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鲧治水的失败做辩证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3-02-04
手机版

  与洪水尤其是特大洪水搏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何况那个时代还没有铁工具,所以这就注定了这只能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尽管鲧是全身心地投入治水,一连九年之久,但却以失败告终。《尚书》记载道:“九载,绩用弗成”。就是说,鲧在九年中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却没有能制止水患。因为治水没有成功,舜帝就以此为理由,将鲧流放于羽山并让他死在了那里。

  但关键的问题在于,如果仅以治水九年没有成效就该被流放或者处死,那么,在鲧之后继续治水的大禹可是整整花了十三年啊!须知,大禹这十三年,是在鲧已经治理九年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的。如果治水九年无功就该受到严厉的处罚,那大禹也早就该得到处罚了,但舜帝并没有因为禹治水九年还没有成功就惩罚过他。这说明,治水的时间和成效并不是鲧被流放致死的原因。

  同样是治理大洪水,为什么鲧惨重地失败了,而大禹却成功了?许多典籍便把这其中的原因归之于鲧和禹治水方法的不同。大禹治水时采用的是疏导的方法,而鲧治水采用的是堵截的方法;因此禹成功了,而其父鲧失败了。

  可是,关于禹的治水方法,《汉书》引《夏书》说:“禹堙洪水十三年。”堙,本字作“垔”,《说文》里解释道:“垔,塞也。”《山海经》上说“禹堙洪水杀相繇”,这些史料均指出禹也曾用过“堙”的方法。

  因此,单纯认为鲧治水失败在于他采用堵塞的方法,而禹则依靠疏导获得了成功这种意见,是经不起推敲的。

  正常情况下,但凡治水,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将堵塞与疏导灵活结合起来,而且,即使是为了更好地疏导洪水,也需要在某些地方对洪水进行堵塞。堵塞与疏导,岂能分离?

  屈原在《天问》曾质疑道:“不任汩洪,师何以尚之?”意思也就是说如果鲧真的不善于治理洪水,为甚么又那么孚于众望呢?”由此可知,鲧禹治水之成败,其区别显然不是在治水的方法和手段上。

  鲧治水之所以失败,不在于他不懂得疏导,而在于他的地位和性格;更具体说,就是鲧是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的治水专家和尧帝的接班候选人之一,而他的性格却非常执拗,甚至不听帝尧之教命。因为他在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又是治水专家,所以四岳不顾帝尧反对仍然坚持举荐他去治水,应该说当时的所有人都明白,一旦鲧治水成功,他就是帝尧的当然继承人。

  举报/反馈

上一篇:北京人大附集团校各个分校基本情况以及招生情况揭秘
下一篇:今年中考没考好还能复读吗?怎么操作?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