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达到“意余于象”的诗,宛若一幅山水画,清新淡雅极富含蕴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3-01-02
手机版

  终南山

  王维 〔唐代〕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释义】巍峨的终南山高耸,直入云宵与天帝的住所相邻。绵延不断的峰峦,延伸至遥不可及的海滨。回望山下连成一片的白云朵,青霭落入山间都不见。终南山绵延不绝,中峰两侧的山峰变化了,众多的山谷中天气也阴睛转变,互不相同。想要在山间找个人家投宿,隔水询问樵夫是否方便?

  

  【赏析】诗人王维曾在终南山归隐过,这首诗应该是诗人在此期间内的作品。自古以来,王维的诗有“诗中有画”的美称。品其诗就如赏画,似游九州万里江山,恢弘壮阔。这首《终南山》就是这样一篇亮点佳作。

  

  诗的首联写的是终南山的远景,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对终南山的轮廊进行了描绘。“太乙”又称终南山,终南山虽然高,但距离天可谓是相去甚远,但诗中却说“近天都”,这虽然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如果从地上眺望终南山,从视觉上看,那么终南山的峰顶的确与天联接,正因为这是在写终南山远景,所以“近天都”虽是浮夸却也是写真。而且从地理位置上看,终南山根本就不靠海。但诗中却说“接海隅”,显然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从长安眺望终南,东西两面都望不到终南山的头和尾。既然看不见了,作为远景描写,诗人仍然继续使用夸张的手法,让“看不见海”变成“愈看见海”,似乎变成了一种真实。

  

  颔联是对近景进行描绘,意思是说,在大山深处向前行,萦绕的云雾缭分绕向两侧,回过头放眼望去,云朵在身后再次形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一片。朝濛濛的青霭走去,一到眼前却什么也没看见。诗人王维描绘的是进入终南山后,回头望刚走过的一段路。诗人身处终南山中,朝前看,云朵弥漫看不到路,也看不见别的景色,向前再走几步,好像游荡在白云的海洋;但是继续前行,白云却绕分两侧,可望而不可及;回头望去,绕分两侧的白云又汇聚成一望无际的云海。奇妙的境界,凡爱游山,有登高经历的人应并不陌生。“入看无”与“回望合”彼此补充。诗人离开那一望无际云海,前面看见的是濛濛青霭一片,继续前行,就可以摸到那青霭了;可是走进来以后,却发现摸也摸不到,看也看不到;回过头望去,那青霭又收拢成一片,漫漫长路也变得可望而不可及了。

  

  这一系列的烟云变幻、移步换形等精细描写,极富韵味、诗意浓厚。即便如终南山这般集千岩万壑,古柏青松,异石山泉,奇花异草与一身,但这些美景,皆笼罩在云海之下、青霭之中,让人无法真实看到。也正是如此,终南山的美景才会更加令人向往。另一方面,眼前的美景似由清晰而若隐若现,又似由若隐若现而隐匿不见,其余韵悠长更加令人回味。虽然这一切诗人并未点明,但是却给读者留下了的广阔的想象空间。

  

  颈联就是对前面景物描写进行一个总结概括。首联描写了终南山的"高"和东西向之“远”,都是从山北远望才能见到的景色。对于终南山从南北向之“阔”,诗人如何描述呢?诗人立足于“中峰”,四面远望山的轮廓依稀可见。终南山的东西向连绵不绝,那么终南山南北向的广阔呢?诗人在诗中说,只有身处“近天都”的中峰,才能够将其收于眼中;这千岩万壑的万千形态就是终南山的全景了。而体现这一全景,诗人并没有详细描述,而只是通过时浓时淡、时有时无的阳光就将之完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

  

  诗的尾联,读者或许能够产生更多的领悟。欲投宿而隔岸问樵夫,那就是要在山间过夜,更意味着明日还要再游了,而山色之心旷神怡,也不难于言外得之。

  

  文学创作,贵在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说“以少总多”,画评家所说“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做为诗画双绝的王维,深谙其中奥秘,因而能用仅仅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将一座终南山传神地进行了写照,达到了“意余于象”的效果。这首诗意在咏赞终南山之雄伟壮大。首联写前景,以夸张手法,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处山间之地,云雾变幻,换步变型,极富含蕴。颈联写千岩万壑广阔的形态。尾联写为了能再次入山追求胜境,想夜宿山中人家。整首诗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动若脱兔,清新淡雅,绘声绘色,诗意清爽、宛如一幅山水画。

  举报/反馈

上一篇:感悟思想伟力 扛起使命担当
下一篇:孩子,妈妈写给你的日记是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