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在递交23次辞职报告后,余秋雨开始的那场寻根之旅
初识余秋雨的散文,已经是20年前的事了。在那个学业最为繁重的年纪,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和一本明朝奇才写的奇书,是男生宿舍里的经典传阅书目。
当时一直没明白,余秋雨的散文究竟有何魅力?能跟那本荷尔蒙奇书相提并论。
而记得当时打开《文化苦旅》那一刻,首先给我的感觉是一种震撼是:原来文字也可以这样写,历史也可以这样读!
后来进入高校,才有时间和条件重新认识余秋雨。当时他被称是“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大师级散文作家”、“海峡两岸中国散文第一人”;
诗人余光中称赞他说:“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金庸甚至把他与鲁迅相提并论:“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陆逊和余秋雨。”
而且,“到绿光咖啡屋,听巴赫,读余秋雨”甚至成为当时许多高雅人生的标配。
与易中天、于丹这些后来靠电视和网络传媒起家的“文化明星”相比,余秋雨成名更早,方式也更加“硬核”(靠文字)。他是20世纪中国最后的文化明星,也是21世纪头一位。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代表之作。这本书,生来就极不平凡。
1991年,在先后递交了23次辞职报告以后,余秋雨终于获准辞去一切行政职务,甚至包括多种荣誉和挂名职务。
此前的余秋雨荣誉等身,他不仅曾经是全国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全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还拥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等数不清的荣誉称号。
而他终于卸下了各种包袱,轻装上阵,从西北高原出发,开始了一场以“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为主题的中华文化寻根之旅。
这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最后终于铸就了《文化苦旅》的辉煌。这本书当时所取得了轰动和成就,在今天看来,都是难以再去复制的,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第一,余秋雨给我们展现了一种解读历史的独特视角。
伟大的思想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今天许多人也喜欢拿起手机,以“轻阅读”的方式了解历史、学习历史。
但是,使人明智的,绝对不是历史事件本身。如果一个作者只告诉你何时何地发生过什么,这本身并没有多少意义。
只有作者把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它发生的偶然性、必然性讲清楚,才能带给读者以启迪和智慧。而余秋雨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对历史有着深层次感悟的学者。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带我们行走在祖国的山水之间,走进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个“驿站”,用一段段爱恨情仇牵动着我们,探寻中国历史上一个又一个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
在《道士塔》这篇文章中,余秋雨展现了敦煌石窟在20世纪初所遭受的那一场浩劫。我们恨监守自盗、愚蠢无知的王道士,更恨产生这种历史悲剧的“无力”的时代。
在《柳侯祠》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潇洒倜傥的大文豪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他们要怎样面对官场的失意,面对贬谪之苦,面对大起大落的人生,又怎样在迷惘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第二,余秋雨给我们展现了“简约而不简单”的文字之美。
优美的文字原来还可以这样写,这是余秋雨散文当年带给我的最大震撼。
几乎每个人的中学时代,都曾陷入过这样的误区:优美华丽的辞藻,但表达的东西却毫无意义。而余秋雨却在散文中用“简约而不简单”的文字,表达了华丽辞藻无法企及的思想深度:
1、用字之美。文字不需要多,不需要生僻,不需要华丽,但不能没有力,不能没有美。
比如在《夜雨诗意》中,余秋雨描写在历史上,曾有无数雨夜悄悄改变了历史,他是这样说的:
他用简简单单的5字一句,一连构造出多达15个连续排比,句句有画面感,句句深入人心。
2、造句之美。在上面这个例子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造句之美,除了这些酣畅淋漓的排比句,我们再来看几个对偶句的例子:
要写出这种动人心魄的句子,需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人生的深邃思考,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无法学到它们的格式。
我在中学时代曾仿写过这些句式,比如描写李白,我曾用过“一匹马、一柄剑、一壶酒、一首诗,一生行走天地间”等等句子。
现在中学生写文章爱犯一个毛病,那就是为了修辞而修辞,反而让文章显得太矫情。
所以,让他们边读余秋雨的散文,边琢磨学习他的文字风格,这是大有裨益的。而且,只要用心多读几遍,相信一定能够学会。
如果余秋雨的文章读得多了,甚至还能学会他的写作方法。这更有利于提升作文能力。
第三,余秋雨给我们展示了别样的历史文化散文创作模式。
多年以来,余秋雨被认为是一位文化明星,这里面当然有褒义,也有贬义。
对他的散文作品持批评态度的人,说他是在模式化创作。
具体来说,就是用小说一样的叙事,加上诗意的语言,再加对历史文化上的感叹,就形成了余秋雨的散文套路。
在专业人士看来,这是一种瑕疵。不过,在我看来,今天这个“轻阅读”时代需要的正是这种写作模式。
首先,讲故事一样的叙事,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难度,提高了作品的娱乐性;
其次,诗意的语言,大大提高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最后,对历史文化的解读与感叹,让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引人深思。
这种“小说叙事”+“诗意语言”+“文化感叹”的创作模式,也非常适合当今中学生学习运用。有了受大众欢迎的创作模式,写作才能得心应手。
上面这本《文化苦旅》30周年纪念版,由余秋雨亲自审核定稿,只是一顿外卖的价钱。喜欢历史文化的朋友,或者想提升孩子写作能力的家长,现在可以考虑入手一本。
举报/反馈
上一篇:云南省三校生医学类录取学校
下一篇:中国人民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发布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
- 澳洲传媒专业分类
- 均胜电子获“蔚来质量卓越合作伙伴”奖
- 温差12℃!菏泽天气马上反转!
- 山东这三个家族进入2023胡润百富榜前100名
- 永定区:百舸争流绽芬芳 体育赛课促成长
- 花钱就能免试读博士?马鞍山一女硕士被骗12万元
- 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魅力何在?海珠服装产业链转移考察团二次走进新塘
- 九九重阳 孝润童心 郑州市实验幼儿园开展重阳节主题活动
- 浪潮信息业绩失速股价受挫 国内算力景气度提升有望打开增量
- 凌晨三点上岗接驳,烟台公交集团顺利“跑完”烟台马拉松
- 中航大探索定向就业招生新模式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契合度
-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课程体系的逻辑与策略
- 自考本科需要考多久?
- 郑州都市圈建设迈入新阶段 中原出“圈”再出发
- 行政人员“卡壳”高校教师资格证 职业晋升瓶颈待解
- 起猛了!这是“银角大王”在上课吧
- 物业服务哪家强?来普陀这场比武练兵中找答案
- 战火下加沙一大学的助教:在炮火中开设中文班,缓解孩子们的恐惧
- 原创世界羽联最新排名 翁泓阳上升三位
- 哈六中被授予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优秀生源基地”
- 山西聚焦“百亿工程”目标 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 全力打赢重点产业链攻坚战
- 大专学历可以直接报考中级会计师吗?
- 13国官员学者共议新时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 金华周记(2023.9.2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