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上海理工大学召开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3-01-20
手机版

  

  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22日电(记者 许婧)由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和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承办的2019年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多学科视角下的语言与身份研究20日至21日在上海理工大学召开。

  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的语言学、文学、翻译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的百余位研究生和博士生参加了研讨会。

  本次论坛聚焦于语言与身份研究,共设身份描述与身份理论、语言与认知、话语交际与社会与用身份、翻译与译者身份、文学伦理与叙事身份、生态文学与族裔身份、网络交际与身份、外语学习与跨文化交际身份、人工智能语言识别与哲学伦理、文学文本翻译研究、文化与身份研究以及非文学翻译研究12个专题论坛。与会者尽显扎实的学术功底和良好的学术素养,从多学科视角展开了观点新颖、思维创新的学术交流和探讨。

  本次论坛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何刚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王建国教授和南京邮电大学袁周敏教授三位国内著名专家作主旨报告,内容精辟,语言幽默,深受与会学者好评。何刚教授认为语用学是关于语境条件下的话语理解与解释的言语学科,是语言理解的一种形式,是关注动态过程中意向、语境、目标、社会文化、虚拟空间等信息整合而成的“使用中的语言”,即话语。他详细论述了语用研究中的重大关系:规则与原则、确定与待确定、语义与信息等,为语用学领域研究生们消除了普遍困惑;王建国教授基于多年对汉英差异的新认识和汉英差异翻译实践的观察,从汉英对比角度提出了汉英翻译策略为“压缩”的独特见解。王教授认为,由于传统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的提出均不以具体翻译活动中的语言和文化异同为依据,因而缺乏针对性。“压缩”这一汉语翻译策略则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袁周敏教授以微博上针对女性受害者的评论为研究资料,研究了男性凝视下的性别身份。研究发现,男性微博用户倾向于描述事件,并基于道德和社会规范来表达判断;而女性微博用户更倾向心理分析,会基于情感表现出对受害者的同情或愤怒。语言的差异实际上反映了在男性凝视社会文化语境下对女性的隐性社会偏见和刻板印象。

  本次论坛是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成立40周年的学术盛事,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学术成果、探讨学术问题的平台。论坛共收到投稿131篇,录用稿件103篇;评选出24篇优秀论文,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保勤博士研究生、上海理工大学廖国海、同济大学董连棋和南京大学孙琪荣获一等奖。上海理工大学共有6名同学获奖,叶伊婷和魏青霞同学荣获二等奖;孟迪、牛梦莹和袁远同学荣获三等奖。外语学院曾姝博士主持颁奖典礼。

  此次论谈评委会主席,复旦大学马秋武教授,总结优秀论文评选,分享给研究生们攥写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几个核心点:参考文献要新且具权威性、参考文献要体现出研究现状和研究问题;选题要具研究价值;分析要有深度;能在有争议问题上表达出创新观点。

  参会的研究生们均表示此次研讨会之行受益匪浅,尤其是零距离聆听到的学界大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分享,为他们注入了最新鲜的学术营养。

  近年来,上海理工大学围绕“社会需求”重构学科组织,按照“卓越开放”理念改革培养要素,聚焦“竞争激励”完善体制机制,形成了利于研究生创新性发展的培养环境和制度体系,在培养大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上收到明显成效。学校通过实施研究生创新计划、举办各级各类创新活动大赛、举行“秋炫沪江”研究生学术科技文化节、暑期学校、学术论坛等,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搭建一系列平台,充分发挥研究生在学术创新方面的引领者和主力军作用。(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  

上一篇:[中国社会科学网]哲学中的现时代:西方哲学的视野
下一篇:“蹦床王”三柏硕开启申购 海外收入占比超95%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