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外合同工刚清理,为何编制人员反而慌了?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3-04-19
手机版

  编制,对于国内的毕业生而言,意义重大,几乎在任何时期,它都是大家追求的目标,因为拿到铁饭碗可以让人安定下来,不再担心生计问题。但是,这个担忧不再需要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编制的名额越来越少,对更多普通毕业生而言,成为“编外人员”不失为一种出路。虽然不如编内福利好,但怎么说也比去私企强。那为什么这一段时间,编外合同工被逐步缩减的新闻时常见,编制内却出现了一种异常紧张的状态呢?

  

  一、编外合同工的角色及其变化

  除了典型的“男辅警、女社区”等等,其实编外合同工这个身份的毕业生有很多。不少事业单位就像学校一样,下班的时候走出的人员,未必都是真正考编上岸的大学生。

  相当一部分人员是通过单位自行招录或者第三方招聘进来的。其中往往是比较基础的一线服务类岗位,需要的知识或技术含量没有那么高,重在有耐心和勤恳。因为很多“杂活累活”需要这类人员的辅助。

  对于逢节假日还要值班执勤的职位,通常都是编外的“合同工”。有编制的毕业生没有特殊情况都按严格的休息制度来。尽管深知这种差距,但是“合同工”也不是想做就能做的。竞争程度同样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可见当前毕业生就业的难度指数。

  

  但是,就在不少家长期盼着这种“最辛苦”岗位做久了能迎来转正机会时,变数来的有点快。此前就有专业人士提出缩减编外用人数量,在一定年限内实现“清零”。起初大家还觉得不可能,想不到目前多地已经真的着手了。编外合同工刚开始清理,为何编制人员却慌了?这是怕“原形毕露”吗?

  二、精简人员的原因及其影响

  从现实角度考虑,精简人员的最直接原因是用人成本问题,毕业生可能觉得自己的工资不算多,但很多单位已经在支出上有较大压力。但是,有个“怪现象”却是,编外合同工刚开始清理,编制人员反而慌了。明明是铁饭碗,这时岂不是显示出明显优势了吗?为何这类毕业生也跟着不淡定呢?

  

  部分工作岗位普遍存在编外人员的现象,因为编制内的工作岗位需要一部分人员去做调查等繁琐费工的工作,繁琐却不是很复杂让企业内部浪费成本。但是,这类岗位的压力变大之后,可能会导致业务量增大,更需要在这方面协调。

  那么,这时“合同工”在组织中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人员类型。现在,因为“合同工”的逐渐“清零”以及一些工作的逐渐转向表面基础的明显缺人的岗位,编制内部分岗位的压力将会剧增,使得工作量急剧增加,给编制内的工作人员带来很大的压力。

  

  三、对编制内和外的深刻思考

  以事业单位部门内部分工作岗位为例,在毕业生就业很难的情况下,通过优化部门内部的整体效能,将一些繁琐费工的工作由“合同工”转移到编制内部,可能会使编制内的实际工作量更加巨大,为了削减“不必要人员”,现在不断减少编外合同工,以此来回应不稳定就业的复杂性。

  

  我认为,这个现象要让更多的人去深思。编制这个铁饭碗已经不再稳如泰山,用人单位在做任何决策时,都将经过仔细的思考和全面的考虑。从毕业生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探索和思考更加符合当地实际的路径和个人发展方向。

  对于业务素质特别高的毕业生,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开启自己的优势,对于那些业务素质普通的毕业生,可能更适合考虑那些基础岗位从而实现职业转型或是在企业奋斗。毕业生们需要加强调查和了解当下的职业形势,了解更多职业发展思路,相信这些都会带来新的突破和方向。

  举报/反馈

上一篇:@女大学生!这些岗位等你来!
下一篇:山东广州全部急眼!郭士强王晗暴怒,CBA裁判2次业余大误判太可笑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