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原文 诗人余光中代表作乡愁被传颂至今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3-02-01
手机版

  余光中:我已没有乡愁,要写的是还乡感受

  2012年12月23日,著名作家余光中做客莞城“文化周末大讲坛”,作题为《旅行与文化》的专题演讲。

  余光中表示,很多人都跟他谈起《乡愁》,但是自两岸恢复往来,他在1992年到2012年的20年里已经回大陆近60次,所以他已经没有乡愁,现在他要写的更多是还乡的感受。

  旅行是把自己投入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当你把自己投入与同胞不同的空间和时间里,就会体会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引发你更多的思考。旅行是一种文化的翻译,从当地一些日常的事情、生活的细节,就可以解读出当地的文化、人生的不同境界。

  此外,余光中对中西文化交流也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说,他大学时候学的是西洋文学,这些文学教会他很多,他曾经一度完全跟着西方文学走,但是越了解西方文学,他反而越被中国文化吸引,又重新回头在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

  余光中并非只写乡愁诗

  (安琪)

  余光中先生1947年考取北京大学后,因内战日殷,入金陵大学外文系就读,后转学至厦门大学,1950年方抵台湾,抵台时22岁。

  我很早就知道余光中先生祖籍福建永春,但竟不知他与厦门大学也有过这一段因缘,遂求教于百度。余先生在接受《东南快报》记者采访时说,“因为我的父亲是在泉州,我后来去读厦门大学就住在海边”,余先生爱海,他在题为《海缘》的一文中回顾了他在厦门的那半年时光里骑单车上学途中,沿着海边,看黄沙碧水飞驰而过时的享受。对余光中先生与厦门大学的关系,厦大台湾文学研究室主任徐学教授有一文做了较为详尽的记录,该文题为《青青乡愁》,副标题“余光中的厦大情怀”,文中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如下:

  1949年6月22日,余光中在厦门的《星光日报》上发表了《扬子江船夫曲》,这是他首次发表新诗。当时他是厦门大学外文系二年级的学生,刚从金陵大学外文系转学来厦不久。

  文中还说:

  在厦大的一个学期,21岁的余光中开始踏上了朝拜缪斯的漫漫长途。余光中在厦门的《江声报》和《星光日报》上发表了七首新诗,七篇文艺评论还有两篇译文。

  据此我们了解到今日的文学大师余光中其创作的起步不是在他出生的南京和他就读过的金陵大学,而是我们福建的厦门大学,仅此,福建也应当把余光中作为本土重要的文化品牌大书特书。

  福建因为地缘之便,许多台湾重量级的文学大师都与福建有缘,连湘籍洛夫也因为娶了鼓浪屿女儿陈琼芳而理所当然成为福建女婿,福建文化部门长期以来一直重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确实也有它得天独厚之处。

  据徐学回忆,早在1990年,余光中就告诉徐学,在高雄听到厦门电台选播了他的思乡散文。而我,更是早在1986年就读漳州师范学院期间,就从写作课曾焕鹏老师的口中听到他用标准闽南普通话一字一句朗诵余光中的《乡愁》,曾老师如何讲解此诗我已记不得了,记得的是充斥全诗的“这头”“那头”,对初进校门的大学生来说,用“坟墓”来比喻“乡愁”委实有直撞到心的力量,再用“海峡”来比喻“乡愁”,又有寓爱国教育于无形之妙,实在让莘莘学子体会到汉诗之动人之感人。因为《乡愁》一诗的普及,余光中成为台湾乡愁诗人的代表,他的诗作被有意无意地归类为“乡愁诗”。

  写乡愁诗几乎是台湾前行代诗人的专利,哪个台湾前行代诗人手头没有一组漂亮的乡愁诗?余光中先生的悲哀之处在于,他的《乡愁》太著名了,以至于淹没了他的其他诗篇,就如今天,为着写余光中先生,我把唐捐编选的《中国新诗百年大典》第九卷余光中部分24首诗逐一读完,边读边感叹,原来,除了“乡愁诗”,余光中先生其他类型的诗也写得如此精彩。即使同为乡愁诗,先生另有一首《当我死时》更具艺术的表现力。诗曰: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许多论者对此诗有诸多阐述,批评家卞新国认为此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超现实的想像。诗人想像自己的身躯异常庞大,死时能够“睡整张大陆”。所寄寓的意思便是全身心地融入祖国,彻底地拥有祖国。卞新国继续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指出,“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母亲”一词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凝练、贴切而又新颖。“最纵容最宽阔的床”,“纵容”一词是动词活用为形容词,写出了极度自由舒坦的理想境界。“饕餮地图”中,“饕餮”一词本是贬义,是贪婪之徒的意思,用在此却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诗人对祖国的至爱。

  是的,相比于《乡愁》,《当我死时》无论诗的内涵还是语言的张力都更为强大,所包含的情感之浓烈也更为震撼人,想想余光中写此诗时年仅38岁,却因为无法生还祖国而恨不能身先死以归葬故乡,其中的无奈和辛酸高度凝炼后又喷洒而出,成此泣血诗篇。

  福建日报微信 综合 中国新闻网,环球网,作家网 新媒体中心 公刘文西 编

  原标题:送别!余光中今日病逝 责任编辑:郑莉莉

上一篇:全市2020年1月浙江省学考选考工作顺利结束
下一篇:六大行动推动绿色转轨 四川农田要变“绿富美”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