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导孩子合理把握“让”与“争”之间的度?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2-12-12
手机版

  天河区李女士问:前一阵女儿的小姨去意大利旅游时,给她带回一盒很漂亮的水彩笔,她高兴坏了,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带去幼儿园“炫耀”,可没过几天我陪她画画时,发现她最爱的粉色和蓝色笔不见了,我问那两支水彩笔去哪了,她低着头不吭声。我一开始以为被她弄丢了,于是就说画完应该及时把水彩笔收起来。后来老师说是被同班的一个小女孩抢走了,我问她到底怎么回事,她委屈地说是老师讲的“小朋友们应该大方善良,学会分享”。

  问题一:对于孩子的“谦让”和“争夺“,家长应该怎么看待?

  问题二:怎样合理引导孩子把握“让”与“争”之间的度?

  周汉民表示:针对这个问题,社会上普遍存在两种偏激的看法:一是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就养成谦虚有礼的品格,争夺行为是没礼貌、没教养的表现;另外一种是认为人如果谦让,就是纵容别人让自己吃亏,而且人只有在与人比较和竞争当中才能激发更大的力量,做人就该据理力争。通过“和平派”与“竞争派”的观点可以看到,其实谦让与争夺是一个人必备的不同面,缺了任何一面都不能够称之为完整的人,合理把握两者的度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应该怎样合理引导孩子把握“让”与“争”的度?

  首先,建立明确的规则。通过规则让孩子知道谦让和争夺的区别。什么样的原则范围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谦让的底线是哪里?争夺的界限又是什么?孩子心里要有一个相对具体的标准,像一把尺子一样帮他衡量利弊。

  规则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要建立在自我界限的基础上,没有正确自我认识的人,很多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根本无从下手。对孩子而言,自我界限就是明确自己的物权和人权,突破这两者范畴之内的行为就是对自身或他人权利的损害,不管是谦让还是争夺,都不能超出这个范畴。

  其次,培养孩子自我维权的意识。我们生活中大多数人不是不明白自己的人权和物权的界限是什么,即使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依然不敢去争取去维护,所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维权意识是很重要的。有的孩子可能生性胆小,而背后原因可能是家庭教育孩子不要跟人起争执,所以当自己的玩具被抢了,书本被撕了,既不敢跟人讲道理也不敢告诉老师,只是一味地忍让,最终导致欺人者变本加厉,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可怕的经历。所以,家长教孩子不以暴制暴是对的,但这不等于是教孩子示弱,不是让孩子任人欺负。

  再次,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的培养恰恰是很多家长会忽略的一点,其实人在社会中立足,不可能事事只顾自己,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多体谅他人的难处,或者在别人有困难之时,自己多退让一点,这样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会变得更加坚固,也会收获更多友善。

  此外,孩子之间的竞争需要在公平的原则和环境中进行。公平是竞争的基础,如果为了凸显自己的优越感而恶意贬低他人、将他人置于不利地位的竞争是恶性的,不仅会让孩子盲目自大,也难以塑造正确的品格。

  信息时报记者 卫静雯

  有问必答

  解答专家:周汉民,儿童教育专家,中国蒙台梭利学会秘书长、新爱婴早教连锁总裁。

  (原标题:怎样引导孩子合理把握“让”与“争”之间的度?)

  

上一篇:初高中生学什么技术,未来就业有前景?
下一篇:“三篇大文章”越写越精彩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