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见|《汉字再发现:从旧识到新知》:讲解古汉字源流,纠偏古文字“常识”
你可曾想过:人类有了语言,为何还要创造文字?人类可以画画,为何还要使用文字?
玩过传话游戏的朋友都能够体会,当面说都明白,但过了时、隔了空,多次转述,难保不走样。
相信很多朋友看过一则讲述汉字故事的经典动画《三十六个字》(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4年),片中的山、水、花、鸟、犬、马、日、月……这些我们尚能以图示意,可如果想要超越单个、具体的事物,比如描述“春天”,或者表示“过去”这些更宽泛、更抽象的概念,恐怕就比较难了。即使画出来,他人也难以准确理解。
或许,正是为了突破这些局限,精准描述那些比具体事物名称更抽象的概念,古人才创造了文字。
相对图画,文字最大的优势在于记录“无形”,而非“有形”。
汉字自商代诞生以来,中国人一直沿用至今。数千年间,汉字的字形经过了各种演变,逐渐固定成我们熟悉的样子,而这些过程都作为常识被大众所知。
但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献资料的增加,我们的“常识”在不断受到冲击。
比如:
屋里有女就是安?屋里有猪就是家?
爱无心,亲不见,所以应该恢复繁体字?
羊大为“美”,女子为“好”?
商代甲骨文中没有“夏”,证明夏代不存在?……
《汉字再发现:从旧识到新知》一书,正是基于近年来出土文献的海量增加,以及古文字研究的迅猛发展,对以往古文字“常识”总结纠偏的一本古文字通识读本。
作者葛亮是古文字专业的青年学者,他根据最新的材料和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心得,讲解分析了古汉字的源流,有些是补充,有些是颠覆,有些只是根据目前的材料而做出的猜测与预判,等待未来新资料的“考核”。
古文字虽然离我们时间久远,但它并不神秘,也不必过度神化。相信通过这本书,大家会了解造字之初古人的经验与智慧,去除似是而非的认识。
专家推荐
古文字学界与书法篆刻界,原本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老一辈书法家、篆刻家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字学功底;老一辈古文字学者,也有不少同时以书法闻名。《汉字再发现》每篇讲一个文字学的基本概念,或认识古文字的方法,或常见的误区。既可以成为文史爱好者、书法研习者的文字学读本,也可以作为通识教育或大学书法教育的课堂读物,其出版可谓正当其时。
——刘钊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古文字学既可以为书法篆刻甚至鉴藏设计等领域提供视觉资源,亦可为其提供理论指导,避免书写创作对有限的典范过度依赖,甚至师心自用而形成的书写错误导致弄巧成拙、贻笑大方。在大众普及层面,让古文字不再如“天书”般令人望而生畏,既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与爱护,更能唤起大众对古文字学科的兴趣,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汉字再发现》一书的立意明确,是不可多得的古文字普及类读物。
——刘绍刚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
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
关于汉字,我们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常识”:
关于汉字的诞生,我们大多认为早期的汉字都是象形文字。
关于汉字的发展,我们对从甲骨文到金文,再由篆书到隶书这个“进化脉络”习以为常。
真的是这样吗?
汉字的产生,可以先从人人熟悉,字形千年未变的“一”“二”“三”说起。
这三个字很像是古人通过计数的方式来创造的,虽然历久未变。但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
倘若数目成百上千,难道依然重复计数的规律,或者发明更多的符号吗?这就需要引出另一种区别于单纯因物象形的造字方法。
自左至右:一、二、三、四、五
自左至右:六、七、八、九、十
比如想要表示“一千”,古人先找到了当时汉语中与“千”读音相近的“人”字。在“人”字的字形上加了一笔。
左图:人 右图:千
两千到五千就依次写成:
自左至右:两千、三千、四千、五千
“千”字其中的“一”是表意的“意符”,告诉我们这个字与数字相关;“人”字是表音的“音符”,提示我们“千”曾经与“人”的古音相近。
“千”的例子提示我们:
文字的产生与语言密不可分。我们早就知道英文,韩文等大多数拼音文字纯粹是对语音的记录,而可能不太了解,在汉字的字形里往往也有汉语语音的印记。
当汉字体系形成时,“借字表音”就必不可少,甚至比较普遍了。哪怕追溯到商代甲骨文,汉字也绝无可能是单纯的“表意文字”,甚至“象形文字”。
再说汉字的发展与演变,随着近年来出土文献资料的日益增多,我们看到了带有清晰墨迹的商代陶片和明显表现笔书风格的甲骨刻辞。
殷墟墨书“祀”字
近似笔书的甲骨文
虽然战国之前的简册目前因为各种原因我们还没有看到,但通过字形、辞例等多方面的证据。
学者们已经能够确定商周时代主要的书写工具不是刻刀、不是金石,而是现在我们练习书法时依然使用的毛笔。
既然从汉字诞生的初期,古人就是用毛笔书写的,无论甲骨还是青铜器上的文字,只是书写载体的区别。
说“骨头上的文字”就一定比“金属上的文字”早,未免太过武断,那以往我们所知的,汉字“由甲骨文发展为金文”的“常识”就站不住脚了。那接下来“由篆书到隶书”的问题是什么呢?
书法专业的同学们可能会对书法史中书体演变的章节记忆犹新:秦始皇颁布书同文政策,改大篆为小篆,而因秦法严苛,文书如海,底层的徒隶为了方便快速地书写而发明了隶书。
我们现在已经能够看到,秦统一之前,青铜器上的篆书、简牍上的隶书与统一之后并无多大差异。
云梦睡虎地战国秦简
岳麓书院藏秦代竹简
也就是说,秦始皇在统一后,只是废除其他诸国的文字,统一使用秦国的文字,而不是创造了小篆。隶书的产生也远远早于秦帝国的建立,并在官方的文书中出现,并不是地位低下的犯人奴隶的发明。
篆书、隶书,是铭刻体与手写体的关系,因书同文的政策,秦代的篆、隶书体完整地保留了下来。铭刻体的篆书庄重,繁复,有官方的使用进行推动;手写体的隶书迅捷、简便,经常用于个人(不限身份等级)日常记录;
再看常被今人称为“大篆”的战国时期的楚国文字,既有潦草刻画的简写形式,也有华丽繁复的铭文,既有规整端庄的墨迹,也有保留笔书痕迹的铭文。其他六国的文字也是如此。所以,用“大篆”这个概念在解释书体的时候,难免会陷入自相矛盾的混乱之中。
楚文字“之”字书体对比
“大篆”这个概念在后世的运用相当混乱,与其继续各说各话,还不如大家都不去用它。
要避免既有概念的纷扰,相对客观地分析汉字的书体,可以从以下三对关系入手:1.铸刻与手写;2.正与俗;3.繁与简。
就像小篆,多适用于庄重、严肃的官方场合,以繁复规整的形态刻于碑石。而早期的隶书则随着人们世俗的使用而形成习惯性的笔画简省。
随着文字的使用与发展,流行于日常书写的隶书,笔画也逐渐规整对称。当隶书的笔画出现人为的装饰、美化,并不断被官方摹勒上石,形成新的相对“繁复”的典范。世俗的文书笔画持续简省,在人们不断地使用中孕育着草书的雏形。
本书的读法并无定式,你可以从目录开始,逐步跟随作者剖析“旧识”的问题,获得探索“新知”的乐趣。
滑动查看更多
或从索引开始,搜寻本书所列214个汉字中,你感兴趣的汉字来源。
滑动查看更多
? 如果你是中文或书法篆刻专业的同学以及从事语文教育的老师,本书可能会对你的日常工作与学习提供一个不错的参考;
? 如果你是从事视觉创意产业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本书会为你打开古文字造型领域的灵感之门;
? 如果你是博物馆达人、文物控、文史爱好者,本书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与干货满满的体验;
如果你恰好在索引中,找到自己名字中使用的汉字,比如“安”“成”“春”“雷”“武”“信”……不妨看看古人创造这些字的初衷,并能够学会书写一种极富历史底蕴的签名。
就像我们开始讲的“龙”字,书中就介绍了6种生动的写法,纵贯殷周,直抵秦汉。
不同书体的“龙”
龙的传人们,让我们一同开启发现之旅吧!
?
//
相关荐读
《汉字再发现:从旧识到新知》
葛亮 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这是一本写给文史爱好者、书法研习者、语文教师和学生朋友们的古汉字通识读本,用900多幅出土古文字例字,介绍200多个常用汉字的源流,旨在揭示关于汉字的“常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探讨分析汉字源流的正确方法,介绍甲骨、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及相关研究取得的新知。
丨作者简介丨
葛亮,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甲骨、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与青铜器等古代器物的研究工作,编著有《复旦大学藏甲骨集》等。
转编自【上海书画出版社】
上观号作者:世纪阅读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
- 澳洲传媒专业分类
- 均胜电子获“蔚来质量卓越合作伙伴”奖
- 温差12℃!菏泽天气马上反转!
- 山东这三个家族进入2023胡润百富榜前100名
- 永定区:百舸争流绽芬芳 体育赛课促成长
- 花钱就能免试读博士?马鞍山一女硕士被骗12万元
- 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魅力何在?海珠服装产业链转移考察团二次走进新塘
- 九九重阳 孝润童心 郑州市实验幼儿园开展重阳节主题活动
- 浪潮信息业绩失速股价受挫 国内算力景气度提升有望打开增量
- 凌晨三点上岗接驳,烟台公交集团顺利“跑完”烟台马拉松
- 中航大探索定向就业招生新模式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契合度
-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课程体系的逻辑与策略
- 自考本科需要考多久?
- 郑州都市圈建设迈入新阶段 中原出“圈”再出发
- 行政人员“卡壳”高校教师资格证 职业晋升瓶颈待解
- 起猛了!这是“银角大王”在上课吧
- 物业服务哪家强?来普陀这场比武练兵中找答案
- 战火下加沙一大学的助教:在炮火中开设中文班,缓解孩子们的恐惧
- 原创世界羽联最新排名 翁泓阳上升三位
- 哈六中被授予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优秀生源基地”
- 山西聚焦“百亿工程”目标 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 全力打赢重点产业链攻坚战
- 大专学历可以直接报考中级会计师吗?
- 13国官员学者共议新时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 金华周记(2023.9.2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