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叶最后一叶飘飞” 这位102岁的著名女诗人是福建人!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3-01-15
手机版

  中国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郑敏先生因病于2022年1月3日7时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郑敏,福建福州人,是“九叶派”最后一位诗人。她的诗歌作品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郑敏创作的《金黄的稻束》,成为中国新诗史上不朽的经典。

  今天

  跟着闽姐姐一起了解

  “九叶派”最后一位诗人——郑敏

  郑敏

  

  郑敏(1920.7.18—2022.1.3)

  郑敏,1920年7月18日生,福建福州人,杰出的诗人、学者和教育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43年,开始陆续发表诗歌作品,得到当时诗歌评论界的高度肯定;1949年,由上海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一本诗集《诗集 一九四二-一九四七》,确立了她在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地位;1948年,赴美国布朗大学就读,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55年,返回祖国,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工作,从事英国文学研究;1960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任教。

  作为“九叶诗派”代表性诗人,郑敏著有诗集《寻觅集》《心象》《早晨,我在雨里采花》《郑敏的诗》等,诗学著作《诗与哲学是近邻》《新诗与传统》等,以卓越的识见和作品,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郑敏先生原本姓王

  曾在南京读中学

  

  很多人并不知道,郑敏其实原本姓王。王家在福州曾是一个很大的家族,她的祖父王又典是当地很有名气的词人。她的亲生父亲曾留学法国和比利时,专攻数学;她的亲生母亲念过私塾,非常喜欢诗词。

  郑敏生前回忆,自己小的时候,被父母过继给了自己的姨妈,而后自然随了姨夫,即后来养父的姓,改姓郑。她曾开玩笑地说,自己能够长寿,或许与小时候的家庭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年幼时,郑敏体弱多病,养父经常让她参加体育活动。有段时间,她随养父母到河南六合沟煤矿工作生活,养父每天带着她去爬山,还鼓励她去学习游泳。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她坚强的意志品质。

  等到年纪稍长,郑敏全家迁往南京。天生聪慧的她没来得及读完六年级,就直接考入江苏省立南京女子中学上初中。南京的求学生涯对她文学生涯的影响很大。在这里,她接触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从夏洛蒂 · 勃朗特、尼采,到李煜、李清照,她无书不读。

  将写诗等同于心灵呼吸

  

  郑敏毕生致力于中国新诗的创作、中西方诗歌研究、当代西方哲学思想研究、诗歌翻译和教育教学事业。从上世纪40年代至21世纪,她的创作经历了80年的风雨历程,创作活力长盛不衰。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郑敏的诗歌创作焕发出新的生命光彩,先后出版了诗集《寻觅集》(1986,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全国优秀新诗奖)《心象》(1991)《早晨 我在雨里采花》(1991)《郑敏诗集(1979-1999)》(2000)等诗歌作品,翻译出版了《美国当代诗选》(1987)。

  作为“九叶派”的重要诗人,她的作品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她的诗歌追求感性和理性、“诗”与“思”的高度统一,将她对人性的关怀,生命的感悟融汇于诗性的哲学思考之中,她的诗与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沉浮息息相通。在诗歌创作的美学方面,她的诗注重对内心的探索,表现出灵魂的吐露,辩证的思维,清丽而繁复的意象,为当代诗歌带来了重大突破。她对西方当代哲学思想的探索,对新诗和汉语的思考,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科学与人文教育等问题的关切,都表现出一个中国诗人和知识分子探求真理的勇气、担当和高尚情操。

  “

  “她不但是中国新诗的见证者,她本身的存在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符号,一个活化石。”

  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郑敏是中国当代非常重要的一位诗人,她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研究见证了大半个中国新诗的历史进程。

  2006年,央视将郑敏评选为“年度推荐诗人”,推荐语中说其是“一棵诗歌的常青树”。郑敏在采访中回应此事时说,

  “

  “如同‘春蚕到死丝方尽’,一个将写诗等同于自己心灵呼吸的诗人,自然会活一天就写一天。当然如果实在是“才尽”了,就只好像一位失去声音的歌手,去听演唱,而继续陶醉在别人的歌声中。诗可以给人类一切高尚的情感和行为以力量,但她也能在哑然寂静的历史低潮时刻,耐心地等待和召唤激情的苏醒。历史总是丰富的,高潮有高潮的激昂,恶浪有恶浪的愤怒,黎明的涨潮自天边滚滚而来,带来新的一天的期盼,阴暗的时刻的沉默有沉默的深思,而诗总是它们的刻痕和足印。诗人的诗不只是来自一己的情思,他的耳朵日夜在倾听历史的波涛,和人类的心跳。”

  长寿秘笈:

  保持少女心态 保持思考和创作

  一直在北京工作的福建诗人安琪曾多次采访郑敏老师,郑老师给她最深的印象就是率真的个性、阳光的心态和哲理的思辨。

  

  “

  郑老师特别单纯,言谈举止中有着天真浪漫的少女感,跟她聊天很放松,郑老师总是脱口而出她的观点,或深邃或诗意,与郑老师谈话,会心之处很多。

  安琪回忆,第一次采访郑敏老人时,发现她讲话的声音就像少女一样清脆悦耳,她的笑容舒展,有时还有调皮的神色,很有亲和力和感染力。郑老师一直没有老年人的老态龙钟状,留给人的总是那般敏捷,无论行动还是思维。

  在交谈的过程中安琪发现,郑敏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讲起话来滔滔不绝的,可以在电话里说半小时不用歇息。

  “

  “真的非常有生命力!郑老师的语言逻辑非常缜密,直接录下来整理出来就是一篇文章。同郑老师的交流,就是在听郑老师讲授诗歌课,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她总能在比较文学的高度阐述她对诗学的见解,是女诗人中难得的具有丰富学识和辩证思维的大家。”

  安琪说,“郑老师特别强调哲学对诗歌写作的重要性,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哲学是诗歌的近邻’。”

  对于已过期颐之年的郑敏,安琪说:“郑老师是属于基本不运动的人,问她健康长寿秘诀,她就说不运动,还说到‘乌龟不动活千年’。这句话我最早还是从郑老师这里听到的,挺震撼的,完全颠覆生命在于运动的常规观点。当然我想郑老师长寿的秘诀应该是良好的心态和有所追求,生命在于有所作为,郑老师无论多大年纪,都保持着思考和创作状态,这才是她长寿的秘诀吧。”

  她是福建的一笔宝贵财富

  郑老师在安琪的几次采访中总会说到福建,她对家乡有着回想和遥望,却一直很遗憾很少回故乡。郑敏说:“对家乡的印象并不清晰,很小的时候回过福州,只记得那里人很爱诗词。长大以后就再也没回过福州了。”,“也许年纪大了,总是更在意家乡的认领和召唤”,安琪说,“郑敏老师是福建人,是福建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2020年百岁时与女儿童蔚合影

  2020年郑敏百岁生日时,女儿童蔚一时兴起录制了母亲的小视频,并发在了网上,郑老在视频中说,“我是念书的郑敏!我已经100岁了,可是,我每天都觉得,我还没走完呢!”在郑老心中,念书远比自己的其他标签更重要,自己就是个读书人。郑敏祝福大家说:“永远要觉得走不完想走的路。(这样)会渐渐看到自己的某一种进步,然后享受进步的过程,又有了新的感受。我希望大家能看到一些可以看到的东西。”网友们看到视频,惊呼老诗人太有气质,表达准确且富诗意。

  如今,郑敏就这样走完了她传奇的102年人生路。

  诗人远行,诗歌永存

  一起来欣赏郑敏先生的诗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荷 花

  ——观张大千氏画

  这一朵,用它仿佛永不会凋零

  的杯,盛满了开花的快乐才立

  在那里像耸直的山峰

  载着人们忘言的永恒

  那一卷,不急于舒展的稚叶

  在纯净的心里保藏了期望

  才穿过水上的朦胧,望着世界

  拒绝也穿上陈旧而褪色的衣裳

  但,什么才是那真正的主题

  在这一场痛苦的演奏里?这弯着的

  一枝荷梗,把花朵深深垂向

  你们的根里,不是说风的催打

  雨的痕迹,却因为它从创造者的

  手里承受了更多的“生”,这严肃的负担。

  渴望:一只雄狮

  在我的身体里有一张张得大大的嘴

  它像一只在吼叫的雄狮

  它冲到大江的桥头

  看着桥下的湍流

  那静静滑过桥洞的轮船

  它听见时代在吼叫

  好像森林里象在吼叫

  它回头看着我

  又走回我身体的笼子里

  那狮子的金毛像日光

  那象的吼声像鼓鸣

  开花样的活力回到我的体内

  狮子带我去桥头

  那里,我去赴一个约会

上一篇:QS大学排行榜,上海大学17名,国防科大59名,网友:外行根本不懂
下一篇:2022年厦门大学电子信息专业考研成功经验分享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