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两大心理学实验才发现,我们对幼小衔接真的误会了!
文/元妈
之前和大家提起“幼小衔接班”的问题时,大家讨论都很激烈。
到底要不要给孩子上幼小衔接班?几乎成了每个父母都绕不开的话题。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都曾问过我,到底要不要上?
这个话题令我们如此纠结,原因在于:如果上,担心给了孩子过重又过早的压力;如果不上,那么进入小学,跟不上课堂怎么办?
毕竟当别人家孩子都会英语、能做算术,我家却不会,那么孩子的自信心是不是会被严重打击?
当教育已经由环境变为“环竞”,再佛系的老母亲也会还俗。
那到底要不要上呢?
这个问题从来不是一刀切的答案,每个家庭情况不同、孩子不同,做出的选择就会不同。
如果你的孩子现在不足3、4岁,看护者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又有较好的精力,那么完全可以在家给孩子提供“幼小衔接”的教育。只要孩子在上小学前,有一定的识字量、阅读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等,那么孩子不上幼小衔接班也可以;
而如果你的孩子现在已经6岁,而他的知识储备还是一张纯白纸,那么带孩子上幼小衔接班,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请尽量选择一些,允许孩子用探索、游戏的方式,学习知识的课堂。
我从来不反对上幼小衔接班,但我也绝不认同为了“幼小衔接”,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磨灭了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如果追根溯源,到底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进行幼小衔接教育?又到底怎么才算是好的幼小衔接教育?
或许,这才是更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都面临着巨大的改变,这就像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也需要做好入园准备一样,在孩子上小学之前,无论从心理、思维还是生理方面,他都要面临巨大的挑战。
因此,幼小衔接的准备确实很有必要。
但问题在于,很多父母误以为这个准备只能在幼小衔接班才能完成,以至于把目光局限在孩子要硬性记住多少个单词和汉字,要能默写出九九乘法表......反而违背了孩子的学习认知规律。
毕竟,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背诵知识,而是通过引导或训练,让大脑学会思考。咱们常说“会做题,远比知道答案要重要”也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好的幼小衔接教育,也一定是以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和认知特点为前提。
我曾试听过的一些幼小衔接班,老师上课是列出今天要学的字,然后一个个跟着念、再解释它的含义,完全是“灌输”的方式,让孩子记忆。
为什么这种“填鸭式教育”方式不好呢?
我在学儿童心理的时候,对其中一个实验感触很深,它被叫做“拥堵效应”。
有研究人员随机挑选了120名5岁的孩子,A组是填鸭式方式学习的孩子,B组是以探索式的方式学习的孩子。
当然,A组的孩子在实验开始时,比B组孩子知道更多的字母和数字。
结果到了小学的时候,两者在智商上没有显著差异,在知识储备和技能上也没有谁有显著优势,但经历了填鸭式学习的孩子,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明显处于劣势。
当时的研究者解释,早期给大脑输入了过多的信息,可能会造成神经拥堵效应,反而不利于早期大脑的健康发展。
现在,我们也会更倾向于认为,当孩子已经适应了这种“给喂式”的知识获取方式,他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自然会大大下降。
非正式化学习
那么好的幼小衔接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在发展心理学中,会更倾向认为用非正式化学习的方式。
啥意思呢?
3-6岁幼儿的思维具有情境性,这意味着他们很难脱离“生活实际”来掌握知识,或者即便掌握,也只限于死记硬背。
以识字为例,父母可以尝试这样引导:
看(商品标签、路牌、路标、商店名字)
做(购物单)
把字和音、物品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亲子阅读
我的心理学老师,曾跟我们分享过这样的经历:
她每次带娃出门时,娃就对能看到的汉字感兴趣,比如地铁上的站点,比如路边的店名,而她也顺势想了一个好办法。
她告诉儿子:我们要在五道口下车,等会儿你提醒我好吗?结果小家伙不仅会认真看站点识记,还在提醒妈妈时获得了大大的成就感。
甚至,识记站点改成了小家伙每次外出最爱做的一件事儿。
除此外,她还和孩子进行积极的亲子阅读,在小家伙在3岁多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近2000字,不仅对于学习认字依然保有热情,而且表达和应用能力也非常好。
这就是非正式化学习体验,把学习和生活相结合,不仅激发了孩子强烈的求知欲,还通过生活的反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有研究证明,非正式化的识字体验越多,孩子语言发展以及语言的读写能力就越好。
我曾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个视频:大人念字,然后让1岁的孩子指出字卡。
这种脱离实际生活,而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最终伤害的是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况且,未来教育绝不是只拼记忆力。
我们可以用四五快读或者字卡,来检验孩子在小学前认识了多少字,但千万不要指望孩子用这种方式来学习。
探索式学习
曾有研究者做了这样的实验,他准备了一个游戏箱,然后进行了两次实验演示,来看孩子更喜欢哪个玩法。
实验1:让孩子看到,成人按压箱子左侧的杠杆就出现小鸭子,右侧就出现玩偶。
实验2:让孩子看到成人同时按压箱子的两个杠杆,小鸭子和小玩偶一起跳出,不知道分别按压杠杆的后果。
你们猜孩子会选什么?
很多大人都会选择第一种,因为它具有确定的因果关系。但孩子们却大多选了第二种,因为他们想看看,再按会不会有其他不同的玩具或者惊喜。
而第二种方式,永远充满未知,永远激发好奇心,对于孩子而言,就是“探索式的学习方式”。
别小看3-6岁的孩子,他的思维方式可是和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是类似的,所以完全可以通过我们的引导,逐步尝试进行归纳、演绎、推理。
听起来有点唬人,但实际上,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娃的思维,真的比纯让娃死记硬背有用的多。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也认为:
识记、学会是比较低阶的思维,而评价、分析和创新,才是我们需要让孩子习得的高级思维。
那怎么做呢?
我先举一个我自个儿的反面例子。
有一天,我儿子在洗脚的时候突然问我:妈妈,月食是不是天狗吃月亮?
我一听娃这么好的求知欲,立马很兴奋,“当然选择教他呀”。
于是,我和老公找来了1个苹果、1个桔子、1粒花生,就开始“生动”的跟娃比划起来。告诉他月食咋回事,白天黑夜又是咋回事……
不知道娃听懂了多少,反正感觉我和他爹很兴奋。
直到后来,当我了解到了探索式学习,我才突然意识到,当时给孩子讲解的过程,全部以我为主,我直接把结果哗啦啦倒给他,这基本上就是我和他爹主导的硬性灌输。
如果是探索式引导学习,怎么做会更好呢?
我可以先告诉孩子月食是啥意思,但在解释它如何形成、如何设计这个呈现时,其实是可以只起引导作用的。
比如在实验设计中,我们可以用什么发光的物体来代替太阳呢?(手电筒)
那通过“地球的转动”,鼓励孩子发现,什么时候是亮的,什么时候是暗的?
包括阴影的位置等等。
也许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花了更多的时间去探索、试错,但对于他来说,却在无形中,锻炼了自己的“问题思维”:即遇到问题,我应该怎么去设计实验,怎么去求证问题,怎么解答问题?
这种思维能力,远比了解到这个知识本身,对孩子更有益。
我之前还花8000字和大家分享了一篇PBL式探索“夏天为什么这么热”的文章,过程很酸爽,但收获很丰盛。
探究式学习,就是鼓励孩子设定一个目标,而至于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或者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由孩子来参与主导。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只能做协助。
比如,我曾在幼儿园看到过一个非常好的活动。
当时,老师提出一个任务:今天要给小朋友们量身高。
可是怎么量呢?
有的小朋友说,让大家躺在地上,然后画出长度来量;
有的小朋友说,用手指来量;
还有的小朋友建议,可以用乐高积木来量。
最后,大家都对这个乐高积木量身高的办法,很感兴趣。于是,老师就鼓励大家进行分组、比赛,看哪个小组的孩子量的最快。
然后,你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孩子特别擅长拼接,有的孩子擅长数数,有的孩子甚至在不断重复的组合乐高中,想出了10个同色的为一组,来量身高的方法。
这就是探究式的学习,像游戏一样,却在无形中既锻炼了娃的思维,又激发了娃思考、学习的兴趣。
有人可能会说,这样很累,但实际上,是我们太习惯了直接给孩子答案。
成年人的学习,是极其功利的,因为我们时间精力都有限,只能快速寻找最省事儿的方法。
但对于孩子而言,虽然直接“填喂”他答案很省事儿,但面向未来,当孩子不具备教育改革后的能力需求时,反而更费事儿。
毕竟,当我们眼中有未来,孩子才可能有未来。
当一个孩子在这个阶段,有了一定的知识量,并形成了好的思维方式,那么就算刚开始没有其他同学成绩高,相信他,后面会更有持续爆发力。
因为一二年级多是记忆类学习,而到三年级开始就进入了思维学习阶段,很多孩子无法再凭借之前学习的内容再持续有优势。
这也就是所谓的“三年级现象”:原本在一二年级学习好的孩子,到了三年级出现大幅滑坡。
养娃就像种树,当孩子根基不深时,成人“短平快”式的学习方式,虽然看着加速了树的生长,但实际上,却是给树带来了快速崩塌的风险。
孩子的人生,从来不是赢在起跑线上的。
聪明的父母自会懂的,只有当根深叶茂,它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作者介绍:元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美国PET父母效能训练准讲师,中科院儿童心理学硕士在读,愿和你一起,用心理学的眼睛,看人间烟火。
花时间·说
果果今年升入小学一年级了。作为新一的家长,我对孩子“上不上幼小衔接”这个话题深有感触。
我见过有妈妈让孩子从国际幼儿园退园,专门送进学前班练纪律,怕孩子上了小学不适应;有同学妈妈感叹幸好给孩子报了学前班,因为学校老师的进度快(例如拼音),而学前班会用更长时间打好基础;也有幼儿园毕业的孩子妈妈,觉得没感受到劣势,孩子一切顺利。
说实话,我没有见过因为「上了幼小衔接」,或者「没上幼小衔接」,就多么「占优势」、或者就此「一落千丈」的孩子。因为这时期的知识太简单了,孩子们很容易吸收;这几个月的时间长度,放进孩子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也算不得什么,影响微乎其微。
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对学习自主的兴趣和习惯。没上过幼小衔接?没关系,孩子有探索欲,有好的思考习惯,那么就算刚入学时显得慢一些,也能后来者居上。上过幼小衔接?也挺好,孩子在课堂上活跃,能积累信心,我们注意培养孩子会了也专注听讲、进一步思考的习惯,就会锦上添花。
所以我觉得,“上不上幼小衔接”从来不是问题。“幼小衔接”肯定是可以做的,但并不是“非报班不可”,其实可以在家做。如果报班的话,大家注意选学习方法不那么死板、注重孩子思维培养的班。并不是所有的学前班都是“填鸭教育”的,二者并没有必然联系。
在我看来,科学家说一千道一万,放在咱们家长这儿,真正有用的不是那些大道理,是实打实的眼下该怎么做。我们都想给孩子更好的,所以有选择的时候,才会犹疑、才会焦虑。我也是孩妈,感同身受,希望上面写的这些, 能给大家一点参考吧。
当妈这条路不容易,我和吉吉会好好陪大家走下去!记得文末留言给我们,幼小衔接那些事儿,还有什么想问的,咱们多多交流哈~(——同样在为新一小学生紧张的花时间)
—END—
作者:花时间。微信公众号「慢成长」创始人,国际新闻硕士,四语妈妈,童书译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美国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美国加州PAU心理学研究生。创立公众号慢成长,分享具有国际视野的早教发育、儿童心理、亲子教育知识。
举报/反馈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
- 澳洲传媒专业分类
- 均胜电子获“蔚来质量卓越合作伙伴”奖
- 温差12℃!菏泽天气马上反转!
- 山东这三个家族进入2023胡润百富榜前100名
- 永定区:百舸争流绽芬芳 体育赛课促成长
- 花钱就能免试读博士?马鞍山一女硕士被骗12万元
- 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魅力何在?海珠服装产业链转移考察团二次走进新塘
- 九九重阳 孝润童心 郑州市实验幼儿园开展重阳节主题活动
- 浪潮信息业绩失速股价受挫 国内算力景气度提升有望打开增量
- 凌晨三点上岗接驳,烟台公交集团顺利“跑完”烟台马拉松
- 中航大探索定向就业招生新模式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契合度
-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课程体系的逻辑与策略
- 自考本科需要考多久?
- 郑州都市圈建设迈入新阶段 中原出“圈”再出发
- 行政人员“卡壳”高校教师资格证 职业晋升瓶颈待解
- 起猛了!这是“银角大王”在上课吧
- 物业服务哪家强?来普陀这场比武练兵中找答案
- 战火下加沙一大学的助教:在炮火中开设中文班,缓解孩子们的恐惧
- 原创世界羽联最新排名 翁泓阳上升三位
- 哈六中被授予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优秀生源基地”
- 山西聚焦“百亿工程”目标 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 全力打赢重点产业链攻坚战
- 大专学历可以直接报考中级会计师吗?
- 13国官员学者共议新时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 金华周记(2023.9.2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