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课堂”之西安故事(20)航天城第一小学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3-01-14
手机版

  

  讲述人:张军红

  航天城第一小学

  党总支书记 校长

  传承是民族之根,创新是民族之魂。少陵塬上的这座可爱的小学从不缺少动人的故事……

  “双减”政策的全面实施,让学校和教师有了新的历史使命,“三个课堂”给出了学校教育扎实落实“双减”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是深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落实“五育并举”的有效措施。

  

  

  

  

  立足“课程体系” 实施三个课堂

  我们航天城第一小学在“传承与创新”的办学思路下,建立了“承·新”课程体系,构建了基于国家课程的第一课堂(基础课程),突出个性培养提升综合素养的第二课堂(拓展课程),联动校园内外、突出知行融合提升人格养成的第三课堂(综合实践课程)的学校课程架构,建立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相整合的课程育人模式,架起了落实“双减”与提升教育质量的通道。

  聚焦“核心素养” 夯实第一课堂

  学校是教学的主阵地,针对“双减”政策一小的教师们一方面调整教学方向,创新教学形式,整合教学资源,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将第一课堂上得有声有色。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对教师的专业培训、磨课观课、技能大赛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同时借助区域智慧校园平台,让“互联网+”赋能教育教学,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了提质增效。

  贯通“全科思维” 融汇第二课堂

  学校在“承·新”课程实施中,把同一个领域的内容视为一个课程群落,形成全科思维化的课程“类别”,将第一课堂的学习顺承至第二课堂。

  “让每一个孩子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学校开设了学生全员参与足球、艺术体操、花样跳绳、篮球等体育必修课,其中艺术体操和足球课程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课程模式,学校以学生理解能力和身体素质为基准,分学段设置课程内容,以体育人、以体育智、以体育心,打造了学校体育特色课程。

  学校的“传统文化课程”,将传统文化与非遗文化、学科艺术、体育、数学、科学、文学相结合,基于国家课程开发了校本课程——皮影、剪纸、益智课堂、STEM课程;学生在第一课堂接受学科课程学习后,通过在第二课堂的学习、社团课程的参与,延展了学习路径,丰富了学习内容。

  在第二课堂的实施上,学校还注重设计拓展课程的实施路径,开发重体验、重探究、重统整的拓展课程。从艺术、体育、科技、语言、思维五大门类开设了舞蹈、绘画、书法、球类、编程、航模等传统类社团课程80余门;基于校本课程还开设射箭、皮影、版画、智能机器人、花艺、沙画等40多个特色社团课程。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习思维,拓宽了学习路径。同时,学校还开展了基于国家课程的项目化学习,如《古都风韵迎全运》《少年未敢忘忧国》《会“喝水”的海绵路》《我的地盘我做主》等,围绕国家课程进行学校课程统整的实践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丰富、多元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树立学科思想,提升学习能力。既营造了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整合“社会资源” 搭建第三课堂

  基于“承·新”课程体系,我校建立课堂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柔化学科与学科的边界,统筹课内课外,学习以夯实教学基础、发展兴趣特长、拓宽视野能力为着力点,开发第三课堂体系。

  学校统筹航天区域资源优势,从航空航天、科技创新、城市守护、红色童心等方面,建立学校“承·新”课程的区域实践基地。“航天基地水资源公司”的全自动污水净水处理系统,是孩子们开展水循环科普学习、环保教育的第三课堂;通航机场、无人机研发车间,是孩子们开展航空科技教育的第三课堂;西安太阳能电力公司的光电伏车间,是孩子们开展新能源科技教育的第三课堂;学校利用校园空间建设了“交通安全实景场所”,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安全知识,开展安全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规范践行交通安全,把生活变成了孩子们实践的第三课堂。

  学校基于思政课程,连通德育第三课堂,将社会实践与思政课程相联,通过现场参观、社区访问、实地调查等方式,实现“三个课堂”的贯通。赓续红色基因的爱国教育,树立远大志向的理想信念教育,贯通古今的历史文化教育,学会自我保护的生命与安全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比如在刚刚结束的“119消防安全周”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在思政课堂上学习了消防安全知识,学校开展的消防安全系列活动作为第二课堂,对安全教育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活动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社区、家庭开展消防安全排查,绘制家庭消防疏散逃生图,走进航天消防大队,参观学习并记录,形成螺旋上升的教育结构,达成教育目标。

  对照“承·新”课程下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我校开发了“30+”德育课程体系,记录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社会公益(志愿者)活动、校外研学等综合学习过程。比如:我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国记忆”,学生在校全员参与学习皮影、书法、剪纸、版画传统艺术,在 “30+”德育课程中我们设计了“看陕西”一课,让学生参观或游览一处陕西民俗(地域)文化场所,并记录下参观或游览时的所看所学所思。“三个课堂”开阔了教学资源时空,将学生的实践体验与学校、家庭、社会相融合,拓宽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将社会资源融入学校课程,将校园的学习延展社会领域,跨越了学校的围墙边界,架起了第三课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通道。

  学生感言

  五年级一班 刘逸洋

  

  开学初,我加入了学校的“红领巾法学院”,与其他同学一起排练红领巾模拟法庭。每天排练2个多小时,反复的咀嚼每一句台词的意思,很辛苦,也有些枯燥。但是,当老师带着我们走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回法庭”进行展示的时候,坐在庄严肃穆的审判席上,对于法庭、法律的敬仰油然而生。通过庭审活动,我知道了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还将自己学到的法律知识分享给家长,作为小学生我们一定要学法懂法,严于律己,争做合格小公民!

  五年级三班 郝诺伊

  

  这学期开学以来,我们每周增加了一节特殊课程——艺体课。我本身特别喜欢舞蹈,参加了学校的舞蹈队,艺体课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形体美。舞蹈柔美或具有民族特点,而艺术体操更加优雅,更有力量。艺体课上老师带着我们练习基本功,学习徒手艺术体操,每一个动作都要求标准到位,虽然辛苦,但是无形之中让我们在站、坐的时候都保持着身体的舒展和挺拔,提升了我们的气质和身体素质,这对于长身体的我们来说,非常有益。

  教师感言

  

  “三个课堂”是对知识的再构,是学习方式的创新,是寓教于乐的实例。学校开展三个课堂后,我和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项目式学习活动和“中国记忆”校本课程。

  在项目式活动中,我与学生一同制定项目方案,开展项目活动,分享项目成果,项目结束后,我明显感受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甚至有一些学生能够将探究项目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在他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家长的赞许。在“中国记忆”校本课程则是将中华文化的气息带入了校园,或是绘画,或是手工,或才艺表演。那段时间,整个校园更是洋溢着青春的氛围,每个学生都化身小小艺术家,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中国记忆活动让学生和我对国家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少同学在活动后主动学习传统文化,此时此刻,他们身上更是闪烁着熠熠光辉。

  ——五年级一班 康晔

  

  学校的第二课堂内容越来越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总盼着周二和周四下午快点儿到。家长也经常向我反馈,孩子回家后总是口若悬河,更加健谈了,我也感觉到学生与日俱增的自信。我们学校还总是根据节令、历史、时事等内容开展不同主题的班会。今年七一,我带着学生重温党的百年历程,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为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现在都记得那次党史学习教育后,学生一个个热血沸腾的场景。

  学校努力地为孩子们营造温暖、丰富、轻松的成长氛围,孩子们也在多彩的课堂活动中,拓展了知识面,提升了实践能力。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培养的同时第二课堂让孩子们成长得更稳健。

  ——四年级五班 王莹

  家长感言

  

  航天城第一小学三年级六班

  学生家长 狄凤君

  航天一小的第三课堂,内容丰富,种类齐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尤其是整合航天基地区域特色的科技课程,我家孩子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潜能,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感谢一小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三个课堂,落地生花,学生定能飞得更高更远!

  航天城一小以课程化实施推进“三个课堂”,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场景化课程体系,在夯实国家基础课程的同时,将全科思维融汇进第二课堂,实现了课内外课程的融通的第三课堂。

  教育是立国之本,我们终将生活在由学生创造的未来世界里,教育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

  少陵塬上让我们一同谱写动人的故事……

  《“三个课堂”之西安故事》栏目

  总策划 王纲 总编辑 席震宙 编辑 刘寿丽 温宏涛 王龙 张林 李超凡 尚倩 许洋 梅馨月 闫曦

上一篇:2022届高考只有200天了,还有机会逆袭吗?掌握这个分析框架即可
下一篇:“中央音乐学院——全国音乐素养等级考试五一考期”【模拟试题操作流程】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