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路同行,守护精神卫生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3-01-22
手机版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超过 3 亿人患有抑郁症。而随着对抑郁症认知、重视程度的提高,中国抑郁症确诊人数也在增加。

  尽管如此,还是存在普遍的讳疾忌医现象,使得很多抑郁症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留下遗憾。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陈俊教授,作为国际双相障碍学会(ISBD)常务理事、亚洲区主席,为中国心境障碍亚专科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陈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创新医学教育系兼职教授,上海市精神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办公室主任。

  现任国际双相障碍学会(ISBD)常务理事、亚洲区主席,环太平洋精神病学家学会(PRCP)杰出会士,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CSP)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CPA)委员,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NDT) 副主编。主要研究双相情感障碍和难治性抑郁症。

  三次选择,始终听从内心

  “那时(高中)蛮想当医生的,因为可以治病救人。”陈俊教授回忆着,“在班主任的鼓励下,我选择了医学院。”

  大学时,受到美剧《成长的烦恼》里的人物杰森·西佛的影响,陈俊认为精神科最接近哲学,是“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不把患者看作单纯的机体,而是与环境交互作用。于是,他选择踏入精神科。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博连读期间,陈俊师从方贻儒教授,受到了深远的影响——想做好精神科医生,就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2010 年,陈俊赴美留学,参与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研究。在学习过程中,他独立随访患者,不辞辛苦地积累临床经验。同年底,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第一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临聘机会,彼时陈俊的孩子才三岁,但他一回国便前往北京项目组。随后,陈俊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离开临床与病房,成为一名做学科梯队建设、临床研究的医生,开始了临床亚专科正式的发展建设。

  九载春秋,致力建设临床亚专科

  2011 年起,陈俊教授担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在导师方贻儒教授的指导下,在精神科亚专科萌芽的基础上,发展了心境障碍、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精神分裂症、焦虑障碍与物质成瘾 5 个精神疾病临床亚专科。“以前的精神科并没有亚专科的概念,通常一名精神科医生要看各类型精神疾病。”陈俊教授说道,“这样是不对的。就像内科有很多分支,精神科也应有亚专科,才能将一个方向钻得深。”

  办公室虽小,但发挥的作用很大。9 年间,陈俊教授提出设置专病门诊,协调改建病房,形成“门诊 - 住院 - 出院后随访”的全程管理机制,优化患者诊治流程,完成精神病诊治由量到质的改变。这些都改善了大众心中“疯人院”的刻板印象,“宛平南路 600 号”也逐渐褪去了压抑感。

  对日韩综艺此,陈俊教授说道 :“心境障碍亚专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科室,一开始做得很累,但后面越做越好,其他科室也开始跟进,我们也将这一套新的模式扩展至其他区级医院。”两年中,上海目前已有 8 家医院加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心境障碍诊治中心。通过联动各区级医院,开展定期的心境障碍诊疗中心论坛,促进学术交流的同时也让大家学习这种模式,现部分区级精神卫生中心已开设心境障碍门诊。

  心理救援,是热血亦是责任

  汶川地震汶川地震的危机干预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心理干预。怀着满腔热血,陈俊教授和团队奔忙于一线。但因当时大众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不足,导致了一些不规范的干预误区。为此,陈俊教授和团队想要把国家灾难精神医学做到系统化。2009 年,在当时卫生部的支持下,陈俊教授赴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进行专业的封闭式灾难精神医学的培训,学成归来为国家灾难精神医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带动全国灾难心理救援走向专业和正规。

  新冠疫情由于是传染性疾病,新冠疫情让整个社会没有安全感。第九批支援武汉的团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精神科医生,这是全国层面第一次召集这么多精神科医生去做灾难心理救援。陈俊教授感慨道 :“其实精神科医生从第一批就应加入。前三批支援团队都是怀着自我牺牲的精神去到现场,病毒未知、资源有限,那时的压力是最大的。”而陈俊教授大年初二便赶到上海公共卫生中心,在资源最紧缺的时候,甚至用过垃圾袋裹腿作为防护。这次疫情的心理救援让医护人员和患者认识到——精神科医生出现在病房,不是“添乱”“占用资源”,而是带来“有温度的治疗”。

  心灵感冒,莫惶恐亦莫轻敌

  正如这两次重大心理救援事件所反映,中国对于心理问题的关注度显著提高。将抑郁症说成“心灵感冒”可消除疾病歧视、更利于被接受,但也可能误导患者“轻敌”。

  制胜需先知“敌情”抑郁症是慢性、复发性的疾病,每次发病,尤其在急性期,都会对患者的认知功能造成损害。影像学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有退行性器质性变化,如病程越长复发次数越多,患者的海马体越小。

  如何区分是不是病若患者感到心情低落,兴趣和精力减退,仿佛在失控的边缘无法再承受压力,这就是明显的情绪不良。而抑郁症有两条核心症状,即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情绪低落与兴趣减退的状态。诊断维度还包括患者的躯体症状、认知的改变、严重程度、病情持续时间(一般需达到 2 周以上)。

  巩固治疗勿轻心有研究发现,抑郁症首次发作康复后,15 年内再次发作的概率达到 50% ;多次发作者,复发概率更高。因此,患者一定要坚持巩固治疗。首次发作者,至少巩固治疗 9 个月 ;发作 2 次及以上者,需巩固 2 年以上 ;发作 3 次以上者,恢复后至少要维稳 3 年以上或需终身服药。

  不让心境障碍成为“障碍”

  心境障碍中,除了常见的抑郁症,还有易被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情感障碍(简称为双相),其可引起认知功能损害的程度仅次于精神分裂症。双相患者中大部分人的首发症状与抑郁症类似,经过一段时间的病情发展之后,躁狂或轻躁狂症状才会明显。打个比方,双相就像单行道,可能途经抑郁症,但一旦发现躁狂或轻躁狂症状,就“回不去”单纯的抑郁症了。双相的治疗会更复杂,尤其是对双相的识别更困难。但不论

  是对抑郁症还是双相,最重要的都是规范、系统地干预。

  规范化干预是基石“我们中心牵头制定全国规范,做继续教育,来提高所有临床医生对‘双相’识别的能力。”陈俊教授说,“精神科疾病其实不仅是功能性疾病,也有生物学基础,因此,我们在不断地寻找生物学因素、生物学标记以助诊断。”目前,陈俊教授团队也正在尝试从不同的性格维度、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孜孜不倦地深入研究。

  优化的心境障碍治疗理念基于评估的治疗(MBC),它是一种将各维度量表评估纳入到临床治疗过程中的疾病管理方法,目的是根据患者评估结果、医生评估,来及时调整用药、治疗方案,常用于心境障碍患者治疗的系统管理。综合考虑到可操作性,也为了让治疗更加高效和方便,陈俊教授目前有科研项目在试推行 eMBC,即加强版的 MBC。根据不同患者的自身情况,定期就诊前,在小程序或软件上进行评估,既方便了患者做自身情况的评估,也提高了门诊的效率。

  日常多关注,治疗需及早当患者出现功能减退时,若是掉以轻心,反而会让疾病进展。一旦发现有异常,一定要主动了解、及时沟通 ;如情况严重,需及时去专业机构。

  “面对无法改变的压力和环境,只能改变自己以提高承受压力的能力。”陈俊教授说,“所以我们平时要保持兴趣爱好,不能只有读书或工作。”另外,可通过肌肉放松训练、冥想等来缓解压力;根据“不伤害自己,不影响别人”的原则,找到适合自己发泄情绪的方法 ;并学会“好好睡觉”,可白天增加运动,保持好的睡眠习惯。

  举报/反馈

上一篇:KOO钱包业务员对接专业培训 追求服务高满意度
下一篇:2023年北京联合大学裸光纤租用服务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