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在线教育:最大挑战不是技术,而是“教育”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0-03-21
手机版

图片来源:pixabay

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但给原本欢乐团圆的节日蒙上了悲伤忧愁的气氛,也给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疫情刚开始,教育部就提出“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并且在1月29日宣布:拟于2月17日开通“国家网络云课堂”(www.eduyun.cn)。云课堂将以部编教材及各地使用较多的教材版本为基础,向全国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师生提供网络点播课程。考虑到部分农村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无网络或网速慢等具体情况,同时安排中国教育电视台通过电视频道播出有关课程和资源。

对于教育信息化和网络教学来说,疫情,也许是一次契机,是一次把坏事变成推进教育变革的机遇。

教育部通知既出,有朋友就发来信息说,“朱老师,你说的未来学校真的要来了!”2月6日,香港中和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小书《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的繁体字版。出版社用的一个宣传标语,就是“停课不停学,是时候讨论未来学校了!”。也有人评论说:“建立空中课堂,一直是教育信息化的重点,而新冠肺炎疫情将这项既定日程表上的议程提前了。”

现在,虽然距离2月17日国家网络云课堂开通还有几天时间,但是包括湖北武汉在内的全国许多地区和学校,已经迫不及待地举行了网络开学仪式并且正式开始线上课堂的尝试。

从各地的情况来看,褒贬不一,乱象丛生。来自各方面的抱怨也不绝于耳。

据调查,目前的网络远程教育主要有三大问题:一是卡顿、掉线,技术上缺乏支持。由于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峰值,许多在线课程平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卡顿的现象;二是效果不如线下教学,大部分教师没有网络教学经验;三是家庭负担重,学习管理和监督“转嫁”至父母。

其实,这些问题,都不是网络(远程)教育本身的问题,从技术支持、质量保证、管理监督来看,我们只要加快国家5G网络建设,加大国家教育资源平台建设,鼓励社会教育机构参与课程开发,上述问题也都有解决的可能。

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我们如何看待新的技术革命与教育变革的关系,如何有效地利用好新技术改造传统教育,以更好地应对疫情这样的灾难,应对未来发生的变化。这次疫情,敲响了未来学校转型的冲锋号,也为“空中课堂”在未来的常态化提供了可能。

人类总是借助于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的发明创新推动着人类历史的进步,同样,教育手段方法的变革创新也推动着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人类发展到今天,不仅知识的积累突飞猛进,而且传播知识的方式也多次发生颠覆性的改变。按照法国学者莫纳科提出的观点,大约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依靠人与人之间直接传递的表演阶段,依靠语言文字间接传递的表述阶段,依靠声音图像记录的影像阶段,依靠人人平等互动的互联网阶段。

每个不同的阶段,教育手段方法也各不相同。

教育手段方法包括三个维度:学即获得信息的手段、教即传播信息的手段以及教学互动的手段。我们可以看到,但每一次传播方式的变革都极大地改变着教育手段方法,促进着教育效率和教育品质的提高。

在表演阶段,获取信息的手段比较单一,完全依靠口耳相传;在表述阶段和影像阶段,因为有了文字、活字印刷和影像技术,教师不再是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教和学有了相对分离的可能性;在互联网阶段,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超级计算、脑科学等新的科学技术的出现,世界变成了一个家园,知识的传递更快捷平等,而且导致传授方式、模式也发生着深刻变化。

过去老师和学生之间居高临下、我教你学,现在完全可以颠倒过来,师生共同面对问题,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懂得多,学生在某一个领域可能超越老师;过去在学校上课学习,回家做作业,现在完全可以在家里学习,在教室里解疑释惑;甚至,今后知识的学习已不再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学生在网络上、家里、其他社区中都可以获得知识。

01 互联网革命与教育变革

在人类历史上,从来也没有任何一项技术能够像互联网这样,如此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

  • 发端:斯金纳的教学机器

其实,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不过在7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为了解决处理大量军用数据的难题,成立了由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奇利和埃克特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始研制电子计算机。

1946年2月14日,一台由17468个电子管、6万个电阻器、1万个电容器和6千个开关组成,重达30吨,占地160平方米的电子计算机正式问世。但是,那个时候的计算机显然与教育几乎毫不相关,更没有对于学校教育产生任何影响。

就在差不多同时,在同一所大学的实验室里,另外有一个心理学家斯金纳正在受委托进行另外一项研究:训练鸽子,试图让它们用啄的动作来控制火箭的飞行。因为当时德国在战争中开始使用火箭攻击英国,而盟军还没有类似武器。可惜这项研究没有突破性进展,后来这个控制由雷达来指挥。

失败的斯金纳并不气馁。不知道是“蝴蝶效应”的影响,是受计算机研究的启发,还是一种奇妙的巧合,斯金纳在战后发明了一种教学机器。这个机器的构造包括输入、输出、贮存和控制四个部分。

他把教学材料分解成由按循序渐进原则有机地相互联系的几百甚至几千个问题框面组成的程序。每一个步子就是一个框面,学生正确回答了一个框面的问题,才能开始下一个框面的学习。如果答错了,用正确答案纠正后再过渡到下一个框面。框面的左侧标出前一框面的答案,成为对该框面问题的提示。一个程序学完了,再学下一个程序。

斯金纳的教学机器

斯金纳为他的教学机器提出了四条原则:

一是积极反应原则。即必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二是小步子原则。即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的小步骤,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后进行。由于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很小,所以学习者的学习很容易得到成功,并建立起自信;三是即时反馈原则。即让学生立即知道自己的答案正确,这是树立信心、保持行为的有效措施;四是自定步调原则。即允许学习者按各人自己的情况来确定掌握材料的速度。

人们把斯金纳的研究称为机器教学或者程序教学。如果细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思想与现在的慕课已经非常接近,可惜当时还没有互联网,他的这些思想与技术也没有真正改变学校的教学。

但是,斯金纳的努力,却为后来的非学校运动和学校消亡论提供了动力。

  • 非学校运动和互联网教育的“萌芽”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教育发生了一个革命性的转折。一方面,随着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让美国人感觉国家处于危险之中,科技落后的根源在于教育的落后。

全社会对于教育不满的情绪空前高涨,各国学生运动的风潮也进一步打破了人们对学校的美好期待。人们逐渐认识到,学校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带来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相反是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许多人认为,学校不再是一个有价值的机构。

正如非学校运动的代表人物伊凡·伊里奇所说:“多少代以来,我们企图通过提供越来越多的教育,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可是迄今为止,这种努力失败了。”在他看来,现代学校不仅阻碍了真正的教育,而且造就了无能力、无个性的人,还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化和新的不平等。因此,应将学校连同课程学习及其观念一起废除。

他呼吁废除学校对于教育的垄断,应该使受教育者享有选择教育的权利,成为积极的消费者,应该“为每个人创造一种将生活的时间转变成学习、分享和养育的机会。”要实现这一理想,就要建立一个教育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人通过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而学习知识和技能,并且直接应用于社会。各种教育资源被置于学习者的主动的控制之下,使学习成为自我创造式的教育。教育的网络确定了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新的与世界联系的方式,而非仅仅通过教师、课程和计划的准备而进入世界。

可见,在伊里奇的教育构想中,已经有了现在互联网教育的模样。但是,由于当时互联网技术还没有公开问世,不仅学校没有消亡,教学格局也没有发生根本的变革。

1969年,同样是出于军事的需要,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开始建立一个命名为ARPAnet的网络,试图把几台军用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虽然最初只联结了4台主机,但这无疑是互联网正式诞生的标志。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试图将互联网在军事上的应用转向科研与教育,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TCP/IP通讯协议,在5个科研教育服务超级计算机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NSFnet广域网。5年后商业机构发现了它的价值,商用Internet于1991年正式成立,Internet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互联网的惊人影响力,已经毋庸置疑。

一是互联网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据著名咨询机构IDC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已经达到32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数的44%;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20亿。据统计,截止2016年1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已经达9.8亿户。

二是互联网的应用非常之广,在商业、交通、金融、生产等领域,互联网已经和正在颠覆传统的模式。如滴滴作为全球最大、中国最受欢迎的出行约车平台,依托互联网平台,运用互联网的运营模式和推广方法,迅速占领了网络打车市场份额,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网络打车平台。根据滴滴出行公布2017数据,2017年全年平台为全国400多个城市的4.5亿用户,提供了超过74.3亿次的移动出行服务,已经成为青年人的主要出行方式。

那么,互联网究竟能不能改变我们的教育呢?

  • 教育领域的“乔布斯之问”

在教育领域,曾经有一个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很大,却没有产生像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效果?世界上所有的政府加起来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是所有行业中无人能匹敌的,但是为什么没有生产和流通那样的效率?投入和产出为什么如此不成比例?

事实上,滴滴是2012年在北京中关村诞生的一家公司,到现在也不过7年时间。教育和互联网的结合其实比它早得多,最初就是从军用转向教育科研领域的。虽然互联网出现以后,教育也在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非常小的,在互联网运用最为发达的美国,也只有25万人在网上学校学习。

滴滴颠覆原有的出租车行业的商业模式。较比传统的电话叫车与路边招手打车,滴滴利用移动互联网特点,将线上与线下相融合,从打车初始阶段到下车使用线上支付车费,优化乘客打车体验,改变传统出租司机等客方式,降低空驶率,最大化节省司乘双方资源与时间,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打车模式。

对此,美国联邦前教育部长邓肯提出过一个观点:原因在于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他指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工具和技术的变革(如PPT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第二教学模式的改变(如慕课),第三是学校形态的改变(教育结构的变革)。我们恰恰在学校形态与教育结构上停滞了、中止了。

所以,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最主要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必须颠覆传统的教育结构与模式,对学校形态进行新的设计。

02 实现“未来教育”的三个基本条件

互联网改变教育,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然会像互联网改变商业和金融一样改变教育,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学习必然会成为未来教育的基本模式。当然,它需要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 打破现在的学校格局,承认线上学习的合法性

我们现在整个教育体系是建立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的,它是主张大规模,强调效率优先,主张以知识传播为主要目的的,教师、教材、教室的“三教”中心格局相当稳定,成为教育的“铁三角”。这些一直没变化,而这个东西不变,教育的“滴滴”是无法登场的。必须把以知识为中心改为以学生为中心。必须打破教育的时间空间限制,像斯坦福网络高中一样,允许学生通过线上学习获得知识和必要的学分认定。

为什么要把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兴趣、不同学习习惯的人强制性地安排在同一个教室呢?

未来的学校,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来学习,通过团队来学习,在家里学习,在图书馆学习,自己来解决学习过程中大部分的问题。一人一张课表,随时调整内容。在未来,无论你在哪所学校,无论你在城市还是乡村,都不必按部就班地学习各门课程。而是基于个人兴趣和问题解决需要而进行的自主性学习,是大规模的网络协作学习。

学生可能不再需要我们为他提供一个非常完整的知识结构,而是在完成自己最初的知识结构以后,通过自主的学习,建构他能够满足自己学习的个性化的结构。学分、学历、学校未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学到了什么,你分享了什么,你建构了什么,你创造了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在中国,把实体学校与互联网学校结合起来的探索已经有成功的案例。慕华成志教育科技公司已经与清华大学附小等联合建立了互联网学校,并且与22个省的107个城市5000所学校合作,进行传统学校加互联网学校的混合学习探索。

从郑州外国语学校的实验班等来看,混合学习明显优于传统学校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未来的学习中心将从现在的实体学校走向实体学校加互联网学校,再到完全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与学习场所的混合型学习。

  • 建立教育的国家标准和国家教育资源库

首先要建立国家教育标准。学习方式的变革,对学习内容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越是自由,越是定制,越是个性,越是需要建设高效优质的学习中心,越是需要国家力量的整合。

教育是文化的选编。教育首先要传授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所崇尚的价值观。这个选择国家是有责任的,必须建立国家标准。这个国家标准要科学,应该更个性,应该有最低限度的要求。

现在的课程标准和教育内容太深太难,现在我们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太庞大了,太艰深了。造成了大部分的学生陪着少部分的学生在学习。这种模式要打破了,国家只需要给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可以了,关键是保证国家的价值观和基本读写能力。教育的很多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的标准有问题。

定了标准以后,提供什么教学资源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应该举全国之力,把全世界最好的资源(包括国内外民间教育机构甚至个人开发的各种最优秀的资源)整合在国家的教育平台。

现在一方面教育投入不足,一方面又有大量的浪费。每个县、每个学校都去建自己的教育平台,都建自己的资源中心,都去开发自己的课件。一些重要的网络教育机构,如科大讯飞、学堂在线、好未来等,也在开发相同的课程,那么多的投入,太浪费了。

这就需要国家组织专业团队,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把资源整合起来,使死资源变成活资源,把静态的课程变成动态的课程。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国家教育资源平台学习。

  • 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育考试评价制度

什么算好的教育?什么算真正掌握了知识体系?怎样才算是真正有用的人?怎样检验和评价学习的成果?这就需要用评价去推动改革。

评价和考试是我们改革发展的风向标,现在我们评价的技术太落后了。中国没有一所大学目前真正具备了判断人才水平的能力。什么是好学生?真正把自主权交给学校,没有校长敢要。这就是我们没有好的评价机制。

我们的评价不是为了改进,而是为了贴标签,是为了选拔,为了淘汰。这样一种考试评价机制要有变化。未来的评价主要不是为了鉴别,而是为了改进。在学习的早期过程,可以用大数据的概念,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评价的依据。在记录过程的同时,要发现这个学生的知识点缺陷,及时帮他改进。同时,未来的考试评价会更加重视实际能力而淡化文凭学历。

未来的大学也可能出现全新的模式,可以不要限制上大学的地点,也不要管你在什么地方上大学,只要你能够通过严谨而且经过国际认证的评估,来证明你自己对某一理论的精通和理解,就可以进入社会找到工作。

如果这样的话,教育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目前基于互联网的教育评价从技术上讲已经没有障碍,人脸识别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都可以在最大程度提高考试评价的效度与信度,杜绝弄虚作假和作弊行为。

我相信,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改变一切的时代,如果这三个问题得到解决,我们的教育一定会发生一个让我们自己也会非常惊讶的变革,一种全新的学习中心,将会像今天的“滴滴”一样出现,一个新的教育世界,将会孕育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腾云”。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上一篇:军事职业教育网络服务平台疫情防控期间推出精品课程
下一篇:线上开学季:区块链技术与教育的火花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