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265xx.com/res/images/mobile.png)
《说“木叶”》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附板书设计)
一线语文教师,分享教育干货!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即古代诗人为何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这一意象。2、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3、了解古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明确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学会利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找到诗歌鉴赏的通道。
4、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情,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所引用诗文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教学难点:
全文表面上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其实质是谈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式:讲授与提问式相结合的教学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让学生背诵杜甫的《登高》,赏析其中的名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问:这两句诗所营造的意境是什么?
2、从赏析中同学们知道“落木”则为在秋风作用下漫天飞舞的树叶。则问:杜甫写作此诗时为什么使用“落木”而不用“落叶”呢?
二、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把每段序号标出,把每段中的古诗句划出来。(教师提问式教学方法来理清思路)。
(一)让学生齐读课文中的诗句。
1、教师问:这些诗句中均有一个共同的意象是什么?(教师可对这些诗句进行适当点拔)
学生答:是“叶”。
2、教师问:这些诗句中都是用“叶”吗?
学生答:有的诗句用的是“木叶”,有的用“叶”,有的用的是“落木”,而有的用的是“树”)
3、教师问:对于“树叶”这个物象,融入诗歌后称呼最多的是什么?
学生答:“木”字
(二)让学生齐读第4—6自然段
4、教师问:古代诗歌中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以课文中找出“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提问让学生在第4段中找出“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的区别。
教师补充“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秋月……高木”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令人感觉到“空阔”的意味;“高树……扬其波”则给人一种饱满感,使人感觉层层树叶的波动。
从课文中比较出“树”与“木”的不同:
特征:树,繁茂的枝叶,枝叶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枝叶疏朗,黄色,本质的干燥
意味:树,饱满、飘零
木,疏朗、干燥、空阔
场合: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没有悲愁。
木,秋风叶落,常跟离愁别绪联系起来,有悲愁。
5、教师问:由此第四段中对“木”和“树”的比较,作者得出了“木”在形象上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是什么?
学生答: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6、教师问:“木”,除了这个艺术特征外,还有没有其它的艺术特征?在哪一段中体现出来?
学生答:第六段:“木叶”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7、教师问:第4段和高6段分别讲了“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那么第5段又讲了什么内容?用原文回答
学生答: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这暗示性仿佛就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三)8、学生齐读第7段,然后教师总结。
师讲:在诗歌艺术里,有很多意象在概念上相去无已,比如“树”和“木”,然则到了艺术形象领域,差别却是一字千里。
三、教师总结:
本文作者阐释了在古代诗歌中,很多诗人对“树叶”这个形象总是用“木叶”去替代原因,让我们明白了诗歌语言运用上的暗示性问题,更让我们知道,在诗歌意象里,很多事物在概念上相去无已,其实到了艺术领域却常常是一字千里的道理,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诗歌鉴赏中特别注意此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举出些古代诗歌的意象进行训练。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上节课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我们知道了林庚先生的《说“木叶”》表面上是阐述古代诗人为何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这一概念,分析了“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其实质上是来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其实,在我们学习的古代诗歌中,这种现象是不胜枚举的,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些诗歌中常用的意象。
二、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些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让学生去找出学过的诗句。
“月”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圆”。?????????——杜甫《月夜忆舍弟》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酒”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言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4、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之慢》
“雁”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2、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柳”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2、相看指杨柳,别恨转依依。???????????????——李治《送韩揆之江西》
3、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教师问:这些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那么,大家思考,以上意象的特定意味。
学生答:学生回答一定是众说纷纭。
教师补充:“月”:望月远怀,思念亲人,暗含有月圆人不圆的愁情。
“酒”:则是“愁”的象征。
“雁”:则在很多诗歌中是传情物、常常成为寄托离愁别绪的载体“柳”:则常常与离情有关,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三、布置作业。
其实,在有些诗歌中,同一意象的内涵并不是绝对不变的。请同学们分析下面几首诗,看看此些诗中“柳”这一意象因内涵的不同,是如何导致主题的不同。(教师下发资料)
咏柳 柳
贺知章 李商隐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 咏柳
唐彦谦 曾巩
绊惹春风别有情,
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
饿损纤腰学不成。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些例子,再次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更是看到了诗歌语言独特的魅力,也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灿烂与博大精深,也为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所折服。
附:板书设计
《说“木叶”》
特征:树,繁茂的枝叶,枝叶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枝叶疏朗,黄色,本质的干燥
意味:树,饱满、飘零
木,疏朗、干燥、空阔
场合: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没有悲愁。
木,秋风叶落,常跟离愁别绪联系起来,有悲愁。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是:它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
- 澳洲传媒专业分类
- 均胜电子获“蔚来质量卓越合作伙伴”奖
- 温差12℃!菏泽天气马上反转!
- 山东这三个家族进入2023胡润百富榜前100名
- 永定区:百舸争流绽芬芳 体育赛课促成长
- 花钱就能免试读博士?马鞍山一女硕士被骗12万元
- 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魅力何在?海珠服装产业链转移考察团二次走进新塘
- 九九重阳 孝润童心 郑州市实验幼儿园开展重阳节主题活动
- 浪潮信息业绩失速股价受挫 国内算力景气度提升有望打开增量
- 凌晨三点上岗接驳,烟台公交集团顺利“跑完”烟台马拉松
- 中航大探索定向就业招生新模式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契合度
-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课程体系的逻辑与策略
- 自考本科需要考多久?
- 郑州都市圈建设迈入新阶段 中原出“圈”再出发
- 行政人员“卡壳”高校教师资格证 职业晋升瓶颈待解
- 起猛了!这是“银角大王”在上课吧
- 物业服务哪家强?来普陀这场比武练兵中找答案
- 战火下加沙一大学的助教:在炮火中开设中文班,缓解孩子们的恐惧
- 原创世界羽联最新排名 翁泓阳上升三位
- 哈六中被授予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优秀生源基地”
- 山西聚焦“百亿工程”目标 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 全力打赢重点产业链攻坚战
- 大专学历可以直接报考中级会计师吗?
- 13国官员学者共议新时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 金华周记(2023.9.2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