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学术之伤心史”如何被终结?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3-01-20
手机版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价值珍稀却又命运多舛。在其1650多年的历史上,有辉煌有沉寂,也有过一段“吾国学术之伤心史”——近400年无人管理、任凭损毁、屡遭破坏偷盗。

  今天,敦煌莫高窟保护管理、旅游开放经验典型案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莫高窟以非凡的远见,展示了有效的遗产地旅游管理方法,以保护遗产地的价值,树立了一个极具意义的典范形象。”

  图为敦煌莫高窟九层楼全景。敦煌研究院供图 吴健/摄

  从“吾国学术之伤心史”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典范,70多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缘于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的扎根大漠、薪火相传、精心守护,他们择一事、终一生,为包括莫高窟在内的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1935年秋的一天,留学法国的常书鸿在巴黎塞纳河畔一个旧书摊上,偶然看到伯希和编辑的一部名为《敦煌图录》的画册,方知在祖国内陆大漠深处有个地方叫敦煌,在敦煌莫高窟还保存着如此精美绝伦的古代壁画和雕塑,内心受到极大震撼。

  1936年,常书鸿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毅然回到祖国。1944年,在于右任、向达、徐悲鸿、张大千、高一涵、梁思成等一批有识之士的大力倡导和社会各界的声援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由常书鸿担任首任所长,敦煌莫高窟近400年无人管理、任凭损毁、屡遭破坏偷盗的历史也由此结束。

  风沙灾害是困扰敦煌莫高窟完整保存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经过70多年持续治理,风沙对莫高窟的危害显著降低。图为1972年6月5日,工作人员在莫高窟第154窟前进行除沙工作。敦煌研究院供图

  1946年,段文杰历经波折终于到达心中无限向往的敦煌莫高窟。放下行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向洞窟,一口气看了几十个洞窟,“真像一头饿牛闯进了菜园子,精神上饱餐了一顿。我没有在哪个地方见过这么多的古代壁画珍品,我被这些绚丽精美的作品深深打动了,我忘记了一切”。

  “一画入眼里,万事离心中”。原本只打算看一眼,寻找一条艺术道路的段文杰,面对莫高窟这样一座艺术宝库,决定把自己的后半生全部交给它,“虽然曾经遇到过一些困难,但我终于坚持下来,并且从不后悔”。作为敦煌壁画临摹事业的开拓者和领路人,段文杰为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弘扬事业的开拓与发展,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被誉为“敦煌艺术导师”。

  70多年来,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几代敦煌人扎根大漠,精心保护和修复敦煌石窟珍贵文物,潜心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艺术,努力探索推进文化旅游合理开发,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上图为1978年6月2日,常书鸿在莫高窟第103窟临摹壁画;中图为1955年7月20日,段文杰在莫高窟第130窟甬道临摹壁画;下图为2004年5月19日,樊锦诗在莫高窟第85窟壁画修复现场检查工作。敦煌研究院供图

  敦煌如一块磁石,不仅吸引了常书鸿、段文杰的到来,也吸引了各有所长的年轻人从天南地北陆续而来,史苇湘、欧阳琳、孙儒僩、李其琼、李云鹤、李贞伯、万庚育、关友惠……那时的莫高窟,荒芜凋敝、飞沙扬砾、交通不便、无水无电、物资极端匮乏,可是那样一座宝藏啊,穷尽一生也看不够、钻不透,一颗颗年轻的心如火一般炽热,完全忘记了生活的困苦艰难。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初到这里时,一边为恶劣的生存条件而震惊,一边被莫高窟的美所震撼。这位大城市来的小姑娘,胆战心惊爬上颤颤巍巍的“蜈蚣梯”,为少上厕所不敢多喝水,在窟里一待一整天。

  樊锦诗说,莫高窟有种“魔力”,正是这种“魔力”吸引她告别恋人、告别城市,一天天、一年年地与洞窟做伴。转眼半个多世纪,青葱一样的岁月溜走了、全力支持自己的爱人离世了,只余白发满头、腰背佝偻。那不言不语、看了50多年的洞窟,却仍看不厌。“国家把你培养出来,你怎么报国?就是要去做实际的工作。我爱敦煌,离不开敦煌,祖国的需要,就是我努力的方向。”

  莫高窟第285窟有西魏大统四年(538年)、五年(539年)的题记,是莫高窟最早有明确纪年的洞窟。这一洞窟带有明显的中原风格特征,窟顶都有飞动的彩云和各种传说中的神怪,其中还有中国的神仙,反映了外来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图为莫高窟第285窟的洞窟形制。敦煌研究院供图

  改革开放为敦煌研究院带来全新气象,许多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从四面八方来到大漠深处。

  敦煌研究院第四任院长王旭东第一次到莫高窟时,对它一无所知。傍晚,当他散步到九层楼附近时,万籁俱寂,一阵风吹过,九层楼的铁马叮当作响。那一刻,是做水利工程师还是石窟保护者的纠结烟消云散。他想,就这样吧,就这里吧。后来,“理工男”王旭东以自己的理性冷静为敦煌作出自己贡献的同时,也越来越感性地表达出对那些“石头和泥巴”的无限热爱。从敦煌莫高窟这座灿烂的文化宝库中,他感受到渗入中华民族血脉的文化力量。

  第五任院长赵声良读大学时,偶然在报纸上看到敦煌研究院前任院长段文杰谈到敦煌缺乏青年人才的消息,就决心去敦煌。1984年,赵声良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直奔敦煌。后来他在日本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回国后,又一次选择了敦煌。这一切,就是为改变当时“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贡献一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考察时指出:“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

  从天南地北聚集于此的人们如群星闪烁,共同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莫高窟照亮前程,他们以岁岁年年的坚守铸就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使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变成现实。

  详见:中共甘肃省委《一生一事一敦煌》

  来源:求是网

  策划:梁佩韵

  制作:曾嘉雯

  审核:李艳玲

  监制:于波

  举报/反馈

上一篇:2018年高考填报志愿时间及方式汇总
下一篇:2022全年期货市场交易报告出炉 原油期权大增322% 2年期国债期货最受热捧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