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心里话,给所有热爱“蓝色”的人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2-12-29
手机版

  蔚蓝的海洋是地球“蓝色星球”称号的起源,

  而海天一色的壮丽美景也总会带给人们内心的宁静。

  随着岁月的变迁,这片蓝逐渐丢失了本来的纯粹,

  于是守护它,就成为我们共同的使命。

  为此不仅是我们, 还有很多年轻的艺术家

  和相关组织也都纷纷加入进来,

  关于环保、爱护水资源,

  一起听听他们怎么说的吧~

  

  本文图片来源:千岛湖水基金

  01

  Protect nature together

  他们的故事,从扎根千岛湖开始

  如今全球水资源面临着形势严峻的短缺挑战,

  而千岛湖作为国家一级饮用水水源地,

  也同样面临着潜在的挑战,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作为科学顾问与水基金团队一起扎根千岛湖,

  希望探索出一条保护水源地的新路径,

  他们的故事以“水”之名,从“水”开始……

  

  

  本文图片来源:千岛湖水基金

  Q1:全球水资源目前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A:1960年到2014年,全球用水量增加了250%,水源污染、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使全球正在面临严重的水资源危机,获取清洁的水资源变得越来越困难,水资源短缺、用水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地球上的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水荒”。水资源紧缺形势日趋严峻,全球水资源面临着短缺挑战。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工业化、农业扩张和集约化以及气候变化驱动下的水污染和水质恶化,正严重威胁着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同时造成“水质性缺水”。森林砍伐、地表植被破坏和湿地退化加剧了水土流失,导致河水水质下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氮、磷等营养物质以面源污染的形式进入河流,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不透水的城市地面无法吸收、储存雨水,导致污染物随雨水扩散;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合理处理就通过管道直接排入水体,造成点源污染;气候变化进一步推波助澜,可利用水量减少及水温升高将进一步加剧水质恶化,更频繁和更猛烈的洪水将加剧污染物扩散(IPCC,2014)。研究报告指出,未来几十年内水质恶化还将进一步加剧,从而增加对人类健康、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威胁(Veolia/IFPRI,2015),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

  Q2:国外节目中发布过关于地球升温6℃的纪录片,全球的气候变化对于水资源是否存在影响?

  A: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等产生的温室效应让全球气温升高,升高后的气温反过来又会产生极端天气,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水资源的安全,全球变暖引起降水变化和冰雪融化,改变水文系统,影响水资源总量、可用量和水质。气候变化会进一步加剧全球水资源短缺,这主要是因为气候变化会改变降水的时间和强度,加剧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如强降水和极端干旱气候的强度和频率增加。简而言之,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总体影响是会令丰水期更加潮湿,增加洪水的风险;使枯水期更加干燥,增加干旱的风险。

  我所在的浙江杭州青山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前我们进行保护工作的龙坞水库以前几乎没有出现过水源短缺的情况,但是2021年连续四个月没有下雨,水库见底了,我们不得不鼓励村民节约用水,并限制一些非必要用水,如减少洗车、养鱼等耗水较大的活动,仅维持生活用水,这种情况对于居民生活影响非常大,大家对节水有了更深的体会。此后,青山村引入自来水系统作为备用水源防止这种情况发生。

  Q3:为什么要成立保护千岛湖水源地的基金项目?

  A:千岛湖是长三角重要的战略水源地,水资源总量178亿立方米。2019年开始为杭州近千万人供给水源,供给水量相当于每年3.4万亿瓶矿泉水。2021年开始为嘉兴市供水,未来还可能为上海市提供部分水源。

  虽然千岛湖在浙江省“五水共治”政策下基本解决了工业污染,但是千岛湖周边有20万人从事农业生产,也带来了农业污染,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和世界银行共同实施的流域分析来看,千岛湖水质面临的主要污染便是农业面源污染。千岛湖水基金的成立主要有两个考虑:一是联合高校等科研院所在千岛湖进行试点,总结出一套效率高成本低,具有规模性推广性的农业污染防治方法(比如入湖口湿地恢复作为农业污染入湖之前的拦截);二是能够推动建立受益者付费机制,将长三角用水者(受益者)与保护者联系起来,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系统。我们希望探索出一条路径,以应对水源地共同面临的问题(面源污染风险),为中国城市水源地的长效治理提供解决方案。为此,我们选择了对所在区域有重要性且具代表性的水源地——千岛湖,开始了探索旅程。

  

  Q4:到目前为止,项目的成立对于千岛湖水源地的保护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或取得哪些成就?

  A:目前我们正在开展农业污染防治两种路径的探索:源头削减和过程拦截。源头削减是针对千岛湖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即山核桃、茶园、果园和水稻,进行农业污染和水土流失防治试点,总结出合适的方法并联合政府进行推广;过程拦截是通过入湖口和河漫滩湿地的近自然恢复来拦截入湖小流域中的农业污染。源头削减中水稻和茶园的农业最佳管理实践已经开发探索完成,我们开发的方法包含生态湿地、绿肥覆盖、覆盖作物等,这些措施能够减少农业污染的20%~50%不等。

  除此之外,我们的项目还进行了很多公众参与活动。比如在学校开展水源地保护教育课程、参与千岛湖马拉松、研学旅行课程和各类线上分享,线上线下共触达超过1700万公众,使其对于水源地保护有所了解。

  同时,我们的项目获得了很多国内外奖项,比如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基于农业自然解决方案经典案例、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发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BD COP15)“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等。

  

  “稻鱼共生”系统又到一年丰收时!水稻为鱼儿提供食物,鱼儿为水稻除虫除草,这个区域的水稻田安全又健康。

  

  “以往我们只关注自己企业的排污有没有合格达标,看到这么清澈、来之不易的好水,我也想从自己的角度回到家乡的水源地做些什么!”—来自6个省市的12位企业供应商代表参加千岛湖“流域共治”生态研习营时的分享发言。

  本文图片来源: 千岛湖水基金

  Q5:此项目提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这一解决方案的特点是什么?

  A:我比较喜欢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理解为“自然之力”,“自然之力”其实就是自然界给我们提供的各类服务,比如净化空气、清洁水源、气候调节、美学及文化价值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就是利用“自然之力”为我们服务,比如我们通过近自然的方法恢复入湖口湿地,其实就是在入湖口选择合适的地址,用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构建一个小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可以高效运作,目标是让水里的农业污染(氮、磷)减量,这样就减轻了进入千岛湖的污染,提升水质。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或者说“自然之力”最终的方向和我们现在的思考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现在思考的方式是去想如何解决现有问题,比如说水资源被污染了,那我们就想要去修建水处理厂来净化水源,这个思考的方式是直接解决问题的方式。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更多的是一种化解问题的思维方式。化解问题与直接解决问题不同,化解问题更多的是强调我们能够通过一个机制和系统的构建让问题不再存在,比如说需要清洁的水源,我们并不是直接、立即解决水污染问题,而是在源头维护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让这片水源涵养林能够涵养和净化水源或者能够通过某种方式构建农业和自然平衡的状态(比如我们现在尝试的茶园地表植被恢复,就可以非常有效地减少茶园产生的农业污染),那么水源污染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达到长效、成本小地解决问题的目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是一系列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来化解问题的手段,一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可以应对一个或多个挑战,满足一个或多个社会需求,但它必须对自然产生净效益。

  Q6:Z世代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度呈现趋势是怎样的?

  A:我们这代人对环境保护的态度和上一代人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感觉在我们父母成长的时代,因为面临经济发展上巨大的压力,所以主要的思考方式还是围绕着怎样从自然界获取更多资源,能够维持更高效的生产和经济增长。而我们这代人面临的问题是很多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被打乱以后所产生的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雾霾、水污染等,这些问题反过来会影响人们生活的质量,也会产生后续的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比如环境问题导致高昂的医疗费用、土壤健康问题导致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等。如何能够平衡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其实是我们这一代人绕不开的问题。

  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就关注到自然保护这个领域,所以除了我本来读的一个硕士之外,我又选择了环境科学作为第二个学位,我当时加入了TNC,在中国四川一个熊猫保护区担任志愿者,用了8个月时间去了解自然保护到底是如何进行的。所以总的来说跟我一样的年轻人,虽然不是所有人都会从事自然保护事业,但是几乎所有人都非常关注自己的健康和生活方式以及周围的环境。

  Q7:Z世代的加入对于整个项目的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

  A:的确,我们的项目每个时期都保持着3~4个志愿者长期在项目点上进行驻点工作,这些年轻的志愿者带来了多元性和活力,也给我们打开了另外一个视角,去观察和思考如何在项目落地执行、跨界合作、宣传和品牌建设上更加让年轻的群体理解并关注,让更多的年轻人被激励从而加入自然保护事业。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位昵称叫“黄鱼”的志愿者,他所写的项目记述文字给我一种非常有力量又非常有趣的感觉,而这种趣味性便是很多年轻人非常关注的点。他们关注一个工作的收入状况,但更关注工作本身对他们来说是不是有趣,一旦一个事情被定义为有趣,可能会受到非常多人的追捧。我认为,公益组织所做的大部分环境保护项目都需要去影响到更多的人,尤其是下一代的年轻人,让他们能够接过接力棒,支持或从事环境保护工作。

  Q8:项目中的志愿者多来自哪些行业?申请成为志愿者的要求和标准是什么?

  A:我们的志愿者很多是来自高校实习的学生或者是刚毕业的青年,当然也有来自各行各业热爱自然保护的普通人。做志愿者需要大家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心,除此之外也要看志愿者申请的具体岗位,比如说志愿者如果申请技术、科研的岗位,那么我们就要求志愿者有相应的科学知识作为基础;如果志愿者申请的是传播岗位,那么会有像图片编辑和视频剪辑相关的工作要求。我们鼓励志愿者工作3个月以上,因为时间短的话,可能刚熟悉业务就要离开岗位,在每个志愿者身上我们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培养技能,所以我们更加期待的是能够在项目地工作6个月或者以上的志愿者,能够扎扎实实地在一个岗位上做精做细,这对我们的项目非常有帮助,同时对志愿者自身技能和志愿服务感受的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现在有很多“间隔年”志愿者,他们一般是在读的学生或者是工作一段时间的成年人,他们计划停职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来我们的自然保护项目,去体会不一样的人生阶段、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他们中很多人不是为了能够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以便日后找工作或者是继续求学,完完全全就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且非常投入,很多的“间隔年”志愿者在我们的项目地做出了大量的贡献,在这里我非常感谢他们。

  

  让千岛湖马拉松成为“干净”的马拉松,来自万向信托的志愿者伙伴用每一个弯腰和行动守护这片中国最美城市水源地。

  本文图片来源: 千岛湖水基金

  Q9:现如今年轻人很难感受到缺水的紧迫性与节水的必要性,有哪些数据可以提醒人们重视水资源的保护?

  A:地球上大约有14亿立方千米的水,约96.5%以上为海洋水,而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大约只占到地球水资源总量的0.3%。在全球范围内,40%的水源流域已经出现了中到高等程度的退化,有近30%的人口缺乏干净的饮用水,人们正面临着“水破产”。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人均拥有淡水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水资源短缺是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干旱等,对全球粮食生产造成较大影响。目前全球超8亿人正处在饥饿中,发展中国家仍是饥饿人群集中之地。

  我们每天仍在浪费和污染着数量惊人的淡水,对水资源的保护,需要我们每个人的重视与行动。

  Q10:作为行业领头的协会,对于正在践行环境保护的Z世代有什么想说的?

  A:对于正在致力于环境保护的年轻一代,首先我们对大家表示感谢和致敬,因为每一个在这个行业努力和奋斗的人都非常不容易。

  我认为,保护自然环境应该要懂得使用“巧劲”,这有几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要探索能够通过更小的代价去解决更多环境问题的方式方法,不能为了解决一个环节的问题而去产生更多环境问题;第二层含义是能够在源头上对环境问题进行消除,能够构建一个平衡合理的机制或者系统来化解环境问题;第三层含义是我们在进行环境保护的时候,可能不仅仅要着眼于治理环境问题,还要关注在治理环境问题的同时能够带来的其他效益,比如说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谐社会等。环境保护从来不是只解决一个环境问题那么简单,而是和很多的经济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所以我们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需要更多地着眼大局,从更宏观的方面进行设计与把控。

  Q11: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身体力行保护生态环境呢?

  A: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可以做到保护环境的行为是有非常多的,比如我们可以用洗过菜的水浇花或者使用淘过米的水冲厕所,在户外能够捡拾更多的垃圾等,无法一一列举。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分享两个我觉得非常有用的原则,这个原则能帮助我们判断一件事情是不是有利于环境。第一点是我们在购买一个产品或者进行一项活动之前,要看看是不是有过大的资源消耗,如果有过大的资源消耗,我们就要去探讨这个资源消耗是不是必要的。第二点更重要,我们看到别人如果有一些不必要的过度消耗资源的行为,是不是能够鼓起勇气上前去劝导和制止。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以上两点,那这个社会可以变得更加美好。

  如果我们环保的知识非常匮乏,完全没有办法识别哪些行为是对环境保护有利的,那么其实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行为,就是减少购买新的东西,或者捐赠闲置物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二手物品,循环再利用,这样能够节省非常多的资源,这个也是我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的生活方式,我使用二手手机、二手车、二手家具、二手电器,我生活中仅有10%的物品是新的。

  

  1袋大米的购买意味着保护600株水稻、2000升饮用水。好山好水出好物,护水好物在农博会进行展示。

  

  小河长志愿者徒步。

  

  小小的身体大大的能量,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小河长,水源地的守护者!他们正在认真地收集千岛湖源头水,探究水质好坏,发现水中平时看不见的动植物。

  本文图片来源:千岛湖水基金

  02

  Art works wi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me

  年轻艺术家环保主题艺术作品分享

  作品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完美诠释,

  许多艺术家将自己的环保之心融入作品中。

  本期让我们一起

  走近年轻艺术家们的环保主题艺术作品,

  聆听他们对于环保的定义,

  与他们一同守护美好的地球家园。

  

  艺术家:哈桑刘

  个人简介:青年艺术家,2008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油画系,2009年于北京成立“哈桑刘”个人工作室。作品被菲梓画廊、亚洲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卓越艺术中心、北京时代空间、上海大东方美术馆、云南艺术学院美术馆等国内外知名画廊、机构收藏。于第41届世界博览会城市广场艺术节开展的个人艺术项目曾被ChinaDaily报道。

  Q1:你与海洋有什么难忘的故事吗?

  A:我出生在云南大理,地处西南边陲,小时候对海洋没什么概念,但是对于家乡的洱海再熟悉不过了。洱海虽然称之为海,但其实是一个湖泊。据说是因为那里的人们没有见过海,为表示对海的向往,所以称之为洱海。大学之前,我的生活都是在这个“海边”度过的,我见过它在不同时期显现的不同的样子。我们现在提起洱海都觉得特别美,水天一色,但是它也一度因为富营养化产生了许多问题。近两年当地不断整治,才逐渐恢复了洱海的风貌。眼看着家乡的洱海不断变化,越来越美,也让我切实体会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Q2:你认为装置艺术在传递情感方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A:装置艺术与传统的架上绘画还是有区别的。装置艺术是一种“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以这次我的作品“浮”举例说明,我用人造的材料—钢筋来创作作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碰撞。在材料和场地的关系中,我们能发现一种人与自然互相融合又互相对立的微妙关系,从而引起观者的反思。装置艺术是一种非常具有“在地性”的艺术品,与当地环境的紧密结合,能使作品在艺术表达方面更加“设身处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接地气”。

  Q3:是什么让你想要去参加“大黑山岛海洋环保艺术实验现场”的?

  A:其实我2012年左右就创作过一系列环保题材的作品,探讨了诸如人与环境、人与动物的关系的问题。这些年来我也一直在参加公益活动,关注乡村的环境保护、留守儿童等一系列问题,希望能通过艺术介入乡村,引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因此,这次受到“大黑山岛海洋环保艺术实验现场”发起人刘庆昌老师的邀请后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也希望能借此机会以艺术创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大黑山岛”“海洋”“环保”的一些观点。

  

  Q4:谈谈“浮”想要给人们传达怎样的理念。

  A:这个作品整体是用当地回收的废旧钢筋焊接而成。雕塑呈三棱锥状,三棱锥是我对大黑山岛外形的简化,其实也是对整个岛屿现状的简化。岛屿漂浮在海湾中,如同仙岛般遗世独立。岛上的年轻人很少,听当地人说年轻人都去岛外工作、生活,追求更广阔的世界了。我想他们就如同三棱锥顶点上的小锥体,逐渐脱离这个岛屿的内核。可是他们的家人、他们的根依然在这个岛屿上,他们与岛屿之间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岛与人的未来将何去何从?如何继承与发展大黑山岛?这是我们终究要面临的问题。

  用废旧钢筋组合成一个雕塑,放置在海边的自然环境中,这也是一种人类对自然介入的表现。原本的废弃物在艺术加工后成为艺术作品而不是简单的工业垃圾,能为当地环境增添色彩、减轻负担,也是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重新处理人们对自然造成的影响。

  Q5:你认为这次“大黑山岛海洋环保艺术实验现场”给你带来了哪些不一样的感受?

  A:首先是第一次真切体验到岛屿生活与陆地生活的区别,岛屿上的生活有很多不方便,也有很多不确定性。大黑山岛的自然环境非常美,当地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不错。不过对于海洋环保艺术,人们还不太熟悉。在这半个月里,我们看到了当地人从刚开始无法理解,“这群人拉来一堆废品要做什么?”一直到后来逐渐欣赏艺术家们的作品,与艺术家进行交流。我觉得这样的“海洋环保艺术实验现场”,不仅仅是一个环保行为,也是一个与当地居民的艺术互动行为。

  Q6:对于保护海洋,你觉得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A:现在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做到不乱扔垃圾、少用塑料制品、低碳生活,减轻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等。作为艺术家,我也希望能通过艺术的力量去宣传海洋环保,影响更多人提高海洋环保意识,守护我们的家园。

  

  艺术家:杜秋锐

  个人简介:艺术家,先后毕业于美国帕森斯设计艺术学院和美国普瑞特艺术学院,同时作为 E.E Art Group发起人,致力于为青年艺术家策展发声,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北京、纽约。其作品画面丰富、明快、时尚感强烈,却映射出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冷漠、空虚、疏离的情感。他的作品是波普主义的浮世绘,记录的是艺术家个人的情感与记忆,但又分明刻画着你我的生活。

  Q1:你对海洋的印象是怎样的?

  A: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海洋是神秘和强大的。小时候特别喜欢看百科全书,当看到海洋的部分,我总是对深海各种奇形怪状的生物充满好奇。之后去圣迭戈后,开始喜欢上冲浪,于是每周都会去海边和小伙伴一起冲浪。有一次我坐在冲浪板上等海浪的时候,我的朋友提醒我别动,旁边有只海豚,我转头一看真的是海豚,有点吓到,但是也是很好玩的经历。

  Q2:是什么契机让你参与到保护海洋环境的宣传中来?

  A:因为之前还没有尝试过公益性质的合作,同时也想用作品去呼吁大家关注海洋环境,我觉得这是一个挑战和一个很好玩的事情。再加上是和WWF和阿里巴巴公益合作,都是非常专业的公益组织,何乐而不为呢?

  Q3:这幅作品的创作灵感源于哪里?

  A:其实在创作这个作品前我做了一些调查,不论是近年来的温室效应对海洋的影响,还是化学污染的排放导致珊瑚礁群体死亡,抑或雷达对海洋生物的干扰等都对我产生了很大触动。然后看到一篇关于水母的报道,内容是关于水母的数量和死亡反映了海洋的状态,于是就想以这种看似简单却极为复杂的生物为中心去创作。同时,因为疫情,口罩也成为海洋污染的一部分。于是在口罩上创作,用水母来代表海洋的状态成为作品的核心。而作品使用的是一种在水中会消失的颜料,当把作品放入水中时,画面上的水母会消失,在画面之下的是一个个口罩组成的画布,我觉得很好地表达了污染和海洋之间的联系。

  

  Q4:在创作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A:因为使用的是可在水中变色的颜料,颜料本身是一种极为浓稠的油状质感,非常难涂抹开,加上口罩的纤维也极难上色,创作过程中特别头大。同时也叫了几位艺术家好友来帮我进行各种尝试。不过最后发现还是得一笔一笔地慢慢上色,于是在不停地工作两三天后,才将作品创作完。虽然是很小的一幅,但是画的时间非常长。

  Q5:在海洋环保公益宣传片拍摄的过程中,对你触动最深的是什么?

  A:每位参与公益片拍摄的人都非常专业,同时每一个分镜头、角度,该怎么做导演都会告诉我。我的拍摄从上午9点一直到晚上9点,非常考验耐力,以后再也不会觉得明星的工作轻松了。同时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提醒大家关注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Q6:你认为艺术家们还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保护海洋?

  A:我觉得可以从自身做起,比如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不用含有塑料颗粒的产品,比如某些牙膏或者洗护产品。当然每位艺术家擅长的领域不一样,大家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去传达环保的概念。我的艺术家好友之一Han Sun就将环保的概念植入她的一套服装设计中,她用编织和造型创作出珊瑚死亡的过程,我特别喜欢。

  

  艺术家:刘通

  个人简介:现代折纸艺术家、设计师,2016十大中华文化人物,四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创造者。刘通先后为联合国世界和平节组委会、欧盟各驻华使馆、米兰世博会、首都博物馆设计制作折纸艺术作品,与爱马仕、劳斯莱斯、LV、奔驰、奥迪、格拉苏蒂、OMEGA、费列罗等品牌跨界合作,其作品被匈牙利使馆、首都博物馆、马尔代夫前总统穆罕默德·瓦希德·哈桑阁下、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先生等收藏。刘通的折纸作品不仅有缜密计算的理性思维,更有着对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关系的思考,它们气韵生动、有理有节,也让我们重新审视折纸这一源于中国的传统艺术。

  Q1:你对海洋的印象是怎样的?

  A:舒适,安静。如果可以让我有一段时间不去工作、放空自己,那么第一顺位一定是去看海。

  Q2:什么契机让你加入到了海洋保护的队伍中?

  A:本身我是wwf的明星志愿者,也是很多环保组织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大使等,所以一直很关注自然保护事业。

  要说关于海洋保护让我尤其受到触动的,应该是很久以前我看到的一篇文章,讲的是由于全球变暖,一只北极熊需要连续游9天才能找到一块能让它休息的浮冰,而且它已经骨瘦如柴饿了很久。那一幕真的深深地触动了我,所以从那以后我就加入到海洋保护的队伍中了。

  Q3:这些折纸艺术品的创作灵感源于哪里?

  A:其实都源于我看到的一些关于海洋保护或者生物多样性的报道。有些时候,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还是很感性的,当某个消息忽然触动了我,我就想用自己的方式去为它做些什么。

  

  Q4:在创作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A:巨型折纸艺术并不是将一件小的折纸作品进行简单的放大,无论是结构、折叠的逻辑顺序,还是对于材料的要求和团队的配合等都是一次很大的挑战,这就像盖一幢摩天大楼并不是一个小房子的简单放大。

  Q5:你认为折纸艺术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A:我们平时接触到的艺术形式几乎都是加法或者减法的艺术。例如绘画是一笔一笔地添加,音乐是一个个音符的累积,而雕塑和电影是一个加减混合的艺术。但是折纸是一项分配的艺术,它讲究的是无论多么简单或者复杂的作品,都只能用一张完整的正方形纸不经过剪裁和额外的拼贴折叠而成,那么我们就必须科学地计算和合理地分配这一张纸,才能使最后的作品结构正确、比例谐调。例如折一只北极熊,如果头部用的纸太多了,那么身体可能就没有足够的纸去折叠了。

  Q6:在未来,你对保护海洋有什么想法?

  A:海洋保护是一个很大范畴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我住的城市不在海边,我也不会去远航为海龟和鲸清理藤壶,可能也不会去海里捞石油、清理塑料,所以海洋保护跟我好像没多大关系。但是只要有机会我就会跟身边的人讲,海洋保护、环境保护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需要做的很简单,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地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或者关注可回收的塑料制品。如果大家在海边玩,走的时候要带走垃圾或者扔到垃圾箱里,其实只要我们这些普通人能够做好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那么我们的海洋就会变得更加清澈。

  

  艺术家:直林

  个人简介:跨界艺术家、设计师、品牌主理人。2018年毕业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2019年联合创立室内设计工作室,2020年成立家居品牌MOJOREY摩丘力,2021年入驻小红书平台。面向Z世代人群,与多维度多品类的一众大牌合作,产出商业艺术、时尚家居等方向内容。受访ifashion、《红秀GRAZIA》等媒体平台,多次登上《ELLEDECO家居廊》《瑞丽家居设计》等权威杂志。

  Q1:你如何看待海洋的污染问题?

  A:海洋污染是一个严峻且紧迫的问题,塑料垃圾会对海洋生物造成长时间的伤害,微塑料更是通过食物链聚集效应重新回到人类的身上,影响人类的健康。关注海洋污染,保护环境,也是在保护人类本身。

  Q2:怎么会想到做与海洋保护主题相关的作品?

  A:我是一个艺术创作者,也是自媒体平台内容创作者,这个作品是在“世界地球日”和大家见面的。作为Z世代,除了拥抱自我以外,我更加想要爱护这个世界,我想要通过创作的方式告诉大家海洋环境污染的严峻性,如果你没有关注过这个话题,那么当你看到我的作品,就是你的觉醒时刻。

  

  Q3:谈一谈在“龙卷风·海洋的呐喊”中你想要表达的内涵。

  A:这是用500个从海岸边收集的塑料垃圾制作而成的飓风,它沉默静止,但更像是来自海洋无声的抗议。我想通过艺术创作去“治愈”海洋,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保护海洋,当有一天我们穿越深渊海底的时候,映入眼帘的只有神秘和绚烂,那一刻,人和自然便共生共愈地存在了。

  Q4:在创作这个作品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A:我在创作前期,常常会带着设计师思维,从草图设计到落地执行,构思比较详细,可能遇到的困难也会提前想到,所以突发的都是小问题,也可以快速解决。唯一让我觉得头大的是,为了配合自媒体平台的输出,我的创作周期一般都是非常短暂快速的,快节奏常常会让我觉得兴奋且焦虑。

  

  Q5:未来还会做与海洋保护相关的作品吗?

  A:我有一个创作系列叫“NaturePower自然力量”,创作灵感都是来自大自然,我会在这个系列中衍生更多关于海洋自然的创作,并且通过自媒体的形式传播出来,为环境保护发声,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Q6:对于海洋保护,你觉得我们能做些什么?

  A:其实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去践行“可持续”,生活中用可重复使用的物品代替一次性塑料制品,自带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自带杯、自带餐具和容器,点外卖时选择不需要一次性餐具等;也可以通过自媒体视频去尝试DIY,将生活中废弃的塑料制品重新塑造成一些好玩的物件。只要付诸行动,就是我们为海洋保护贡献的一份力量。

  03

  Fash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个性环保可持续时装品牌合集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

  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保,

  以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时装品牌也成为主流。

  它们运用了可循环利用的环保材质

  与节水节能等新型技术,

  将环保融入时尚,为人类的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自然与潮流共生—ARC'TERYX始祖鸟

  随着“Outdoor”的不断发展,ARC'TERYX始祖鸟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开始散发它自身的光芒。作为被称为“户外爱马仕”的品牌,ARC'TERYX用自身的行动证明了,自然与潮流不仅可以共生,还能相辅相成。

  

  根植高山,尊重自然

  每一个户外品牌的诞生都是创始人对户外运动热爱的衍生物,ARC'TERYX始祖鸟也不例外。两位创始人因雪山结缘,也欲将自己的想法与热爱付诸行动,于是,他们孕育了始祖鸟,并像始祖鸟精神那样,亲近自然,尊重自然,不断进化,用更简约的方式成就更好的产品。

  

  如今的每一步都为未来助力

  未来的环境问题我们无法预料,但相信现在的每一点保护都会有新的助力。ARC'TERYX始祖鸟希望通过使用对气候影响较小的材料、精细的做工以及科学的再利用,减少对未来的影响,致力于将企业足迹减半,做更多对未来环境有所裨益的事。

  

  跨界碰撞,萌生户外可持续新实践

  2022年,ARC'TERYX始祖鸟持续输出,携手UCCA Lab在北京国贸始祖鸟之家举办REBIRD可持续主题艺术展媒体日活动。该艺术展以ARC'TERYX始祖鸟与英国设计师工作室Greater Goods最新合作推出的艺术家联名系列产品发售为契机,以“解构重组”为灵感,在跨界碰撞中深度剖析ARC'TERYX始祖鸟独有的REBIRD可持续计划,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灵感。

  

  以“加减”守护地球—FRAME DENIM

  环境保护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牛仔裤虽只是一件简单的单品,但在FRAME DENIM手中,它不仅展现了非凡的风格,也将环保融入血液,为守护地球贡献一份力量。

  

  “全能”牛仔裤,值得拥有

  牛仔裤是千万女生衣柜里不可缺少的单品之一,它极为简单,但若是追求优秀则无比艰难。FRAME DENIM的两位创始人Jens Grede和Erik Torstensson秉承着“创造世界上最好的牛仔裤”的理念,将洛杉矶的牛仔服饰传统与伦敦的前卫风尚融合,致力于为广大女性提供舒适、修身且剪裁优良的牛仔裤。

  

  环保加减法,用心守护

  FRAME DENIM在推动时尚的同时,也以地球环保为己任,在可持续道路上不断进阶,践行“环保加减法”,用心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FRAME DENIM通过先进技术的不断加入,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为制造用水与能源的保护贡献了一份力量。

  

  牛仔也能“0”水产

  环保的道路不应该有尽头,FRAME DENIM也在持续不断地探索新的环保之路,Pure的诞生正是它在这条路上迈出的又一大步。FRAME DENIM联手全球最环保的牛仔制造商之一SAITEX USA打造全新PURE系列丹宁,实现了牛仔布近乎0水的生产模式,为可持续时尚增添了新色彩。

  

  讲述自然之道—ICICLE之禾

  中国之美源远流长,中国之美应当让世界知道。中国品牌ICICLE之禾自1997年创立以来,不断为世界环保时尚发展探索新道路,并带着中国之美走向世界、带着中国之衣走向国际化市场,让中国的环保故事被世界知道。

  

  以东方哲学凝聚品牌之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东方哲学影响深远,中庸思想中的平衡正是叶寿增开创ICICLE之禾时思考的问题。作为环保时装的先行者,ICICLE之禾基于“天人合一”的古老东方哲学,一直致力于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打造天然、舒适、优质的时尚服装,展现着衣者最自然的美感。

  

  以传统治愈环境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变迁,在此过程中孕育了诸多制衣的传统工艺,而其中不乏环保的优秀技术。ICICLE之禾传承中国传统印染工艺,采用植物染、植鞣革、雨露麻、白茶与普洱染色、谷物染,以及环保牛仔、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等,从根本上治愈环境。

  

  护水之行,展望未来

  2022年,ICICLE之禾以生命之源“水”为主角,探寻服装时尚的环保之路,开发并推出“Natural Way自然之道”可持续胶囊系列。该系列产品聚焦公认的最可持续的节水作物之一 —汉麻,将真丝与其以一定比例混纺,使面料更为舒适亲肤,并采用环保工艺进行染制,充分将环保与时尚融合,传递品牌“天人合一的当代化”的核心理念。

  

  “水产品品牌”—Botter

  “生态焦虑”使得人们辨别不清品牌是否真正关注生态变化。而Botter用实际行动证明,它们真正关注海洋生态,并持续为保护生态,推动可持续性做出自己的贡献。

  

  DNA是“现实”

  Rushemy Botter 与 Lisi Herrebrugh 两位设计师于 2017年创立时装品牌Botter,早期的系列引起人们对他们的加勒比海家乡库拉索和多米尼加共和国污染日益严重问题的关注。之后的作品中,两位设计师也将可持续性融入其中,用默默无闻的行动践行品牌理念。

  

  “草根”也可以很时尚

  Botter的设计与海岸息息相关,两位设计师将塑料袋、茅草、破渔网等朴素材料加入到设计中,让一件普通的服装变得高级起来,也让他们的环保初心通过时装设计传递给每一个人,呼吁大家爱护环境。

  

  拥抱海洋塑料回收物,打造环保新时尚

  2022年春夏系列,Botter携手海洋环保组织Parley for the Oceans,将回收的海洋塑料融入服装之中,潜水服领口的西装、解构的塑料袋形上衣、潜水艇状的小包都带领人们走进海洋的世界,用服装表达设计者们对于环境的关注。

  

  

  

上一篇:在宿舍烧烤?3名小学生被送消防队接受教育……
下一篇:10岁男孩独自玩耍坠入水坑!孩子放暑假,父母必知3件事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