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的是假《大学》?《大学》新解(四)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2-11-26
手机版

  《大学》“经”篇全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本人理解的译文全文:

  《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宣扬明德。《大学》所宣扬的明德是亲爱民众、以民为本的。我们要宣扬明德,也要通过学习知道明德所要求达到的最佳界点,这样也就找到一个行有所止的根据。

  知道做事情需要达到什么程度然后才能确立目标,有了目标之后内心才能平静下来,内心平静下来就能做到心态平和,心态平和之后就可以做到思虑周全,思虑周全之后再做事就能有所收获(接近、达到甚至超出一开始设定的目标)。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末节,做事情也有开始和结束,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顺序,就掌握做事的基本规律了。

  古时候的贤王想要在整个天下推行“明德”,必然先要使国家成为治世(与乱世相对);要让国家成为治世,先要让自己的家庭或家族团结和睦;要想家庭或家族团结和睦首先要自己做到品德高尚;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就要先让自己的心志端正;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要先保证自己的意念是正确的;想拥有正确的意念,首先要获取准确的认知,获取准确认知的前提是推究事物的本质。

  推究出事物的本质就能汲取准确的认知;汲取准确的认知才能获得正确的意念;有了正确的意念之后心志就能够端正;心志端正之后再学习、做事就能促使自身道德品德得到提高;自身道德高尚,家庭或家族就会团结和睦;无数个家庭、家族团结和睦国家就能成为治世;每个诸侯国成为治世就真正能做到天下太平了。

  从天子到百姓,全部都要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作为根本。如果没做到格物致知,就想要诚意、正心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不可能的。如果自己做不到道德高尚,反而要求别人提高道德修养,也是从来没有能做到过的!格物致知才是获得正确认知的根本。每个人都把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作为根本,而不是一味要求别人做到道德高尚,才是正确认知的最高境界。

  

  聊点题外话:

  《大学》“经”篇,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全篇文章大体概括一下,就是讲了社会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格物是认知的基础,正确的认知是修身的前提,修身推动社会发展,明明德为社会发展指明方向。反过来也是成立的,明明德为修身提出更高要求,修身就能提高我们的致知水平,提高认知水平就会更好地认识社会事物的本质,人类社会发展就会更加公平公正。做到《大学》要求的这几点,人类社会就会一直保持积极向上,不断走向更好。

  《大学》讲的学问并非高深莫测、玄之又玄,相反,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最朴素的道理,朴素到一旦融入生活就可能让我们浑然不觉。这才是《大学》能够成为华夏文明组成部分的根本原因。

  《大学》学问并不高深,执行起来却并非易事,其难点无非两字“正心”,毕竟人才是社会的根本。“正心”的关键在“君王”,其次在“君子”,最后是“民众”。

  格物致知应该是每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修身是每个人对自己的基本要求。这就是《大学》最基本的两点要求,静心去做,大概不会让自己太迷茫了。

  

  “学而时习之”,“坐而论道,起而行之”,解读文化典籍,振兴华夏文明。与诸君共勉。

  下一篇文章,我们开始一起学习讨论《大学》“传”篇。

  举报/反馈

上一篇:新高考“3+1+2”选科攻略!学好这3个科目甩掉数万人
下一篇:小学数学必考公式大全,孩子提前烂熟于心,升学考试根本不用担心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