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 系统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2-11-10
手机版

  湖南省教育厅职成处 汪忠明

  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大量又紧迫的需求,党和国家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教育部审时度势,于近日出台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学习领会,其目的就是要通过系统设计,多方位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有效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学生个性化成才是中心

  职业教育是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服务的社会事业,职业院校的中心工作应该是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围绕不同个性和不同职业发展需求的学生,做好顶层设计,畅通人才成长“立交桥”,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多元化、个性化教学,保障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相长,习得一技之长,顺利进入社会稳定就业、成功创业,成就出彩人生。

  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进入职业院校求学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传统应试教育相对低分录取的学生,但绝不是“二等公民”,职业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生动的事例形象地告诉他们党和国家同样看重技术技能人才,经济社会发展亟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让每位学生重树信心,关注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要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职业院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千家万户,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职业规划,不同的人生梦想,职业教育教学一定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努力让志愿尽早就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偏好习得一技之长,努力让志愿继续读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奋斗目标逐步实现读大专、本科甚至专业研究生的人生理想,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就读职业院校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三要文化技能并重并举。毋庸讳言,目前个别职业院校由于办学条件制约,实习实训设施设备不足,专业教师尤其是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缺乏,技能教学是在黑板上教学生开机器;同时,一些职业院校仅仅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不开设或很少开设文化基础课程,在学校培训一年多就把学生送到企业实习去了。诸如此类的教学方式一定要坚决予以摒弃,要以学生成才成长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教学全过程要一手抓文化素养教育,一手抓专业技能教育,并重并举。

  二、专业特色发展是基石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类教育,为适应当前“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新常态,职业院校要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科学定位,合理调整设置专业,坚定不移的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道路。

  一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目前,全国1.33万所职业院校开设有近千个专业、近3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经济社会发展各行业、产业领域的主要岗位和工种。但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产业发展基础不同,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需求也不一样,迫切需要地方加大统筹力度,协调职业院校建立健全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及时按照国家“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部署,依据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岗位要求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前瞻性地调整区域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形成与区域现代产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布局。

  二要服务产业特色发展。教育部现行中、高职专业设置管理制度下,除国家控制的少数专业外,职业院校拥有很大的专业设置自主权。如何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需要职业院校结合自身优势,通过深入市场调研,找准专业定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接区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特色专业(群),打造品牌专业(群),逐步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向“提升产业”“引领产业”发展,稳步提升职业教育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和水平。

  三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近十余年,全国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会计、护理、文秘等专业招生、在校生人数一直位居各专业前列,虽然有社会需求量大的因素,但有些职业院校开办这些专业的原因主要是办学成本低、投入较少、老师好找。这种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难以形成特色,而且容易让人觉得职业教育就是职业培训。对此,我们一定要推动国家产业发展急需的示范特色专业建设,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装备制造、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专业建设,突出专业特色,加大投入,打造专业品牌,培养高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增强专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三、校企协同育人是主线

  校企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还是澳大利亚的“产学合作”模式,或是加拿大的“社区教育”模式,无不强调行业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中的重要作用。我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政策都鼓励行业、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要求发挥行业指导和企业办学的主体作用。教育部此次印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也明确把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作为主要内容。

  一要抓紧构建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近几年,湖南、河南、宁波、深圳等省市先后出台了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促进意见、管理办法或者地方性条例,这对相应区域校企协同育人提供了较为有力的支持。今年初,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也提出将研究起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对此,我们应当积极学习借鉴先行者的经验,立足所在地方、行业和学校实际,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管理等方面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明晰校企合作双方或多方的责、权、利,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发挥行业、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中的主体作用,有效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二要着力创新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推动行业部门、行业协会探索建立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与发布机制,协调好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关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全国现有1000多家职教集团的示范协调作用,依托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或示范性职业院校牵头,通过集团内科研院所等成员单位的有效沟通与互利合作,发挥好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优势,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员工培训、学生顶岗实习、教师顶岗进修、应用项目攻关、特色专业共建、关键设备共享等多方位合作,推动校企共生共荣发展。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现代学徒制试点、教学质量评价、生产技术攻关等方面密切合作。

  四、教师素质提升是关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学由教师实施,名师才能出高徒。整体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素质,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管理团队。职业院校长及其管理团队应具备丰富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资历,了解经济社会大势和相关行业产业发展趋势,懂校情,知学情,能定期进修培训。

  二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要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培养和培训,并通过“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优秀教学团队”等措施激励在职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与此同时,要根据专业调整和产业发展态势,主动从行业、企业聘请能工巧匠和一线管理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学校专业教师队伍,保障教育教学内容跟得上相应产品生产技术、工艺流程、营销策略等前沿变化。

  三要鼓励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互联网+”新时代,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方法和手段日趋多样化,我们要大力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积极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促使教师和学生全时空互动,调动教师的教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管理规范是保障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现代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不长,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加之专业多样、学生多元,管理的难度很高。

  一要注意规范引导。近几年来,教育部适时修订了中、高职专业目录,完善了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标准制定、国家规划教材建设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要贯彻实施好这一系列标准,需要地方积极探索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需要职业院校积极借鉴引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岗位规范和职业标准,在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核心技能达标的同时,鼓励地方和职业院校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二要加强常规管理。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学管理应该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心。职业院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一些院校长和教师的主要精力没有放在教学改革上。为此需要我们切实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教学文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位,进行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

  三要开展诊断评价。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教育行政部门的肯定,更多的应该是用人单位的反馈评价,以及毕业学生及家长的口碑。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工作全过程适时进行诊断、技能抽查、综合素质测评,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并组织行业企业专家、教育管理专家、专业教师进行针对性研究分析,绩效评价,实事求是改进教育教学。

上一篇:家长建议能够取消中考,对高中实行义务教育,看看教育部怎么说的
下一篇:在线教育每周热点:新东方为何提前收取秋季下半段学费?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