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届国际教育论坛成功举办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3-02-06
手机版

  2022年7月9日、10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指导,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惠妍国际学院承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惠妍教育基金和博实乐教育集团共同支持的“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届国际教育论坛(GLOBE)”在线上通过直播的方式成功举办。本届论坛围绕“面向未来的国际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政策与实践”的主议题,设立2场主论坛、8场平行分论坛。在为期两天的论坛研讨中,来自中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6个国家的10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相聚云端,共同深入探讨国际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议题,为国际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本次论坛作为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活动之一,共计以39 场主旨报告、12 场圆桌论坛、6 个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展开,其中主论坛通过北京师范大学的官方微博、抖音、B 站、百家号、中国青年报等多个平台同时进行直播;分论坛通过在线会议形式云端交流。截至7月10日论坛闭幕,共计在线总观看量超过35万人次。

  7月9日上午9点,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届国际教育论坛正式拉开帷幕。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贾鹏、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王永利、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博实乐教育控股有限公司执行副主席何军立出席论坛开幕式并为论坛致开幕辞。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主持。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贾鹏在致辞中指出,本届论坛以“面向未来的国际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对正处在十字路口的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中国教育已经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对教育开放必然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其中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面向未来的教育开放合作要主动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要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与融通中外的关系,要积极顺应教育数字化的大趋势。最后,贾鹏副司长衷心希望北京师范大学发挥自身优长,不断推进全球范围内的教育国际化进程,为扩大中国教育开放,凝聚共识,贡献智慧。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王永利秘书长在致辞中指出,当今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人才战略性地位和价值受到各国前所未有的重视。北师大召开本次论坛,广邀中外教育专家学者,通过不同视角,共同为创新人才培养路径贡献经验与智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王永利秘书长强调,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科技、人才竞争形势,不仅需要我们加快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还应推动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真正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对此,他分享了三点思考:一是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积极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新变化;二是要坚持开放合作,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积极构建人才发展新格局;三是要坚持创新驱动,以科技助力教育变革与创新,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面向未来,王永利秘书长表示交流协会愿同中外各界伙伴继续加强沟通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有效合力,为推动建设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国之交、民相亲、心相通的基础工程。在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本届论坛聚焦“国际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这一主题,汇聚了国内外知名国际教育领域的理论学者、实践领袖、资深专家,从研究、政策与实践多维角度共同探讨国际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前瞻价值。最后,周作宇副校长表示希望通过“论坛”这个全球对话与交流平台,与会嘉宾们通过分享国际教育的前沿理论,碰撞国际教育的智慧思想,探索国际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为促进中国教育的开放发展,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做出新的贡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美好生活的未来做出新的贡献。

  博实乐教育控股有限公司执行副主席何军立在开幕致辞中强调,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顶尖人才的缺口依然巨大,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下,我们不仅要有国际化的教育,更要让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实践和评价方式等为我们所用。何军立副主席表示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从根本上,系统化构建一种与本土教育更兼容的国际化课程和教育体系,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的学生。除了考虑国际教育不同背景和理念的冲突,教育信息化、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的本土化,师生思想的国际化,也是新常态下对国际教育的要求。最后何军立副主席表示未来永远充满不确定性,但是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国际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不会变。

  本次论坛的两场主论坛共进行了6场主旨演讲。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满生、哈佛大学零点计划首席研究员Benjamin Mardell和 实践专家Yvonne Liu-Constant、惠灵顿中国教育集团首席总校长Julian Jeffrey,上海纽约大学荣誉校长俞立中教授,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牛津大学教育系教授Simon Marginson等七位国际教育领域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主旨报告。主旨演讲环节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主持。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满生以《国际教育面临的挑战、趋势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题进行了主旨报告,他认为,后疫情时代下的国际教育要高度重视疫情持续造成的严重影响,重视数字化学习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他从宏观战略层面出发,提出培育未来人才将作为迎接全球竞争的根本诉求。同时,他讨论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回归钱学森之问,强调创新人才培养应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重视发展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国家战略层面为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保驾护航。最后,周满生指出,青少年的创造力发展受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国外实践经验,借鉴前沿教育理念,从而提升我国青少年的创造力,自觉培育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发展人才。

  哈佛大学零点计划首席研究员Benjamin Mardell和实践专家Yvonne Liu-Constant以“创新人才培养:多元路径”为主题,从玩乐教育学的概念界定入手,讨论开展寓学于玩的重要性、如何开展玩中学以及教师如何促进在玩中学等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Benjamin Mardell指出,玩耍可以为儿童提供认知、社交、情绪以及肢体发展的有利途径,使儿童置身于放松且专注的状态,引导儿童在玩中学,发展创造力。Yvonne Liu-Constant认为,玩中学具有世界普及性与文化个别性,不同国家学校中的玩中学模式略有不同,但总体可归纳为主导学习、探索未知与寻找愉悦三大指标。最后两位专家表示,通过引导学生寓学于玩,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思考和面对今后的生活难题。

  惠灵顿中国教育集团首席总校长Julian Jeffrey 进行了《如何打造高品质的本土国际学校》为题的主旨报告,他从惠灵顿国际学校的建校历史切入,分享了打造高品质本土国际学校的经验。首先,Jeffrey校长指出,构建学校共同的愿景对于提高学校的质量标准至关重要;基于共同愿景,学校可以寻求真正的合作关系并获得发展。其次,他认为要构建正确的校园文化,让信任成为高质量学校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此外,他指出惠灵顿学校的成功是基于对东西方之间深层次联系的理解。这种跨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提升国际学校的品质,并让学校内部更为和谐。最后,他提出,构建创造力与全球胜任力课程对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尊重差异,推动国际学校的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上海纽约大学荣誉校长俞立中教授分享了题为《新时代教育国际合作的机遇与挑战》的主旨报告。俞教授指出,尽管全球疫情和民粹主义泛起增加了变化的不确定性,但仍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初心,坚持教育国际合作,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我国教育对外开放需要提质增效,以积极开放的态度迎接教育观念、学习方法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当下,我们正处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型的时代,教育也从标准化走向个性化。他以上海纽约大学为例,分析并指出,国际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善于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多元文化的学习和创新氛围,培养善于学习、视野开阔、积极乐观、富有工作激情和专业精神的人。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以《对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认知反思 — 从系统思维准确认识相关理念与治理体系》为题,分享了他对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深刻认识。陈总编指出,长期以来,我们对西方教育存在认知偏差。陈志文结合近年我国在择校治理、教材改革、高考改革等方面出现的不足分析指出,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西方教育理念、教育治理与相关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以及西方文化传统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教育理念、制度与社会发展阶段的匹配性,在借鉴他国教育理念、教育治理制度时,应该注意我们国家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社会治理以及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只能学习借鉴其精神,不能简单照搬其方法,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扎根中国大地的国际化新路。

  牛津大学教育系教授Simon Marginson分享了题为《国际化和本土化:后疫情时代的优势与挑战》的主旨报告。他指出,相较于世界历史中的政治和经济的全球化,高等教育与知识领域的全球化浪潮发展的更为深刻,它不仅限于地理维度,而是被人类活动所构建。Marginson教授从高等教育扩张、学生流动、跨境在线教育、科研合作等方面介绍了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表现,进一步审思当下全球大学排名、英语霸权所反映的高等教育权力关系。此外,Marginson教授以数据为支撑,讨论了高等教育全球竞争格局的松动现象,并预测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力量将更加多元。而民粹主义和地缘政治将会为未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增加压力。同时,全球高等教育和知识将发生巨大变化,并仍将持续呈现多样性与差异性的本质。

  第一场圆桌论坛以“国际创新型人才培养:大中小幼如何有效联动?”为主题,由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常务副院长潘庆中教授、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孙华教授、中国儿童中心副主任杨彩霞博士、重庆谢家湾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刘希娅、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教授五位嘉宾参与深度讨论,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凯教授主持。

  余凯教授围绕“国际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特质和素养”、“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国际创新型人才”以及“对于大中小幼国际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效衔接的建议”三个主要议题,组织五位专家展开讨论。

  潘庆中教授和孙华教授指出,在高等教育视域下,国际创新型人才应当从健康人格、强健体魄、包容理念、领导能力和跨学科素养等多个方面开展“全人教育”。两位专家表示,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多元化的教师团队、以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中国、了解世界。

  王殿军、刘希娅、杨彩霞三位校(园)长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国际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拥有理性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健康强健的体魄以及质疑权威、自我反思、接纳差异等能力。三位校(园)长强调,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必须要扎根于中国大地,传承红色基因,在培养本土情怀的基础上,拓宽国际视野,了解国际规则。王殿军校长和刘希娅校长认为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和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既可以让学生保持良好课业学业成绩,也有助于提升他们自我管理与自我规划的能力。

  最后,五位嘉宾表示,在大中小幼联动育人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学段都不应该是孤立的,需要打破学段限制,形成综合发展的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第二场圆桌论坛以“国际创新型人才培养:共识与挑战”为主题,由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哈罗亚洲国际教育集团首席教育官Ahmed Hussain博士、宁波诺丁汉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Ashley Yoon Mooi Ng博士、北京市鼎石学校前校长Malcolm McKenzie、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许潇蘅五位拥有丰富国际教育经验的专家领导和学者参与讨论。本场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院朱志勇教授主持。五位嘉宾从研究和实践角度深度剖析了国际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朱志勇教授就“国际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特质”、“国际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策略”和“对中国学校国际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议”三个主要议题,与五位嘉宾展开了全英文的学术研讨。

  首先,每位专家和学者都从独到的视角出发,提出了面向未来的国际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席酉民校长指出,面对未知的机遇与挑战,应当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一批拥有国际视野和高新技术素养的国际创新型人才。Ng博士则强调自我反思、抽象思维、执行力和抗逆力等诸多品质的必要性。Hussain博士和McKenzie校长表示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国际公民的前提条件是培养具有本土情怀和民族认同感的中国公民。最后,许潇蘅从学生视角出发,提出开放包容的思想和同理心对国际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在讨论中,五位嘉宾从实践经验出发,并在此基础上建议中国未来的国际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国家层面正确的教育政策导向为基础,构建包容多样、开放自主的校园文化,打造适合中国学情的课程、评估体系以及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有可能成为拥有自主管理、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能力的国际公民。

  分论坛一以“智能时代的科教融合”主题展开,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董艳主持,主要探讨科技与教育在当前智能时代如何能够更好的融合。

  分论坛二以“学校文化构建:中外文化融合构建与学生发展”为主题,聚焦学校文化建设、中外教师合作精神培养、多元文化和价值观驱动的社区建设三方面,由北京市鼎石学校副校长兼课程主任贾莉莉主持。

  分论坛三以“引领与借鉴:国际课程实施中的创造性实践”为主题,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国际课程研究室教研员李辉博士主持,围绕海淀区国际课程教研创新、科学学科教学实践以及基于理论的科学学科能力培养策略等三大板块展开研讨。

  分论坛四以“美育教育:创造力的源泉”为主题,由新艺术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谭秦主持,通过哲学、教育学、跨文化、视觉艺术以及公共美育等多视角探讨美育教育。

  分论坛五以“未来学校:学生发展与评估”为主题,由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师杨洋博士主持,开展未来学生发展与评估的前沿研究与实践经验讨论。

  分论坛六以“全球成功校长领导的‘秘笈’:研究与实践”为主题,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惠妍国际学院院长谢萍博士主持,结合20年来全球25个国家学者对于校长领导力的前沿研究,结合实践案例,探讨成功校长们具有的共性与个性领导行为。

  分论坛七以“国际型教师:素养与专业发展”为主题,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宋萑教授主持,重点围绕基础教育领域国际型教师专业素养的结构与发展路径这一核心问题展开。

  分论坛八以 “国际化学校:学生发展顾问胜任力”为主题,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王乃弋主持,分为上下半场,分别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辅导与家校共育为分议题展开。

  7月10日下午,本次论坛落下帷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本次论坛聚焦中国国际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从学校治理和教育者发展两大维度,深入探讨了校园文化融合构建、科教技术融合、学校评价改革、课程创新与实施、校长领导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发展等内容。

  本次论坛为观众带来了一次精彩绝伦的国际教育体验之旅,打破了时空的距离和语言的障碍,让世界各地国际教育领域的一线实践者、管理领导者和专家学者都能在这个平台交流、学习,为推动国际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和高质量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未来,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全国师范院校的排头兵和教育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先进教育”,努力以身作则不断开拓和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国际经验与本土方案,为中国创新人才培养开拓有效路径,为实现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上一篇:卫兴华教授莅临 华锐学院作学术报告
下一篇:2022年中国高等学校研究与试验发展现状分析 R&D经费支出近1900亿元【组图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