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琴“ 九 霄 环 佩 ”与伏羲的故事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3-04-18
手机版

  原标题:千年古琴“ 九 霄 环 佩 ”与伏羲的故事

  千年古琴“ 九 霄 环 佩 ”与伏羲的故事 天水日报 作者:(洪波 )新闻 时间:2023年04月10日 来源:天水日报

  

  

  

  

  

  日前在广州松园,当一曲《流水》于古琴演奏家李蓬蓬指下流泻而出,在沉厚流畅的琴声中,制作于唐代,已有1267岁“高龄”的古琴——“九霄环佩”,仿若将盛唐与当代的音乐之魂连接起来,更让听者领略到了千年古韵的独特魅力。你可知道,此次演奏的千年古琴,竟然创始自伏羲,且正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始创的“伏羲式”。

  伏羲、古琴与天水,又会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日前,古琴演奏家李蓬蓬以一曲《流水》,在广州松园奏响了千年古韵。而她演奏时所用中国的古老乐器——名为“九霄环佩”的古琴,据说正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始创的“伏羲式”,其制作于唐代,现已有1267岁的“高龄”。

  该“九霄环佩”琴面材质为桐木,琴底为梓木,材质精良。琴背上有很多细节,上面阴刻“九霄环佩”四字,另有“东坡苏轼珍赏”等篆文印。也就是说,这张琴曾被苏轼等人收藏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可谓极数,常作为最高境界的象征,具有至高无上的意思,诸如“九鼎”“九重山”“九霄”等。所以“九霄”,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环佩”,则是指古人佩在腰带上的玉制饰物,走路时叮当作响,声音清脆动听。

  由此可以看出,古琴制作者对这张琴寄予了厚望,希望它所发出的声音,能像天上经过的仙人腰间玉佩碰撞所发出的声音那样动听,于是称它为“九霄环佩”。

  “九霄环佩”与伏羲的渊源

  从古至今,古琴样式繁多,诸如伏羲式、落霞式、神农式、仲尼式、蕉叶式、连珠式……但最为古老和典范的,则是具有重要文化意义,被称为“伏羲式”的古琴。

  说到古琴与伏羲的缘分,可谓源远流长,传说古琴的发明者,正是伏羲。伏羲时期,天地不安,鬼神横行,他试图以音乐天籁之音净化世间邪魔,带领人们平安生活,于是制作出了古琴,弹奏出了纯净的音乐。

  伏羲之后,古琴一直在完善和流传。

  “九霄环佩”为存世最早的“伏羲式”古琴,伏羲制式,也是对古琴之祖的一种致敬。这个造型的古琴,琴首微圆、上阔下窄,与琴首一体,琴腰内收为弧形,浑厚大气。自“九霄环佩”之后,“伏羲式”成为古琴最重要的样式之一,历代都有“伏羲式”名琴传世。

  时至今日,“九霄环佩”伏羲琴一共存世四张,均为唐琴。目前一张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张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一张在辽宁省博物院,一张为何作如先生私人收藏。其中,故宫博物院所藏唐代“九霄环佩”,是专家考证传世古琴中最古的一张,便是典型的“伏羲式”。

  “伏羲式”古琴发祥于天水

  从历史来看,古琴与关陇关系密切。相传,诞生于天水的伏羲氏“制琴瑟,作乐曲”,由此开创了中国音乐,尤其是古琴制作的历史。

  “伏羲式”古琴作为古琴的其中之一,相传为伏羲所做。《太古遗音》载,“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从中可以看出,伏羲制琴十分讲究。他认为凤凰是百鸟之王,不是梧桐树就不会在树上栖落,于是认为梧桐是非常优良的木材。他制琴的时候,叫人把梧桐砍来,要选择三丈三尺高的,然后截成三段。这三段的意思表示天、地、人三才。选木料时,他先取来一段,敲一敲,声音太清,认为木质过轻了,不要。再取另一段,敲一敲,声音太浊,认为木质过重了,又不要。最后,再取来不轻不重的一段,用手指弹一弹,声音清浊相当,轻重也适宜,便把这木材送进流水中,浸泡七十二天后,取出来阴干,再制成古琴。正所谓:“凤栖于桐,结丝为弦,始祖伏羲,斫木成琴。”

  汉魏三国间,中国古琴著名流派蜀山(川)派名家,有三国大将、天水人姜维,琴曲代表作为《当归》,想来应该是他怀念故国家乡之作。

  南北朝晚期至隋唐,天水人赵耶利(公元563年—公元639年)为古琴泰斗、琴坛翘楚,其琴学与司马相如和蔡邕比肩。

  再后来,唐代繁盛,天水陇西人董庭兰名扬宇内,凭一床古琴赢来诗人高适的赞誉,而这位被当时诗人群体称作董大的琴学大师,为陇派古琴留下了千古绝唱:“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甘肃古琴制作,主要在秦岭天水一带,秦岭多奇木是主要原因。另外,古琴文化与天水联系密切,则是天水具有优秀的古琴制作技艺的内在动力。流传至今,天水以范小炀为代表的斫琴名家,在国内可谓享有盛誉。

  伏羲琴制作在天水

  作为斫琴名家,范小炀大半生时间都沉浸于天水这一“羲皇故里”所蕴含的丰厚博大的传统文化氛围中,与大秦岭深处的雄奇山川、森森古木、碧涧流泉和高迈古韵相处。

  从少年时期开始,范小炀跟随父亲学习木制工艺,一直秉持着对中国古文化的热爱与木制艺术的热情。自20世纪80年代始,范小炀成为国内纯手工制作吉他仅有的两位手工艺人之一。其后,他艺涉书法雕刻、中国明清家具制作与修复等行业,以及古筝、琵琶、古琴等中国传统乐器的手工制作。其中,古琴成为他一直以来最钟情用情、最用力用心的领域,并因此成为国内古琴界闻名遐迩的斫琴大家、古琴手作奇人。2021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北京乐器学会编辑出版的《中国当代古琴斫琴师》,在全国各地范围内甄选了170多位斫琴师,范小炀成为西北为数极少的几位之一。

  始终秉持着对古琴和古琴制作严肃、严恪态度的范小炀,在每一床琴出世之后,他都会要求和邀请古琴界演奏家、艺术家多次试奏,在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再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进行最后的调整。

  2021年6月15日,上海音乐学院。范小炀携弟子姚海峰精心制作的四床古琴,被带到中国古琴名家戴晓莲先生面前,接受古琴界顶级专家、艺术家的检验和品评,获得高度肯定和赞许。

  “中国古乐器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它还是一种身份和尊严,更有其独特的神韵,只有用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范小炀说。

  熊尚德出生于古城天水,70多岁的他斫琴手艺一直为当地人所称道。其自幼受父亲影响,继承了父亲收藏的“伏羲式”和“仲尼式”古琴图纸,由此便与古琴结缘,钻研手工斫琴。

  经过反复摸索,熊尚德对沿袭几千年的古琴弊端进行了大胆改良,并针对古琴制作方法原始、挂弦落后、雁足拴弦繁琐、琴轸调弦不易、操缦费时费力(上弦调音称之为操缦)、琴身易晃动等现象进行改良,最终制出了“熊氏”古琴。他说,自己生在古城秦州,从事古琴制作多年,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伏羲爷发明的琴瑟之音在“羲皇故里”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在天水伏羲庙前有一小店名为天水民间传统工艺展销馆,它的主人是王占云老人。目前行销全国各地的伏羲古琴,就出自于这位老人之手。

  据王占云介绍,古琴在《易经》中就有记载,伏羲削桐为琴,结丝为弦,为纪念伏羲,命名为伏羲古琴,长度比一般的琴稍长。

  “时至今日,样式、琴腔里面的工艺都没有改变,不过今天人为的噪声污染太大了,原来的古琴上弦后可能听不到音。”王占云说,通过把琴腔挖大改进、增大共鸣,也能听到琴音。传承伏羲古琴的文化意义非常重大,作为“羲皇故里”人,能继承和发扬伏羲古琴文化,是他最开心的事。

  坚守天水的琴人

  在天水,致力于古琴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从习者众多。生于1956年的胡宝琴,秦安人,现代虞山吴门女琴家。其琴学师承古琴泰斗吴景略之弟子周兆颐,经数十年操缦研讨,精益求精,所弹琴曲数十首,多次参加全国琴会。她演奏的《梅花三弄》《流水》《渔樵问答》等琴曲,尤以琴歌吟诵弹唱见长。

  其腔韵融入昆曲、民歌等多种元素,形成了苍凉、沉郁、婉转的风格特点。打谱有《西麓堂琴统》之《修禊吟》《楚歌》等,创作有琴曲《渭水秋声》,创作琴歌有《诗经·秦风》之《车辚》《晨风》《秦时明月汉时关》等。

  天水是“羲皇故里”,相传伏羲制琴,也有作曲。胡宝琴生于此,又与古琴有着道不尽的缘分,便也成了她不仅为琴奉献一生,同时还将“传承”二字诠释得淋漓尽致的理由。

  演奏之余,胡宝琴也收过很多弟子,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至6岁的孩童,甚至一家父女两人都拜她为师,学习琴艺。现如今胡宝琴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不仅有正在攻读古琴研究生的学生,也有在北京做相关工作的学生,还有弟子成为古琴老师,向更多的人传播古琴的魅力。

  2007年,胡宝琴与朋友们产生了成立工作室的想法,2008年便发起成立了“伏羲琴社”,一眨眼间已过去了10余年。作为一个民间组织,10余年来所产生的影响力和对古琴这项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却相当惊人。胡宝琴不仅将古琴反复琢磨,倾力传授给感兴趣的人,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再创作,融入天水当地的民风和地域特点,创作出了大量具有鲜明特色的琴曲和琴歌,如《渭水秋声》《车辚》《晨风》等。这些作品流传甚广,对天水文化的推介和宣传作用也相当大。慢慢地,天水的古琴弹奏者群体在胡宝琴的带领下,不仅吸纳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其技艺和作品质量也能够在全国古琴琴社中占据一席之地。

  “到现在这个阶段,我一直在重新考量很多东西,首先是给自己一个定位,然后问自己为什么、做什么。”胡宝琴说,“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琴,进而了解天水,同时写出有天水特色的曲子,得到大家的认可。”

  胡宝琴说,自己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弹琴,到现在也有40多年了。从接触到古琴的那一刻,她就知道这是自己一辈子要做的事。“我是一个老辈儿的琴人啦,不想随波逐流。我这一辈子给自己的八个字,就是‘传承’‘弘扬’‘创新’‘坚守’。”

  一张古琴,一首曲谱,醉人的天籁之音,千年的伏羲文化,在天水大地上奏出传承的乐章。

  (洪波 整理)

  洪波 绘

  责任编辑:

上一篇:2023河南事业单位考试报名网站_报名入口
下一篇:湖北省法学法律人才库正式发布,133名首批入库人员名单公布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