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教育学考研:333教育硕士丨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汇总)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2-11-10
手机版

  古风时代的教育

  一、斯巴达教育

  斯巴达处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平原,北部是高山,南部是然石海岸,与外界交通不便,然而境内土壤肥沃,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发达。政治是保守的军事贵族寡头统治,为了统治政府和奴役土著居民,举国皆兵。

  1. 教育目的

  培养军人,以军事训练为中心内容,很不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

  2. 教育过程

  整个斯巴达教育的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 新生儿严格的体格检查,合格抚育,不合格弃之荒野。

  (2) 家庭教育阶段,7 岁前,主要是母亲负责,培养儿童健康的身体、吃苦耐劳的精神。

  (3) 公共教育阶段,可以分为 7—18 岁和 18—20 岁两个时期,7—18 岁男女儿童在国家教育场所接受体育和军事训练,内容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摔跤,教育方法为实践练习。18—20 岁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翻译为“埃弗比”), 参加“秘密服役”,派往边境。最终获得公民资格。

  3. 教育的特征

  (1) 教育具有阶级性。

  (2) 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受统治阶级的控制。

  (3) 片面重视道德和军事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教育。

  (4) 重视女子教育。

  二、雅典教育

  雅典三面环海,逐渐成为商业和手工业城邦,与此同时,它也接受了东方文化的影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雅典形成了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制度。

  1. 教育目的

  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2. 教育过程

  雅典的教育分为五个阶段:

  (1)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

  (2)7岁以后,女孩留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男孩则开始进入弦琴和文法学校学习

  (3) 到12岁左右,公民子弟还要进入体操学校(又称角力学校)学习“五项竞技”。

  (4) 从18至20 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

  (5) 到20 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

  3. 教育特点

  (1) 教育具有阶级性。

  (2) 教育培养的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古典时代的教育

  一、“智者派”的教育活动

  所谓“智者”(sophistes,又称诡辩家),在荷马时代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 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在《荷马史诗》中,造船工、战船驭手、航船舵手、占星术者、雕刻匠等,都被称作“智者”。以后在各行各业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艺的人,如诗人、音乐家、医生、自然哲学家等,也被称为“智者”。

  在前5世纪后期主要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代表人物为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无物存在”和“一切都是假的”)、普罗狄克斯、安提丰、希比阿斯、克里底亚等;智者派共同的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具有朴素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具有一定启蒙作用。

  二、“智者派”的教育贡献

  (1) 早期的人文主义。

  (2) 有教无类,学术自由,扩大了教育对象,推动了文化知识的传播,促进了社 会的流动。

  (3) 以培养政治家为教育目标,智者们最为关心的是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把 系统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4) 确定了教育内容和方式,最早确立了“七艺”中的前三艺,即修辞、文法和辩 证法,同时也引发了西方教育界关于教育形式论和实质论之间的长期争论。

  (5) 智者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工作的职业化。

  (6) 智者对希腊教育思想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尤为突出,在智者教育思想中已经 包含希腊全部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方向。

  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公元前 334 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开始向东扩张,先后征服了古希腊、小亚细亚、叙利亚、古埃及和古印度等地区,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军事帝国。亚历山大死后,这个帝国分裂为若干王国。以后,这些王国又先后被古罗马灭亡。

  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古希腊文化广泛传播的作用,从而为希腊化时期的教育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希腊化时期,教育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教育中心发生转移

  从雅典逐步转移到亚历山大利亚城。该城由于拥有规模宏大的图书馆、博物馆、植物园和气象台,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学者,成为当时主要的文化、学术和教育中心,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2. 初级学校发生蜕变

  在希腊化时期,由于城邦的覆灭,带有军事性质的体育首先被取消,美育逐步被削弱,初级学校主要局限于读、写、算等知识性科目,注重和谐发展和多方面教育的传统遭到破坏。

  3. 中等教育面临衰微

  在希腊化时期,原有的中等教育机构——体育馆为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所取代。与此相联系,中等教育日益偏重于知识教学,尤其强调文学教育,体育和美育被忽视。

  4. 高等教育明显发展

  除原有的柏拉图的学园、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和伊索克拉底的修辞学校之外,又出现了由芝诺开办的斯多葛(Stoics)学派的哲学学校和由伊壁鸠鲁开办的伊壁鸠鲁学派的哲学学校。公元前 200 年前后,上述几所学校被合并成为雅典大学。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到公元 2 一 3 世纪,雅典大学成为非常著名的学术研究中心和高等教育中心,为传播古希腊文化、科学和学术做出了重要贡献。公元 313 年,基督教被定为古罗马国教后,雅典大学开始衰落,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上,古希腊教育(特别是雅典教育)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古希腊人在创造了灿烂的古典文化的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教育遗产。这些遗产通过古罗马人的传播,扩散到古代世界的许多地区,并对西欧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成为西方教育发展的重要历史基础。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的

  培养治国人才,即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的人。

  二、德育论

  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思想体系的中心。

  1.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教人怎样做人

  2. 知识即道德

  苏格拉底认为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没人会明知故犯,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善恶,正确地行事。

  知识即道德的教育观,强调道德培养中知识的重要性,在教育实践中有重要意义。既然正确行为基于正确认识,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由此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后世的教育家因此把发展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作为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因为知识并不等同于道德,具备知识不一定就具有道德,所以知识即道德的观点有着局限性。

  3. 自制是德行的基础

  苏格拉底要求人们以明智的认识约束自己的行为,抑制自己的欲望。他认为自制是“一切德行的基础”,不能自制就使智慧和人远离,使人丧失辨别能力。苏格拉底要求将情欲控制在必要的范围内,他本人即是自制的典范。

  4. 守法就是正义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的行为和其他一切道德都是智慧,正义的本质含义就是遵守城邦的法律,苏格拉底将教育、道德和政治、法律完全融合在一起,寓守法于道德中。

  5. 身教重于言教

  苏格拉底不仅劝人向善,而且他本人就是崇高道德的榜样,严于律己,以身教人。

  三、智育论

  治国者必须有广博而实用的知识,除教授政治、伦理、雄辩术和人生所需要的各种实际知识以外,第一次将天文、几何和算术等实用课程纳入教学体系。

  四、苏格拉底方法

  1. 内容

  “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又称问答法、产婆术。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

  2. 两点原因

  (1) 苏格拉底是“回忆说”的创始人,他认为一切知识都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 这种知识不是从外面灌进去的,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

  (2) 苏格拉底十分注重思考在一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3.四个步骤

  (1) 讽刺:就对方的发言不断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词以对,终于承认自 己的无知。

  (2) 助产术: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得出结论。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Plato,前 427—前 347)是古代西方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的最大代表,师从苏格拉底,著作《理想国》、《法律篇》。其中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堪称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三个里程碑。

  一、教育实践—学园

  学园是柏拉图于公元前 388 年创立的西方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共存在了 900 多年, 影响深远,其名称“阿加德米(academy)”也成为后世学术机构的统称。学园开设哲学、数学、音乐、天文学等学科,并实行教学和探索思辨相结合、讲授与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开创了西方高等教育的传统,培养了大量人才,成为希腊的哲学和科学中心, 对以后的中世纪教育和近代大学产生了影响。

  二、理论基础—学习即回忆

  认识就是回忆,学习并不是从外界得到什么东西,而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人在出生以前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降生后,这些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

  柏拉图给自己的认识论蒙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把思维、共相看成与外界无关的、存在于人的灵魂的内部,是唯心主义的解释。

  三、《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1. 教育目的

  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2. 教育作用

  促使“灵魂转向”,透过感性世界、现象世界,看到真理、本质、共相,认识最高的理念—善。从可见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实际就是转变看问题的立足点。

  人的灵魂有三种成分:理性部分、无理性(欲望部分)、激情部分。用以思考推理的是理性部分;用以感觉爱、饿、渴的是无理性(欲望部分);激情部分是理智的同盟者和辅助者。通过教育,使理智在人的灵魂中起领导作用,激情起辅助作用,欲望接受领导,三者和谐的人就是正义的人。

  3. 教育方法

  寓学习于游戏,他反对强迫孩子学习,主张采用做游戏的方法,在游戏中了解孩子的天性,是首倡者。

  4. 教育过程

  (1) 构建了一个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的教育体系

  ①学前教育(0—7 岁),认为教育应由国家控制,国家应该创办幼儿教育机构,对儿童进行公养公育,其主要内容是做游戏、讲故事。

  ②初等教育(7—8 岁),以情感教育为主,重视德育和美育,他对体操和音乐尤为重视。

  ③高等教育,分为意志教育阶段(18—20 岁),主要进行军事体育训练和“四艺”, 即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发展智慧阶段(20—30 岁),除“四艺”外,重点学习辩证法;继续学习阶段(30—35 岁)和哲学王阶段(50 岁左右),最终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 384—前 322 年)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师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著作《论灵魂》。公元前 335 年在吕克昂创办学园,学科包括了当时的一切知识部门。

  一、教育实践——吕克昂学园

  公元前 335 年,亚里士多德效仿其老师柏拉图在雅典开办哲学学校吕克昂,由于学园附近遍布林荫路,亚里士多德往往采取边散步边讲学的形式,又称为逍遥派学校。吕克昂旨在培养社会中良好融洽的成员,学科门类十分广泛,包括哲学、天文学、动物学、数学、宗教学等,教学方法上重视训练及实验研究,配备图书馆、博物馆与实验室。吕克昂是古代第一所具有大学性质的学校,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成为古希腊学术中心之一。

  二、教育作用

  亚里士多德提出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即天性、习惯和理性。重视天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

  在高度评价教育作用的同时,他并不认为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力量是万能的。教育不能使那些天性卑劣又在不良环境中形成坏习惯的人服从理性的领导,对这种人需进行法制。

  亚里士多德关于人形成为人的三要素理论,是后世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理论雏形,也是卢梭划分自然教育、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的张本。

  三、灵魂论与教育

  1. 灵魂论的内涵及意义

  认为要按三个方面来规定灵魂,即营养的灵魂(植物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人的灵魂),以其灵魂说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和谐教育的思想,与灵魂三个组成部分相对应的教育分别是体育、德育和智育。

  灵魂论在教育理论上有重要意义:

  (1) 说明人的身上也有动物性,不承认或企图消灭它,违反人性。

  (2) 人具有理性,用理性限制欲望,人就超越于动物,上升为人。

  (3) 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

  1. 和谐教育

  以灵魂说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和谐教育的思想,并与儿童年龄分期相结合, 强调教育应当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顺序,将儿童的教育过程按照年龄划分为三个时期,7 年为一期,从出生到 7 岁为第一时期,7—14 岁为第二时期,14—21 岁为第三时期。儿童从 7 岁开始上学。初等教育的分科有四种:阅读、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绘画。教给儿童的东西应是“真正必需的有用东西”,而不是“一切有用的东西”。

  实施和谐教育,首先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

  其次,智育的目的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即“真正必需的有用东西”; 再次,实践必须先于理论,身体的训练应先于智力训练;

  最后,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是音乐教育.

  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一、共和早期

  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以培养农民—军人为宗旨。

  二、共和后期

  以培养演说家为教育目的。学校主要包括:

  1. 初等教育

  罗马小学:学习道德格言和《十二铜表法》。

  2. 中等教育

  文法学校:希腊文法学校和拉丁文法学校。

  3. 高等教育

  修辞/雄辩术学校:主要进行演说、雄辩的训练。

  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培养目的是帝国的官吏和顺民,表现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力增强,教师地位提高,由国家委派。

  1. 初等教育

  教学重点由文学的学习转移到文法分析上。

  2.中等教育

  文法学校里,拉丁文法与罗马文学的地位压倒希腊文法与文学。

  3. 高等教育

  从培养演说家变为培养官吏。

  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一、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1. 著作

  西塞罗是罗马共和时期著名的演说家、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代表作《论雄辩家》。书中对雄辩家下了定义,并阐述了演说家所必需的学问和应具有的品质。

  2. 关于雄辩家的教育思想

  (1) 雄辩家的定义

  西塞罗认为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雄辩家。他在《论雄辩家》一书中,给雄辩家下了定义,认为雄辩家应当是一个能就目前需要运用语言艺术阐述任何问题,以规定的模式,脱离讲稿,伴以恰当的姿势,得体而审慎地进行演讲的人。

  (2) 雄辩家的教育内容

  要成为合格的雄辩家,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这些条件就是雄辩家的教育内容: 首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打动人心,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其

  中伦理学的知识最重要,因为伦理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其次,雄辩家应当具有修辞学方面的特殊修养。因为这样才能把自己广博的知识通俗、生动地表达出来。

  最后,雄辩家还应当具有优雅的举止风度。因为身体语言能对演说产生巨大的作用。

  (1) 雄辩家的培养方法

  雄辩家的培养应把练习放在重要位置。常用的练习方法有模拟演说、写作等。

  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1. 著作

  《雄辩术原理》(又译为《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第一部专门研究教育理论的著作,该书既是他自己约 20 年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总结,又是古希腊、古罗马教育经验的汇集。

  2. 教育作用

  昆体良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以培养雄辩家为宗旨。他高度评价了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可以通过教育培养人。首先,要根据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进行教育教学;其次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使儿童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3. 教育目的与任务

  昆体良指出,教育目的是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把良好道德的培养放在教育任务的首位。

  基督教教育

  一、基督教教育的机构与内容

  在中世纪,教会学校是基督教教育的主要形式。教会学校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其中,修道院学校是最重要的教会学校。

  1. 修道院学校

  又称僧院学校或隐修院学校。因为分散于各地,是这一时期最典型、最主要的教育机构,被本尼狄克称为“为主效力的学校”。以神学和“七艺”为主要学习内容;教师完全由教士担任;教学方法以教师口授和学生抄写、背诵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学校分为“内学”和“外学”,内学毕业后将终生做圣职,外学毕业后仍为俗人。

  2. 主教学校

  又称座堂学校。设在主教堂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但数量有限。

  3. 堂区学校

  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由教会举办的面向一般世俗群众的普通学校。只教授

  一般读、写、算和基督教的初步知识。12 世纪中期,成为中世纪欧洲最普遍的学校教育形式。

  学习内容主要是以《圣经》为主的神学和“七艺”。

  二、基督教教育的特点

  (1)基督教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培养对上帝的情感、信仰,即培养虔诚的 教徒。

  (2) 争取信徒是基督教的重要目标,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3) 基督教知识观的典型特征是以神学为最高学问,任何世俗学问都要服从上帝 的学说。

  (4) 以《圣经》为主的基督教教义及“七艺”为中世纪西欧最基本的教育、教学内容。

  (5) 教育是基督教极为关注的领域,在教育中,对人的精神、灵魂与智慧的陶冶 和培养成为重要内容。这是基督教对中世纪教育的影响中最为重要、深刻的方面。

  电子版私信:jckyyxm免费领取!

上一篇:线上网课平台排行榜前十名怎么选?线上课堂平台有哪些教语数英的
下一篇:马云呼吁教育资源要向基础教育倾斜,否则国家没有前途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