用材料。疫情发生后,社会各界急需口罩,但因为春节假期,公司大部分员工都回家过年了。

  “村里可以出20个人,帮助公司生产。”鸣矣河村党总支书记、主任秦丽娅心里一合计,村里有5个党支部134个党员,抽20个人出来帮忙是没有问题的。

  经过召集,25人报名,但人手仍然紧缺。1月29日起,秦丽娅利用村里的广播发出了动员令,召集会使用缝纫机的人。短短3天,召集到的30多名志愿者,经过简单培训,已各自上岗:贴消毒液标签、折口罩纱布、缝口罩……

  志愿者们上岗前,需要对全身进行消毒。原来厂里的正式员工也回来了16人,负责关键环节的生产。

  人有了,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厂里有12台电动缝纫机,但平日里只有两台生产,4名操作员中2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到岗,而新培养一个电动缝纫机手至少需要一周时间。怎么办?

  “用自己家的老式缝纫机,我们家有一台。”秦丽娅再次提出了解决方案。在她的号召下,村民们很快凑出了31台缝纫机。

  工厂正式开工,开始了流水线作业。由村里的31名志愿者担任缝纫机手,其中年纪最小的45岁,年纪最大的村民褚树东已经79岁。年轻时,褚树东靠着缝纫手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老人没想到,搁置近20年的手艺在这时又派上了用场,听到广播里的召集后,他第一时间报了名。

  随着脚底的蹬踏,手控制着布料随针走动,3分钟之内,双层口罩的雏形完成,等待后续加上带子就成品了。缝纫机手们年龄大了,最困难的便是穿针引线,加之大家都已很长时间不用缝纫机,一天下来,肩膀和手臂酸痛不已,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村民家中的老式缝纫机闲置多年,大部分都出现了问题,只有三四台能正常使用。79岁的褚树东戴上老花镜,拿着扳手、钳子,反复修理、清洗生锈的部件,让一台台缝纫机又开始运转起来。

  村里的人也轮流来厂里帮忙,最多的一天来了74人,大家都是不计报酬自愿过来的。作为村支书,处理完村里的工作后,秦丽娅也会来到口罩厂,重新操起20多年前的老手艺。一个下午的时间,100多只口罩就在村民们手中诞生了。

  “村里的志愿者免费帮忙干了12天。2月10日起不少企业复工了,我跟公司负责人商量了一下,如果厂里还需要人,对能留下的志愿者,老板支付一定报酬,既解决了厂里缺人的情况,也为当地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秦丽娅说。

  运输

  顺丰快递郭早发和他的电动车

  

  郭早发将货物搬到车上 全媒体记者 汪雨春/摄

  生产出来的口罩被运往各地。郭早发是云南顺丰茶花宾馆速运营业点的一名快递员,春节期间,他每天骑着电动车,满载着货物送往各处,其中,口罩、消毒液等物品占了大半。“今年过节不送礼,送礼就送口罩、消毒液。”郭早发开玩笑说。

  今年30岁的郭早发是文山人,今年是他干快递员的第三个年头,也是他值守的第一个春节班,没想到就遇到特殊情况——今年春节快递量较往年增加近2倍。这让郭早发有些措手不及,好在同事之间相互帮助,客户也很理解,让郭早发省心不少。

  特殊时期,快递点每天消毒,包裹进场和出场都要经过消毒程序,郭早发和同事每天上班前,都要测量体温。

  快件到了营业点后,郭早发会将口罩、消毒液等物品优先送出,对一些要延后送的货物,郭早发会先打电话征得客户同意和理解。

  初春时节,昆明的天气阴晴不定,不管刮风或下雨,总能见到身材单薄的郭早发骑着电动车,往返于营业点和客户家中、公司、医院等地。

  郭早发每天在外面跑,俊发大厦门口的保安将一个口罩送给了他,“这个口罩送给你,不要嫌弃,今天我们公司发了两个,我一个就够了,你们跑来跑去,一次性口罩换勤点。”

  春节期间,不少小吃店、饭店都关门了,年前,郭早发和同事们计划好,大家一起买菜做饭吃。但疫情发生后,情况特殊,独自在昆的郭早发只能晚上回家做好第二天的饭菜,有时候来不及做饭,第二天没饭吃了,同事便会将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大家各自找个角落,默默吃完。

  值完春节班后,郭早发原来计划回文山丘北老家陪陪妈妈、哥哥和妹妹。去年,郭早发的爸爸因故去世,年迈的母亲大受打击。但疫情发生,人手紧缺加上回乡不便,郭早发回家的计划被打乱了。

  “你在外面好好工作,注意安全。”得知孩子不能回家时,郭妈妈沉默了几秒钟,用有些哽咽的声音鼓励郭早发好好工作,照顾好自己。

  “等疫情过去了,我就回家看我妈。”郭早发说。

  使用

  省传染病医院护士刘娟和她的同事

  在疫情防控战中,小小的口罩起着很大的作用,保护着冲在一线的医生、护士,也帮助他们全力保护病人。

  刘娟(化名)是云南省传染病医院呼吸科的一名护士,从业11年。1月17日,该院收治了云南省第一例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后,刘娟便一直坚守在岗位上。

  每天早上,刘娟和同事上班第一件事是测量体温,再戴好口罩、护目镜,穿好防护服,一头扎进病房。在病房里,他们一干就是四五个小时,有时时间更长,等忙完工作,防护服已被汗水浸湿。为了减少上厕所、穿脱防护服的时间,大家只有尽量少喝水。

  工作一天,取下口罩、护目镜时,刘娟和同事的脸上总会留下勒痕,次日早上起来时印痕都不会消失。旧的印子还没消,新的印痕又叠了上去。

  繁忙的工作中,大家想出了不少克服困难的小妙招。比如,口罩、护目镜一起戴,护目镜上会产生水雾,影响视线,刘娟和同事便将洗洁精抹在护目镜上,果真不会再起水雾了;再如,防护服从头遮到脚,为了不让碎头发掉下来,大家买了发卡、发蜡等,将头发牢牢固定在头上,再戴上帽子。

  刘娟照护的病人中,有一家四口患者,两个小朋友年纪还小,但很懂事,抽血化验时不哭不闹,很配合护士姐姐们的工作。看着这么小的孩子忍受痛苦,刘娟很是于心不忍。

  有心痛也有感动,最让刘娟感动的是同事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好多同事的孩子还小,都是交给家里老人带着。”工作忙加上特殊时期,刘娟和同事选择住在医院宿舍,晚上闲下来时,不少宝妈都会跟家人视频。“妈妈去哪里了?什么时候回来?”面对宝宝的询问,妈妈会告诉孩子,“妈妈在打怪兽,等打完怪兽就回去陪宝宝。宝宝乖乖的。”挂断视频后,宝妈们偷偷抹起了眼泪。

  2月8日,4名患者从云南省传染病医院出院了。“感谢你们,对我们比亲人还亲。这段时间多亏你们照顾了。”当患者向医护人员鞠躬致谢时,刘娟和同事的心里暖暖的。

  废弃处理

  云南京环海洁公司环卫工李刚与他驾驶的清运车

  

  工作人员给废弃口罩清运车消毒 供图

  完成使命的口罩,不能混进生活垃圾,需要进行专门消毒处理。

  今年47岁的李刚是云南京环海洁公司的一名环卫工人,主要负责滇池路片区的垃圾清运。疫情发生后,公司在滇池度假区增设了专门回收口罩的垃圾桶,经验丰富的李刚主动请缨,专门清运废弃口罩。

  此外,李刚和其他同事还肩负着清洗海埂大坝,为红嘴鸥生活环境消毒的任务。

  疫情发生后,海埂大坝实行了封闭管理,游人少了,大量红嘴鸥停留在岸上,地上布满红嘴鸥的粪便,清洗任务从以前的一个星期一次变成了一个星期两次。把整个大坝从头到尾清洗一次,需要2到3天的时间。

  每次清洗,李刚将清洗车开上大坝,手持高压水枪冲洗地面,一些顽固污渍需要反复冲洗。冲洗干净后,李刚将消毒液均匀喷洒在路面上。一天的清洗工作完成,身上的衣服从里到外都湿透了。

  回收口罩是一个细活,上岗之前,公司对李刚和同事进行了“处理培训”。每天上岗前,要先测量体温,戴好口罩、护目镜,穿好防护服;到达收集点,先对垃圾桶外围进行消毒,之后将装口罩的塑料袋打好包,再次消毒后在垃圾桶里放上新的袋子,工作才算完成。

  下午五六点,李刚开着装有废弃口罩的清运车驶往40多公里外的垃圾焚烧厂。进厂时,工作人员对车辆进行消毒,车辆进厂后,李刚帮着同事卸下垃圾、辅助焚烧。完成一系列工作返回市区时,天都黑透了。

  李刚的家在海口,虽然距离不算远,但从大年三十到现在,李刚吃住都在公司。“疫情期间,公司专门开起了食堂,供大家就餐,我们也能安心地干活了。”李刚说。

  想家人了,他就通过微信视频和他们聊聊天。李刚本想将自己领到的口罩寄点回家,但家人拒绝了。“你经常在外面,自己留着用吧,我们在家里尽量不出门。”有了家人的支持,李刚对工作更有信心了。

上一篇:作业帮获年度中国创客十强 成唯一入选教育企业
下一篇:2022全国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对象+答题规则+时间+评分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