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哲学中的现时代:西方哲学的视野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3-01-20
手机版

  12月10-11日,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主办,西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承办的以“哲学中的现时代:西方哲学的视野”为主题的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暨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2022年年会,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行。

  本次年会上,与会者的报告紧扣年会的主题,普遍关切现时代问题。

  一、紧扣现时代的哲学与哲学中的现时代的问题。本次大会专门设立了新书讨论专场,与会代表围绕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江怡教授的新著《时代问题的哲学分析》,紧扣哲学与现时代的问题展开了思想交锋。北京大学哲学系韩水法教授指出,即使哲学消失以后,哲学问题仍然会从日常生活中产生,从宏观上看,中国的问题在时代的分析哲学的视野之内,但是从具体的角度来说,中国的现实和观念其实是在哲学之外。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志伟教授认为恰当的哲学研究应该是将哲学的专业性同对终极问题的思考、对时代问题的追问、人文关怀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结合起来。问题意识、批评精神、理论思维、分析方法是打通学术研究和现实关怀问题的有效方式。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梅剑华副教授聚焦于哲学与时代关系问题,认为从特定角度看,我们的时代是智能时代,智能时代的哲学问题实际上是反映人与机器,人与可能的新人类之间的关系问题;他还强调了自我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区别,概括了时下认识智能问题存在的三种立场。中山大学哲学系黄敏教授重点探讨了智识探究中的简单性原则问题,一种简单性是旨在追求真理,另一种是服务于便利,他认为《时代问题的哲学分析》的思考方向是正确的,但是需要补充一个环节,即把两种简单性原则联结起来。在回应环节,江怡教授指出新书的基本观点和思路是从未来的视角看待当下的问题,其目的在于表达如何看待哲学在现当代的作用,旨在对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他认为哲学在今天如果还能够发挥作用的话,就体现在跨学科的研究之中,虽然,跨学科的研究并不要求哲学研究者对不同学科的具体研究成果和进展都了如指掌,但是却须需要对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的意义有准确、深入、系统的理解,而且,还要对学科交叉的意义有充分合理的解释。

  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建洪教授的主题报告从现代性问题出发,对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作了考察,指出从路德到康德之间,现代政治哲学的“心学”经历了霍布斯的翻转与斯宾诺莎的再翻转,借此说明了现代个体思想的“心”路历程是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聂敏里教授的主题报告分析并批判了中国当前的保守主义思潮,认为后现代主义和保守主义针对现代性思想中主体性和主体理性的攻击,实际上表明它们完全没有理解现代的主体概念和主体理性概念的根本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指出现代的主体概念是共同体性质的,而非纯粹的主观性,现代的主体理性概念是对理性运用的自我立法,是批判理性,而不是独断理性。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苏德超教授的主题报告认为“哲学实质上是一门科学”这种观点忽略了哲学活动的复杂性。在当代,哲学活动具有谋生、改造、认知和信仰四种维度。维度不同,目标不同。在科学前沿、科学共同体的底层假定方面,哲学跟科学交织在一起;但在捍卫意义尤其是把世界呈现为一个整体时,哲学在科学之外。诉诸人类观念活动的连续性,无法有效证明哲学与科学同质性;相反,这一论证方式还会自我击败。

  在分组讨论中,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黎明副教授从布洛赫的“尚未”概念的本真内涵出发讨论了“尚未”哲学带给时代的现实可能性。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张艳芬副教授通过对微时代的哲学解读,揭示了微时代的即时性、零碎性、同一性以及虚拟性等特征。

  

  (与会者线上合影)

  二、传统的哲学与哲学的传统仍然是关注重点。北京大学哲学系韩水法教授的主题报告从概念与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对mind、Geist、idealism作了细致的词源学考察,指出哲学翻译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哲学语言体系与另一种哲学语言体系之间的对译,而不是单个词语的对译。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丁立群教授的主题报告认为,由亚里士多德开创的西方实践哲学传统奠基于一个根本前提,即理论(成神)、制作(成物)与实践(成人)的分离和对立,这一前提虽然使实践哲学获得了独立性,但是也导致了理论和实践上的诸多问题和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反思,指出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对以往西方实践哲学的超越。郑州大学哲学学院王路教授比较了康德与弗雷格两位哲学家对于“表象”这一概念的使用以及各自不同的内涵。他指出我们在西方哲学研究中涉及到的术语翻译,不仅是简单的翻译问题,而是如何理解西方哲学的问题。香港公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周柏乔教授以概念与问题为导向对分析哲学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对分析哲学与第一哲学的关系作了回答。

  在分组讨论中,康德、胡塞尔、维特根斯坦、笛卡尔等哲学家仍然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孙小玲教授尝试在与根本恶学说的关联中分析康德在意志与任性之间区分的意义,并批判了康德将任性对道德法则的违背看作一种无能或者自由的缺失的观点。厦门大学哲学系张会永教授围绕海萨尼的康德式规则功利主义,指出海萨尼的理论对规则功利主义的当代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李红霞副教授重点探讨了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历史主义”之争,通过对海德格尔早期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时间”与“历史性”的阐释,以及海德格尔思想道路以“历史”和“语言”为主题的中晚期思想中的历史的潜在可能性意涵分析,认为海德格尔文本中所论及的“历史”并非通常意义的历史主义,恰恰相反,海德格尔是历史主义的批判者。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张学广教授阐释了拉姆齐批评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与科学意义,认为拉姆齐在短短八年的学术生涯中作出的最重要贡献之一是对维特根斯坦的“中肯有力的批评”,促使后者从早期哲学的纯粹、精确的逻辑转向中后期哲学对丰富多样的现实生活的关注,指出拉姆齐的批评从哲学和科学两个方面为维特根斯坦引入了“人的维度”。法国索邦大学笛卡尔研究中心陈东兴研究员从观念论中重要的一个概念“对象实在性”(objective reality)出发,梳理这一概念从晚期经院哲学到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哲学中的发展与转变,从中发现现代哲学中的观念论的基本问题意识和笛卡尔哲学在这一转变中的关键作用。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梁晓杰副教授重点探讨了笛卡尔的“政治”哲学,认为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笛卡尔在《沉思录》中 “上帝存在论证”存在着逻辑上的疑难,如果换一个“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看,也许正是通过这种重复和断裂,笛卡尔在引发现代哲学革命的同时,也在为现代哲学的走向谨慎地构筑了“政治”的栅栏和结构。

  除此之外,以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子赛教授“论人民主体观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守正创新”为代表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探讨,南京大学哲学系张荣教授“奥古斯丁生命哲学的三个维度”为代表的宗教神学相关理论的探讨,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高来源教授“思-行关系的实践性考察:道德法则之后”为代表的道德哲学相关问题的探讨,都引起了诸多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

  

  (与会者线上合影)

  三、紧扣时间性、时代性、当代性与历史性等问题。澳门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王庆节教授的主题报告对形而上学中的重要概念作了哲学史的回顾,特别是在回顾巴门尼德的存在命题、同一命题、真理命题的基础上,借助海德格尔克服传统形而上学的方式,追问了巴门尼德问题对现代哲学问题思考的影响。在分组讨论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洪水教授从存在论出发探讨“存在-时间”、“技术-时间”与时间技术的现代演变,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从根本上控制事物的时间节奏,人们需要从存在论的维度反思时间技术,现代政治哲学探索自由等基本权利时需要加入“自由时间”维度,以扩大公民的“时间福利”。东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罗兴刚副教授从时代中的哲学与政治出发,认为“海德格尔事件”是一个超越了时代政治的思想事情,是海德格尔遭遇柏拉图后不得不重新面对哲学之始源性问题的思考,海德格尔的真理追问正是打开柏拉图爱欲教化之原初状态的一种理论尝试。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李育书教授以“自由主义对现代个体的塑造”为主题,认为自由主义成功地塑造了个体,现代社会也因个体的独立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但是,化解现代问题并不需要消灭个体重回整体之中,现代规范离不开个体的独立地位,因为,个体性的困境最终也只能在个体化路径上予以化解,在此意义上,整体之中的德性并非我们重新回去的道路。

  

  (与会者在线发言)

  本次大会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澳门大学、法国索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商务印书馆等百余所高校、科研院所、期刊杂志社的专家、学者、学生近200人分别作了发言,共近1500人参与会议。

  原文链接:[中国社会科学网]哲学中的现时代:西方哲学的视野

  (责任编辑:林泓帆)

上一篇:9个月胎停,产前检查一切正常,下辈子还做我的女儿好嘛?
下一篇:2019年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上海理工大学召开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