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很乖,回家之后就非常的任性呢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2-11-16
手机版

  导读: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教育起点,而父母便是他们终生的老师。从咿呀学语到学会独立自理,从第一声“谢谢”到懂得礼仪社交…...这些家庭教育都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完成。大人虽然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子女“真善美”等价值观的原始取向,对他们身体力行地教育和耳濡目染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幼儿园。

  

  著名幼教专家陈鹤琴说过,“幼儿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是幼儿园或者家庭可以单独胜任的。高优教育需要双方达成共识,协作互助才能发挥功效。任何一方松懈怠慢,或者是意见不一,那教育成果就会付之东流,甚至可能让孩子出现“两面性格”。为了宝宝茁壮成长,父母需要做出努力和配合,真正实现“家园共育”。

  

  一天早晨,淘淘妈妈送儿子上学,走之前告诉老师,淘淘一直爱咬手指甲,如果在幼儿园还这样,就不要再给娃儿奖励小红花。当着淘淘的面,老师立马便和妈妈约定诺言。

  接下来的一周,淘淘的手指甲成了焦点,每次发小红花的时候老师便会盯着它们,看看有没有变长,有没有咬痕。经过一个月的监督和控制后,淘淘咬指甲的坏习惯终于有所改善。

  

  一天傍晚接孩子放学,洋洋妈妈找到老师说:“为什么我宝宝总是没有小红花?孩子说是因为你不让他挖鼻子?”。这位老师早前便和家长反馈过,洋洋老爱挖鼻子,好几次都挖出血来。

  当时妈妈解释说:“他有点鼻炎,会时不时发痒,所以才要去挖。”老师理解洋洋挖鼻子的原因,但更担心孩子经常流鼻血对身体不好,而且会损坏鼻粘膜。于是老师想以小红花为强化物,企图改掉这个不好的习惯。

  01、家庭和幼儿园教育不统一,孩子容易形成“两面”性格

  类似的小事,两位家长,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也体现了目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常见问题——家庭与幼儿园教育不一致。

  

  家长参差的文化水平,不一的生活背景,会形成特色不同的教育观念,从而造就子女独具一格的内在性格。为人父母都希望子女未来有所成就,并且“情人眼里出西施”,多数都认为自家娃儿品学兼优,秀外慧中。

  诚然,对宝宝充满信心是好事,但盲目自信,过度赏识和放大优点,坏习惯,小毛病却无限纵容,久而久之,这样的家庭教育弊端就会日益彰显。

  

  例如,老师教导孩子尊老爱幼,公车上主动让座给老人和小宝宝。而现实中,家长带孩子上车都是带着“马达”抢座,小朋友让出位置甚至被大人说成“傻瓜”。因为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不一致,孩子就会不知所措,对错之间陷入自我怀疑,教育效果进而被降低或抵消,最终造成宝宝形成在学校是“乖学生”,回家却调皮捣蛋的“两面”性格。

  02、“家园共育”,为子女健康成长出一份力

  孩子的成长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家庭、学校方方面面的教育成果。当两者同向,同步形成教育合力时,宝宝自然光芒四射,闪耀璀璨。那么,父母该如何做到“家园共育”?

  

  1、和幼儿园统一教育观念

  教育目的和教学要求保持一致。譬如学校要求小家伙及时整理玩具,那么家长就得跟上步伐,不再允许他们把玩具七零八落地散在家里,置之不理。

  2、积极参加幼儿园活动

  学校活动为父母打开了一扇窗口,借此家长可以充分感受园所的教育理念,老师的教学方法,更加全面直观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环境和成长进度。

  

  3、增强家庭与幼儿园的沟通

  有的孩子性格内向,不善言辞,鲜少和父母反馈幼儿园的日常细节。与老师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关心宝宝的同时,也能和老师互相熟悉,友好协作地为孩子保驾护航。

  4、家园合作,互相尊重和理解

  子女不小心摔倒或者被同伴挠伤,大人不依不饶,无理取闹,不但会阻碍老师的正常工作,更不利于家园合作的和谐关系。理智,平等地沟通,相互理解,互相合作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家庭和幼儿园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相辅相成,而父母在其中的角色更加举足轻重。将对子女的期望全部托付学校未免不切实际,“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父母和园所通力合作,实现“家园共育”,用最清澈的源泉,浇灌孩子最纯洁的心灵,给他们创造一片明媚阳光的未来。

  >>>为什么小孩在园乖,在家就不听话,很任性?

  1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

  其实,对于这种现象,我已经听到过很多了。很多家长常常抱怨,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时判若两人。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方面是因为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让孩子的行为有了“两面性”。幼儿在幼儿园和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其中就有榜样作用,当教师在表扬某位幼儿的时候,就会激起孩子的表现欲望,使得自己在老师眼中是一个非常好的表现,所以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都很出色。但是,在家里就不一样了,父母的教育方式如果不得当,会使得孩子在家里任性、撒娇、家长怎么说都不听。相反,有的孩子因为内向、不善交往,在集体面前不敢讲话,但是在家里和父母在一起时,有说有笑,其实跟孩子生活的环境是有绝对的关系的。

  另一方面是家长的原因。很多时候,行为发生在孩子身上,问题却在家长身上。家长的教养态度、教育行为影响着孩子的发展。有的家长要求孩子8:30睡觉,自己看电视却看到很晚;家长要求孩子不挑食,自己却挑三拣四,类似的现象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做到,自己却做不到;或家长的态度、方式不恰当,导致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表现不一样。

  

  2

  如何改善这种情况?

  第一、正确地爱孩子,不要溺爱孩子。

  溺爱孩子,对孩子无原则地迁就,从家长本意来说是爱孩子,可实际上却害了孩子。由于溺爱,造成孩子的过分依赖,孩子本来稍加努力就能做到的事却让父母代替,从而养成了任性、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气。

  因此,当爸爸妈妈的既要爱孩子,也要懂得怎么样爱孩子,要付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也要做到有理智、有分寸地对待孩子,把爱与教育结合起来。

  第二、不要都包办代替,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现代独生子女家庭中,年轻的父母容易认为自己的宝宝年龄小、能力差,因此吃饭穿衣都不让孩子动手,一切代劳;或者害怕让孩子自己做事会惹出许出麻烦,越帮越忙,所以为了省时省事,就事事包办。

  这样做一方面影响了孩子很多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滋长了孩子过分的依赖心理,使孩子缺乏进取心。

  爸爸妈妈们要注意,宝宝自己能做的事,决不包办代替,一定要做到信任孩子,放开他们的手脚,并且还要积极为宝宝创造动手动脑的条件,这样才能锻炼孩子的能力和自觉性。

  第三、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多鼓励孩子。

  爸爸妈妈可以对宝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

  第四、保证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

  父母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密切联系,是保证孩子教育一惯性的重要方法。爸爸妈妈们要了解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和生活常规,孩子回到家以后,也不能放纵,应尽量按照幼儿园的纪律来约束孩子,持之以恒,形成合力,使孩子把老师、家长的要求变为自觉的行动,养成有秩序的生活习惯。

  

  第五、利用孩子的心理特点,请老师帮助教育。

  老师在孩子心目中是权威的象征,孩子非常期待老师和小伙伴的认可。父母可利用小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把孩子在家中的各种表现客观地反映给幼儿园老师。

  如果孩子在家表现得不好,爸爸妈妈可以要求老师帮助教育;在小宝宝取得了进步的时候,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也可以让老师知道。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及时地鼓励孩子,如果进步较大的话老师还可以在集体中给予表扬,这样可以让宝宝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对孩子在家里养成和在幼儿园中一惯性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格非常有好处。

  如果孩子出现了这种行为,家长不妨先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然后根据以上几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做点改进,那么,要不了多少时候,宝宝不再是让你头疼了,而是一个在家和在幼儿园表现都同样出色的好宝宝。

  举报/反馈

上一篇:成人高考的条件与要求有哪些?报名流程是什么?
下一篇:北京市停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暑期培训,多地“双减”政策落地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