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班不能再搞!家长们为何纷纷露出这种表情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2-11-16
手机版

  

  一个人在最该快乐成长的时候,却给了他一道道学习的枷锁;在最该用功的时候,却让他学会了放纵与挥霍时间。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图景。

  冰川思想库特约研究员|李跃

  教育部日前发文整治幼儿园"小学化",语气很严厉:

  对于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要坚决予以禁止。对于幼儿园布置幼儿完成小学内容家庭作业、组织小学内容有关考试测验的,要坚决予以纠正。社会培训机构也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各地要结合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予以规范。

  对教育部所采取的措施,我非常支持。本来,童年时期正是培养、释放想象力、好奇心的时候,但是,这种蓬勃生长的想象力、好奇心只能生长在原生态的土地上,而不是在被僵化的教育思维板结的水泥地上。

  幼儿园“小学化”,就是用标准答案、用一个又一个所谓的知识点禁锢他们的心灵,将他们从纯天然土壤移植到人造水泥地的过程。

  国外的幼儿园是什么样?

  当我们还在暗暗为孩子认识多少汉字、背诵多少英语单词而攀比的时候,当我们不遗余力对孩子进行所谓智力开发的时候,国外的孩子在干什么呢?

  他们可能在没有教室、没有围墙的森林里学伐木、合作搭帐篷,在溪水边捉小鱼;到了中午,由老师陪着一起生火、做饭,吃完自己洗碗;在泥地里玩耍;天气不好时,会回到木屋里用捡回来的树枝画画……

  这不是童话。在国外,森林幼儿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光德国就有1500多所,而且已经拓展到了欧洲以外的地区,日本、韩国正在蓬勃兴起,美国、加拿大也开始试办野外幼儿园。

  图/图虫创意

  对我们而言,受资源所限,森林幼儿园也许是一种奢侈品,但至少,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一样的游戏精神,可以让他们多读读大自然这本书,就像孔子教导儿子鲤“多识花鸟草木之名”一样,给孩子一个更加舒展、与土地更加亲近的童年。

  但骨感的现实,会将这样的理想硌得生疼。

  网上流传一份内陆省份的“幼升小”试卷——

  数学:考查数学思维题和基础知识,以口算题为主要形式。孩子在回答20以内加减法时要尽量速度快,否则会给老师留下反应慢的印象。

  语文:考查拼音、识字、看图说话。要求掌握800~1000个常用汉字,熟悉47个声韵母。

  英语:要求能够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

  才艺:1.诗歌,准备一首古诗、一首儿歌,2.讲故事,3.唱歌,4.演节目……

  这就是我们衡量一个六岁左右的孩子是否“成功”、是否“优秀”的标准。

  至于一线城市,这方面的“军备竞赛”更为激烈。上海一位68岁退休教授曾经撰写了一篇有关“幼升小”的文章,在网络空间引发强烈共鸣。在文中,他写道,上海有个说法,小孩考上上海四大民办小学,是“牛蛙”;若没考上,则是“青蛙”。想要赢得“幼升小牛蛙战争”,从3岁开始就得全力准备。

  ▲上海,位于松江的一家幼儿园(图/图虫创意)

  在北京,一个耐人寻味的新闻是,虽然北京各小学7月才发放入学通知书,但事实上不少孩子早在半年前甚至一年前就已经离开了幼儿园,为上小学开始提前“备战”。

  有的幼儿园大班甚至出现了“空巢”现象,这是因为,部分家长担心孩子像一张白纸一样升入小学后,会跟不上学习的进度,于是在大班阶段就把孩子送进所谓的“幼小衔接班”。从语文认字、逻辑数学到英语启蒙等,一个幼儿园孩子的日程安排之紧凑,堪比当红巨星。

  不独内地,在以快节奏著称的香港特区,幼儿园“小学化”甚至更为严重。去年,香港有一部名叫《没有起跑线?》的纪录片在网上被刷屏。纪录片描述的是香港幼升小的真实境况。一些幼童除了要学唱歌、跳舞、弹琴、画画,还要学编程。他们往往要同时上五六个兴趣班,还有升学面试班,有时甚至匆忙到要在公厕换校服。

  ▲2016年6月18日,北京西城区一小学校门口,拿着材料等待登记的家长排长队(图/京华时报-东方IC)

  是这些家长疯了吗?当然不是。指责家长有盲目从众心理,呼吁将孩子从繁重的学习中“解放”出来,避免其成为教育流水线上的模式化产品,发一通这样的议论很容易,但这种空泛之论,往往显得大而无当。

  幼小衔接都教些啥?

  事实上,之所以会出现幼儿园“小学化”,某种程度上恰恰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不努力,上不了好的小学,就难以上好的中学;上不了好的中学,就难以考上好的大学,当然最终难以有一个好的前途……

  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实在也非常清晰朴素的逻辑链条。

  我的一位朋友给我说了一下去年他女儿上小学前的亲身经历。

  在幼儿园的最后一个学期,老师给小朋友上课的重点内容就是关于“幼小衔接”的课程,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幼儿园会跟小朋友拟上的小学联系好(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这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大部分都会自动进入离幼儿园只有一街之隔的小学),带小朋友去小学体验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主要是看小学生周一的升旗仪式,以及随堂听了一次一年级哥哥姐们的课。

  二是,幼儿园的老师会在平时的教学中重点加入一些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语文主要是教汉语拼音(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韵母、后鼻韵母),简单拼读,以及让小朋友用描红本进行基础笔画的书写,基础字的书写和认读;数学则是1-10数字规范书写,10以内的分解组成,1-100数字认知,相邻数,10数以内加减法,以及钟表、钱币的基本认知等等。(很奇怪,也许现在的幼儿园都非常注重英语的教育,这个时候幼儿园的幼小衔接课程反而没怎么强调英语的学习。)

  ▲2018年6月13日,山西长治一幼儿园组织大班幼儿体验小学生活(图/图虫创意)

  8月下旬,也就是小学正式开学前一周,小学召集了所有一年级新生家长到学校礼堂开了个大会。在会上,关于如何帮助小朋友更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问题,老师提醒了在场的菜鸟家长:如果幼儿园没有教过拼音、认字和数学的,希望家长回去赶紧利用剩下的这一周时间给孩子补一补功课,以免进了小学,小朋友与同学差距太大,影响信心。

  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在上学前,认字数量在300-900之间都很正常,还说根据他们学校过往给入学初期的小朋友素质测试的经验来看,大多孩子认字都能达到500左右的水平,认字超过1000的小朋友也不少,甚至个别“优秀的”小朋友认字超过了2000!

  听到这个,一些在场的没有教幼小衔接课程(主要是识字课程)的幼儿园的家长就急了。朋友说,当场听完了之后,他也有些紧张。开完会后,当晚回到家他立即上网找了个汉字识字量测试软件给女儿测试了一下,结果显示,他女儿的识字量在700左右……压在他心头的那块大石这才落了下来。

  朋友说,之前因为一直相信“过早教小朋友认读汉字会扼杀小朋友的想象力”这个理念,他们夫妇并没有专门教女儿认字,只是在睡前有给女儿读绘本讲故事的习惯。小朋友上小学前认得的一些汉字,他估计,要么都是小孩子平时在玩iPad上的识字游戏自学的,要么就是幼儿园最后一个学期在班上老师教的。

  这样的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门出台规定禁止幼儿园教这儿教那儿,多少有点“魔幻”感。这一次专项治理工作或可减少幼儿园提前教学的现象,但在幼升小的压力与焦虑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可能只是把更多的孩子都往家庭或社会培训机构里赶而已。

  幼儿园“小学化”,这是魔幻现实主义

  日前有报道称,养老、教育、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刚性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有望成为我国拉动内需的三驾马车。一些现实的“业内人士”于是建议,适时出台激励政策,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做长做细相关产业链。

  报道还称,“尽管全国已有余个省份启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但高压之下,校外培训并未降温。在北京、上海、杭州、长沙等城市,单人年培训费用最高超10万元,大量品牌培训机构仍大受追捧,甚至一些小作坊式的培训班也人满为患。”

  图/图虫创意

  教育的“魔幻”,与家长的“现实”,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的“魔幻现实主义”——如果说幼儿园出现了“小学化”,提前让孩子们参与了学业竞争;小学则是“中学化”,因功课繁重而睡眠不足,是多数小学生的写照;中学则是“白热化”,在一个人的求学生涯中,这恐怕是最艰苦的时期,中考以及高考赋予了他们一段残酷的青春;至于大学,则出现了“幼儿园化”,很多人进了大学后,完全切换到了另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以至于网上有文章怒斥:《沉睡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这种偏离教育轨道的“疯狂”现象无能为力,甚至无动于衷。对我们来说,要扭转这种怪现状,最重要的恐怕还不是简单地禁止幼儿园“小学化”。

  图/图虫创意

  从长远看,当然需要着眼于顶层设计与通盘考量,进一步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但是,教育改革只能一步一步来,从眼下看,这种从幼儿园就开始的“军备竞赛”无非是跟着中考或者高考指挥棒在转,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升学试卷入手,对这样的指挥棒适当地加以拔动呢?

  比如,一个人的批判思维能力、想象力、观察力、洞察力等,多数和单纯的“知识”灌输没有太大关联。我们能否通过这样的试卷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选拔与评价机制,来引导、修正人们的预期,来为社会上各种”培优“降温?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可能告别错位与凌乱,让幼儿园的归幼儿园,中小学的归中小学,大学的归大学。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三年级一上来,儿子考了80多,当头一棒!
下一篇:那个被誉为中国基础教育“小岗村”的杜郎口中学如今过得还好吗?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