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古岩画中的龙雏形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2-12-29
手机版

  唐李

  近年来发现的远古时期的大兴安岭岩画,其中有关龙形纹的岩画,如被专家们称之为“S形鹿角龙”等,与我国其它地区已经出土发现的有关龙的各种初始原型,形成了鲜明的互补和对照关系。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庄鸿雁,经过多年实地踏查和研究,认为大兴安岭岩画中的龙形纹,与中华龙图腾的起源密切相关,是龙图腾形成过程中的初始形态,它参与了中华龙图腾漫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构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体系的一部分。

  有关龙图腾的起源过程,学界多引用闻一多的说法:“大概图腾未合并之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做‘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这一说法虽然显得笼统,但随着考古发现,人们已经看到了众多不同形态的龙的初形。庄鸿雁说,全国有影响的这类龙型遗迹有几十处。她认为大兴安岭龙形岩画与已发现的这些龙型遗迹,可做彼此勾连的解读。大兴安岭地处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分水岭,在历史上是东胡、鲜卑、室韦、契丹、蒙古等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发祥地。“S形鹿角龙”发现于加格达奇白桦岗岩画遗址。该遗址有10处岩画,单幅近750余幅。

  据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与省考古研究所等组成的岩画考古队描述,“S形鹿角龙”岩画纵向20厘米,方向朝南,龙的头部朝东,岩画身形为S形,身躯无爪,头部被极具美感的鹿角代替。庄鸿雁对这个龙形纹是这样解读的,首先,“S形鹿角龙”更确切的表述应为鹿角蛇身图像。从这些岩画整体的表意和所处地点分析(岩画一般都在山顶的石壁上),该处显然是古先民进行祭祀等活动的场所。其次,如果说是龙,这个龙也尚处于龙形成过程中的初始阶段,它与其它动物和太阳等图像一样可能作为人们崇拜的对象或图腾之一存在,但还未上升为主导的地位,但先民已有了将蛇与鹿两种动物或说生命功能叠加的超越生命的原始宇宙意识。

  庄鸿雁说,大兴安岭龙形纹岩画发现前,大兴安岭南端的红山文化曾出土大量的玉龙。在内蒙古敖汉旗赵宝沟文化小山遗址,还出土了一件距今7200年—6800年的陶尊,陶尊上同时刻有鹿龙、猪龙和凤鸟三种图案。大兴安岭岩画有观点认为是旧石器时代,即距今18000年前,这个观点是我省考古专家赵评春提出的,有第一手证据。庄鸿雁认为,龙形纹岩画至少不应晚于赵宝沟文化电影先生的年代。赵宝沟陶尊上同时出现了代表狩猎文化的“蛇身鹿”和代表农耕文化的“蛇身猪”,而鸟形首则代表太阳崇拜。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测,陶尊上的图案,正是大兴安岭岩画蛇身鹿角龙与代表红山文化的玉猪龙碰撞与融合的结果?

  庄鸿雁说,早在《山海经》中就有关于黑龙江流域有龙的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有蜚蛭,四翼。有虫,兽首蛇身,名曰琴虫。”迄今为止,东北地区发现的“龙”,有大兴安岭山脉南端红山文化区域内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C形玉龙,及红山文化区域发现的大量玉猪龙;有松花江流域左家山石猪龙;有黑龙江入海口处出土的蛇龙纹陶器;直到大兴安岭的龙形岩画。从形态上分析,大兴安岭岩画中的鹿角龙是将鹿角与蛇身融合在一起,而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松花江流域左家山石猪龙则是将猪首与蛇身融合在一起,而有中华第一龙之称的三星他拉出土的C型玉龙,则介于两者之间。

  龙的主体为什么主要是蛇?庄鸿雁说,蛇具有蜕皮自新、冬眠春出的特点,这易使人联想到生命死而再生。蛇的交媾时间可延续10小时以上,蛇的头部外形酷似男根,因此,与生殖崇拜相关。中华文化史上最能体现蛇生殖崇拜文化特征的莫过于伏羲与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图。象征天地阴阳、雄雌构精,万物生化。从一般的蛇到腾蛇的象征是龙在形成过程中的一次带有根本性的升华。

  考察北方民族的原始文化形态,可以说龙蛇崇拜在满通古斯语族中得到血脉传承。清代吴振臣《宁古塔纪略》云:“萨满,大凡大小家中立木一根,刻蛇像以祀”。在满通古斯语族的萨满文化中,蛇被视为太阳神,祭祀的蛇神神偶通常是长条形木雕,蛇的主要造型为双蛇对视交尾。鄂温克人也有祖先“舍卧刻”神来自头上长着两只犄角的15尺长的大蛇的传说。在通古斯诸民族萨满的传统祭神图案及神服装饰上,也有以龙蛇崇拜占据着主神的地位。通古斯诸民族的萨满服饰图案,一般分为上、中、下三层,那乃人萨满服饰图的上界是蛇和四足蛇的天界,中界是大蛇和狩猎动物的地界,下层则是龟鳖的水界,并画有水波纹;双蛇纹是赫哲族萨满神鼓普遍的纹饰;在俄罗斯境内黑龙江流域霍尔河真嘎村的乌德赫人的萨满服饰上,也绘有三界图。“在一个由两条大蛇围起来的方框中,上界为对称的神鸟、太阳和天兔,中界为7个神人,下界为一条龙形巨蛇。”

  我们知道,史前亚洲先民穿越白令海峡陆桥进入北美并沿着北美西海岸一路向南迁徙。那么在这个载沉载浮的途程上,有关龙蛇崇拜的形态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呢?

  《世界岩画·欧美大洋洲卷》载:“在北美西海岸的梵可维岛刻有海怪和龙,墨西哥的巴雅·加里福尼亚的圣弗朗斯柯崖壁上也绘有类似的怪物岩画,一条长达3.5米长着羚羊角的巨蟒,而另一条巨蟒身长达1.5米头部却长着鹿角。”在加拿大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崖壁上,也绘有水怪的形象,“水怪的形象长着动物的四条腿,却用鸟爪代替蹄子,背部有锯齿状的芒刺,头上有犄角,尾巴卷曲上翘,集多种猛兽与猛禽于一身,赋予其强悍的力量。至今一些印第安人仍然崇拜它,我们时常还会见到在岩画的水怪形象前,供奉着祈祷者的圣杖、衣服和烟叶之类的物品。”

  根据著名岩画学者陈兆复先生的上述描述,庄鸿雁发现,在北美地区的岩绘中,不论是长着羚羊角和鹿角的巨蟒,还是长着犄角和鸟爪、背部带有锯齿状芒刺的水怪,都与中国的龙在形成过程中的初始形象相类似。

  从大兴安岭“S”形蛇身鹿角龙岩画、红山文化的中华第一龙和赵宝沟文化的蛇身鹿形首、蛇身猪形首陶尊,到俄罗斯境内黑龙江入海口处的蛇形浮雕陶器,再到北美洲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密西西比河和墨西哥下加里福尼亚的长着鹿角的巨蟒和头上长角、背部有锯齿和鸟爪的水怪,都是以蛇身为核心,融合了鹿角、背部锯齿、鸟爪等其他动物的精华形成的。正是这一些特征,融合成了类似最终的中国龙的图腾。庄鸿雁说这是她写的有关龙岩画的主要观点。换言之,从大兴安岭南端红山文化到大兴安岭及黑龙江流域再到北美和中美,这恰与史前亚洲先民穿越白令海峡陆桥进入北美并沿着北美西海岸一路向南迁徙的路线相吻合,绝非偶然。

  S形鹿角龙形纹岩画

上一篇:9张校园主题万能手抄报模版,家长们收藏好,以后随时能用上
下一篇:曼谷吃喝玩乐 快乐出发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