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的教育之变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0-01-13
手机版

远程教育、个性化定制、无边界学校······5G商用落地,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快速发展之际,教育行业的变革或许已经超乎想象。“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革命,这是一场以5G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变革。将推动所有领域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加快建构数字化智能化学校形态,人才培养结构也面临最深刻的调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认为。

11月23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及教育智库专家、中小学校长等将齐聚“成为改变的力量”——第四届学校(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共商未来学校的变革、创新与融合。前一天,“5G 智慧教育高峰论坛”也在京举办。智慧教育、未来学校的概念和前景吸引众人。

政策方面也有不少指引。今年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到,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培养的有机结合。去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也提到推进教育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撑环境建设。那么,未来智慧到底会给教育行业带来哪些变革?教育又会否成为5G时代第一个分到蛋糕的产业?

远程教育打破时空限制

不久前,人大附中和江西兴国中学的学生一起上了一节特殊的课——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基于5G和全息技术的三地同步跨时空课程《解读脑语》。人大附中联合总校名誉校长刘彭芝称:“我们都能看到这位老师,跟真人一样,像站在我们面前。”

相关的网络和技术方面的支撑由中国移动和相关公司一起完成。中国移动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赵大春介绍,基于5G低时延、高带宽的技术特征,结合全息投影技术带来跨时空、现场级交互的远程教学,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共享,同时5G助力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变革,结合VR/AR技术带来虚拟现实结合实战级的场景教学和沉浸式的体验教学。

这只是5G应用在教学的一个简单案例。5G时代,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将在教学领域广泛普及,极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远程教学或许将是第一个快速落地的技术形式。相比于传统的“类网课”模式的远程视频授课,在AR/VR全息技术应用下的远程教育,其体验性、互动性都将大幅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杜玉波认为:“有了更多可能稳定输出的高清直播,将全方位呈现教学活动,可以实现身临其境的沉浸式课堂体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深化,其营造的智能环境将全方位增强学生的学习认知,对于教学参与者和教学过程的感知和反馈将更加深刻。”

实际上,远程教育的落地试用范围已经超出预期。赵大春表示,在教育部的指导下,中国移动教育部联合实验室,联合北师大、华师大等知名高校创建3个教育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打造44个5G智慧校园样板房。牵头成立5G智慧教育合作联盟,通过升级合作、全国落地的合作机制,加快收益的结算效率,推动产业加速成熟。中国移动正在全面实施5G 计划,加快5G的示范应用,目前智慧教育已经走进清华、浙大、吉林大学、人大附中、深圳龙岗外校、凉山昭觉解放小学等学校,这样的样板房还在加速的复制,助力智慧教育繁荣发展。

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王文博也介绍称:“我校已经建设完成了一些智慧教室,像5G远程多屏互动教室,可以通过多个屏幕把多个教室连通起来,实现北邮西土城校区和沙河校区30公里距离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还有交互性的研讨性小教室,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小班化探究式教学。特别是今年我们开通了5G全息远程互动教室,基于我校在全国高校率先搭建5G网络环境,可以呈现教学内容与通过3D图像处理实时增强的教室全息影像,平面化远程有时候感觉不是很好,通过3D远程教学可能会更加增强学生的感受。”

创新应用赋能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也将是5G时代教育的显著特征。杜玉波谈到,在5G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变,传统网络和技术环境下学习资源供给千人一面的情况将被打破。教育环境将更加智慧化,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和传感设备将打通课内外数据壁垒,促进线上线下课程的无缝融合。

譬如建立个性化自主式学习平台,使得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获取相应的像学习数据、像课堂知识数据,以及为学生建立自身的学习数据。包括知识的图谱、自动阅卷、自动课程智能推荐等等一系列的,都将依据个性化的需求来建立的。王文博表示:“通过移动式学习可以随时随地的支撑学生在远程线上课堂学习,建很多慕课,现在很多慕课是平面化的,未来的慕课很可能是立体化,还有电子书、线上交流平台等等,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

此外,虚拟实验、产教融合、学校管理等也将在5G时代得到新的飞跃。王文博告诉记者,通过软件模拟的方式完成一些现实中不太方便完成的实验或者一些危险性实验,目前在教育部的推动下,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虚拟实验教学中心,比如北京大学利用本身学科优势建立了通信网于网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呼家楼中心小学的创新可谓大胆。2018年10月,位于酷车小镇的PDC未来学校正式成立。这所由三位五年级学生担任校长的学校,没有围墙和教室,也没有固定的课本和老师,一切都源于学生自己的想法。未来学校采用跨校式项目学习,学生可自主发布项目,例如“坏了一点儿的水果有毒吗”“你想触碰真实的卫星吗”,并采用线上线下合作式、任务式的定制学习,真正实现未来学习的新型模式探索。

谨防技术滥用

虽已有多项试点落地展开,业界也对此寄予厚望,但未来教育的全面推广尚需时日,也面临着不少的难题。陈锋强调,无论是什么技术,若只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应试教育,那就是无意义的。需要多项技术作支撑,真正推动学习方式的变化。

技术滥用是首要的问题。近来,监测注意力的“智能头环”、课堂表情监控等滥用技术的行为引起社会广泛争议,严重侵害了学生的的个人隐私和人格尊严。教育专家熊丙奇告诉记者:“困难就在于基本的教育常识不在,背离教育发展人的本质,是在以技术控制学生,约束学生。目前教育领域使用新技术,要么服务于应试教育,要么侵犯学生隐私,无视学生人格尊严,这不是未来教育,这是反教育。”

熊丙奇认为,以技术手段发展教育,必须落脚到教育上,要尊重教育的规律,要立足于育人。“最近几年来,我国教育领域与社会资本,对在线教育的‘炒作’颇多,而其实,在线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只有获取资源的优势,在进行个性化、交互式教育方面,强调规模效应的在线教育并无优势。所以,发展在线教育,更需要强调线上与线下的融合,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利用线上教育资源,而非直接让学生用在线教育资源学习。离开了师资建设,在线教育资源不可能自动发挥作用。理解这一点,才能理性利用在线教育,让不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使用,都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不能只有工具理性,‘技术至上’,忽视对人发展的影响。”

正如熊丙奇所说,如何利用好远程教育,加强其互动性也是关键所在。5G时代的VR/AR技术或许能帮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但老师在课堂内外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黄荣怀也认为,现在80%多都是投影和交互白板了,教学点这种通信技术很普及了,但对教育的诟病越来越多,问题在哪里?教育是非常严肃的事情,老师能不能给学生鼓励、倾听、用眼神交互、亲手指导,能不能不规避问题,能不能真的引领学生提问,老师能不能谦逊、自愿、开放的心态,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个问题是很值得探讨的一件事情。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晨婷

上一篇:华为名列2019《财富》世界500强第61位 较上年提升11位
下一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配套文件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