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看重基础教育,却忽视高等教育?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2-10-23
手机版

  中学的教师一直向学生灌输:上了大学就轻松了之类的话

  小傻瓜,那是中学老师骗骗你们的啦。

  如果跟高三党说大学还是学得像狗一样,那还有什么高考的动力嘛。

  因为九年义务教育这基础教育的外部性比高中、大学的外部性大的多。

  外部性的定义是指不以市场价格反映但直接影响另一个人的福利状况。http://wapbaike.baidu.com/view/682663.htm?adapt=1&fr=aladdin&bd_source_light=1701851

  很好理解,如果一个人受到了基本的义务教育,他之后的正常生活基本可以得到保障,出门不会迷路、签合同不至于困难,等等。(现在小学都会教电脑和英语,受过了基础教育的人完全可以跟得上生活或时代的变化,不至于脱节。还能看看书读读报,对于日后生活中各种信息的获取都非常重要)而对于大字不识的人而言比如我奶奶那一辈,基本只能在自己周边的熟悉地带活动,因为除了用嘴问路和认得男女厕所她其它的什么都不知道。

  除了表面的识字,基础教育对一个人价值观、思维逻辑、生活习惯的塑造都很重要,敢说小时候所受到的教育、养成的习惯、性格没影响我们一生嘛,小时候老师说的话可都是圣旨,那时候多天真啊。~~~

  高中之后的教育、大学教育同样重要,但没有实现像九年义务教育那样强制性的原因一个就是上述的外部性。另一个我觉得和国家的人口、财力也是有一定关联的吧。

  个人拙见。

  谢邀。

  我以前听别人说过:中国不是忽视高等教育,而是中国办不好高等教育,或者说中国就没有条件办的好高等教育。集中少数资源办211,985,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我以前有个错觉,觉得中国刚刚开放高考时考进大学的学生都应该是专业能力很强的。后来一个那时候的大学生纠正了我的看法。他说他们那个时候进大学,老师是刚刚十年动乱完了上来的,水平不高。教材也都是老旧的,和现代脱节的。没有好的老师,没有好的教材,还没有好的设备,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平均水平比现在的学生高呢?当初只是因为包分配,同时大学生紧缺,所以他们才特别吃香。

  我一想真是这个道理啊。就像我读一些报导,就会讲到这个情况。当年很多大学里面都是硕士带硕士生,带硕士生的人自己也就只有个硕士学位。对中国教育了解的人肯定会知道,大学扩招之后还有一段博士井喷期,那个阶段中国的博士论文水平普遍都是非常低的。老师的水平都不高,你教出来的学生水平怎么会高?

  还有一些专业是特别需要注重实践的,比如会计类。普通大学是很难留住优秀教师的。因为一个优秀的会计师年收入是要远远高于一个大学讲师的。虽然大学里面学的是会计学,但是有一件事情:实践能力弱的人是培养不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的。在中国大学生学会计毕业了之后进入企业刚开始一点不会做很正常,都要重新培养。

  没有好的教师,那根本就不存在做好教学的基础。

  但是有一点很明显的,中国大学的教师水平再迅速提高,大量在国外拿到博士学位的人重新投入中国大学进入一线教学,绝对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最大的问题反过来倒是在资金上。大学没钱,就没设备,就开不出工资留住有能力的老师。

  还有一点就是高等教育是分层的,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也非常重要。这方面德国做的很好,所以很多中国学校都和德国的很多Fachhochschule(高等技术大学)有合作。但是我在实习的过程当中,体会是完全不同的。我在德国很传统的家族企业实习,大约每三天换一个新的工作位置。结束培训之后我和搭档的工程师聊天。他对我说高级技术人员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校只能教给你知识。真正的技术和实践都是要在企业里学的。操作的技巧是学校不能给你的。我听他讲完这话之后感触特别深。培养好的技术工人一定需要学校和企业联办。这就需要一套非常成熟的系统。这个系统绝对不是一天能够建立起来的。更何况国内大多数企业还是以代工为主,所以自然就很难有好的实践机会。

  高等教育要办好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国家从数字上看一直都在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谈不上忽视。但是整个成型的系统建立是需要时间的。不仅仅是设备,老师,还有面向企业联办的系统,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

  相对而言,初等教育普及就容易的多,毕竟培养初中教师的难度要远远小于培养大学教师。但是与一般人印象不同的是:我们国家现阶段相对忽视的是初等教育。义务教育在中国到现在都没有达到百分之百的普及率。贫困山区的教育投入增长幅度并不高。大家都应该听说过免费午餐计划,在中国确实还有很多的孩子连中饭都吃不饱。这样的情况在现阶段的中国是绝对不应该存在的。

  中国并非注重基础教育和忽视高等教育。

  我觉得中国中学生累而大学生轻松的关键在于中国的绝大多数教育都是以升学考试为导向的。小学学习为了小升初,初中学习为了中考,高中学习为了高考。有竞争就有压力,就有淘汰,就不能做到素质教育和快乐教育,降低考试难度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而大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升学考试作为学习导向。学生毕业后就业考研出国的都有,学校教师也没有升学率压力。大家就都糊弄事儿。学生平时混日子,考前突击复习,还有的打个小抄,然后六十分万岁\\(≧▽≦)/

  总而言之,就是中国人已经习惯了为升学考试而学习,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乐趣以及在学习中寻找乐趣的能力,因此一旦失去了升学考试导向,他们就会迷茫而不知所谓。

  中国并不是忽视高等教育,实际上是产业升级由于时间短、任务重,暂时做的不够好,导致了高等教育人才的消化不良,这是任何一个高速发展中的国家的必经之路。

  很多人有一个误解,认为教育发展是产业升级的根基,这是从根本上有错误的。实际上从唯物史观来看,产业升级反而是教育的根基(尤其是高等教育)。

  举个例子。

  1960年,菲律宾人的平均收入是中国的十倍,而且当时菲律宾人的识字率比中国高多了。论对教育的投资,1960年的菲律宾无疑比中国好。

  更重要的是,菲律宾人识的「字」,还是英语,明显比中国人的更有竞争力。

  如果按照「做好教育,就能创造国家竞争力」的逻辑来看的话,菲律宾肯定比中国发展的好。但是,接下来的半个世纪,显然不是如此。

  接下来五十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比菲律宾快多了。直到现在,中国的人均GDP已经是菲律宾的三倍有余了。

  这并不是特例。

  同样的1960年代,阿根廷的识字率比韩国高很多,而且人均收入也是韩国的五倍,但是现在韩国的人均收入则是阿根廷的三倍。

  所以,未必是教育水准决定了经济增长,相反的,是经济增长以后多了更多高薪职位,人们为了能得到这些职位,才对教育产生更大需求。

  没有好人才,一个国家当然发展不起来,但是只有好人才,却没有创造高薪工作的产业基础,更加没用。这样下去导致的结果就是:人才要么外流,要么闲置。

  请看看中国大部分高材生都去哪里了?

  历史资料显示:

  「产业升级改革,必须优先于教育产业发展。」

上一篇:远程教育是怎么回事啊?
下一篇:教育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的通知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