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中法核”在珠海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3-04-24
手机版

  4月7日下午,法国总统马克龙到访中山大学,并在体育馆发表演讲,同时回答部分学生提问。现场有来自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等超1000名学生参加。

  在中法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长河中,中山大学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103年前,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前身)以及法国里昂大学代表合作筹办成立中法大学。这是近代中国在海外设立的唯一高等教育机构,办学延续到1950年。

  60年后,中法合作办学再续新篇。2010年,由中山大学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合作组建的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下称“中法核学院”)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成立。

  

  位于珠海校区的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图片来源: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官网

  中法核学院有获得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和欧洲工程教育(EUR-ACE)认证,符合条件的硕士生,毕业时可获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证书、硕士毕业证书,同时还能拿到法国工程师证书、欧洲工程师证书。相当于不出珠海就能拿到这两个国外证书。

  办学十三年的中法核学院已为我国核电国际化培养多批核能精英工程师人才。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称赞:“中法核(学院)”是中外合作办学非常成功的范例。

  

  为中国核能发展培养高级人才

  1991年,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地处浙江海盐的秦山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自此中国核电实现“零的突破”。3年后,引入法国核岛技术装备的大亚湾核电站在深圳大鹏投产,这是中国大陆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也是广东的第一座核电站。

  之后,中国经济步入快车道,对包括核电在内的能源需求日益迫切。短短十余年,岭澳、台山等核电站建成投产,广东阳江、海南昌江、广西防城港红沙核电站等项目启动建设。华南地区也成为中国核电产能最大、核电发电机组和在建机组最多的区域。

  与快速发展的核电产业相比,中国核能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短缺。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创院院长王彪曾撰文称,当时“中国核能领域的自主创新与设计能力相对不足,同时具有高技术、国际视野和多语言交流能力的核能高级人才尤其缺乏”。

  时年,高校推行教育改革,中外合作办学蔚然成风。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鼓励高校培养工程技术人才。重视数理基础和实践教学、与经济领域密切结合的法国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当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成立工程师学院,尝试学习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

  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中法核学院应运而生。2009年12月,中山大学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正式合作协议。2010年9月,位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中法核学院迎来第一届学生。

  

  2011年9月14日,时任法国国务部长兼外交和欧洲事务部长阿兰·朱佩(左三),时任法国格勒诺布尔国立理工学院校长保罗·雅凯(左四),时任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院士(左二)等为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揭牌。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山大学”

  中法核学院合作方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是以法国格勒诺布尔国立综合理工学院为首,成员还包括法国原子能与可替代能源委员会、法国国立南特高等矿业学院、法国国立蒙彼利埃高等化学学院、法国国立巴黎高等化学学院。5家单位具有高度的资源调配能力,在教学科研和产业实力上均为法国“领头羊”,能为中法核学院注入优质教育资源。

  

  五维一体闭环教学体系保障育人质量

  上月,在中法核学院全体教职工大会上,法方院长德麦赛(音译)祝贺学院顺利通过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权威认证,获批六年最长认证期。这是继2016年后,中法核学院再次获得该认证,属于我国核能领域第一例。学院同时获得欧洲工程教育(EUR-ACE)认证。这意味着该院拥有法国工程师证书直授资格,其教学质量、学生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继续得到国际认可。

  

  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认证证书。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山大学”

  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中法核学院如何保障培养质量?中法核学院借鉴十多年来学习和实践法国预科—工程师卓越教育的经验,开创大类培养和中法融合的培养模式,在大类培养基础上开展核学科通识教育,设置核工程与核技术(中外合作办学)和核工程与核技术两个培养方案,分别简称为居里班和鹤绂班。

  其中,居里班的培养理念为中法融合、夯实基础,融合法国预科—工程师培养模式,中法高水平教师采用讲学—导学—实践多样式课程促进学业,进一步夯实数理基础,开展第二外语(法语)教育。鹤绂班培养理念为发挥主动、个性探索,通过多门专业选修课引导学生进入核学科各前沿方向,发挥学生主动学习能力,鼓励开展第二课堂科研探索训练。

  学生修完四年本科课程,并取得规定学分,获得中山大学学士学位证书和本科毕业证书。

  居里班通过考核的本科毕业学生均可获得推免资格。修完全部课程并取得规定学分,获得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证书和硕士毕业证书,同时获得国际通行的由CTI认证的法国工程师证书及欧洲工程师证书。

  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每届招生100—120人。2022年前实行“3+3”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即3年精英大学预科阶段和3年工程师阶段,对应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4年本科和2年专业硕士。去年起,培养模式从“3+3”向“4+3”模式过渡,即4年本科、3年专业硕士。

  培养过程要求严格。中法核学院课程按照法国国内核能工程师培养模式设置,由中法两国教师共同授课,法方为主。预科阶段主要学习法语、数学、物理、化学等。预科阶段结束后,由各科任课教师组成的教学委员会根据学生综合成绩评判其能否进入工程师阶段继续学习。

  

  专业实验课上,学生在法国教授的指导下操作仪器。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山大学”

  学院构建起“教—学—考—评—改”五维一体闭环教学体系。教学过程中,每门课程均由50%理论课和50%导学课组成,理论课大班集中讲授,导学课分成10-20人小班上课,课程习题大多源于中法两国核电工程问题,学生在教师辅导下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

  2010年,中法核学院招收本科生107人,其中89人获得核工程学士学位,其余18人分流进入物理、外语、管理等专业学习。2016年首届毕业生数据显示,79人获得硕士学位,同时获得国际核能工程师证书,六年通过率为74%。

  

  中法教师学业评价会现场。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山大学”

  

  未来拥有更大发展空间

  经过十三年发展与沉淀,中法核学院成果显著。

  目前学院设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核能与核技术工程专业硕士点、核工程力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且已通过学校自主审核推荐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荣获中法两国政府联合“中法合作大学优秀项目”。

  扎实的专业建设有力支撑起人才培养。中法核学院累计已培养7届462名硕士毕业生,其中多数就业于核能企业,在全国、全球各个核能密切相关的领域作出贡献。

  首届79名硕士毕业生中,60余人加入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各设计单位和研究院工作,其他毕业生进入法国电力集团公司、法国原子能与可替代能源委员会、法国阿海珐等单位工作或读博深造。

  首届硕士毕业生李登辉,毕业后入职中广核,两年后外派到纳米比亚湖山铀矿承担生产运维计划管理工作,在非洲大地助力国家核电“走出去”。

  2017届硕士毕业生邹尧磊,毕业后入职中广核研究院从事先进核能系统研发工作,后经国家原子能机构严格选拔,成为唯一人选赴国际原子能机构参与先进堆工作,在国际多边平台上贡献才智。

  

  邹尧磊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大招生”

  2018届硕士毕业生徐昌恒,毕业后入职广西防城港核电有限公司,选择扎根核电站基层,参与建设西部首核——“华龙一号”。

  在中法核学院院长王为看来,基于中国巨大核能市场对优秀工程师的需求,以及“法国希望在全球培养与先进技术相配套的核能领域人才”,进一步加深合作办学基础,其未来拥有更大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彪,马显锋,张小英.中法全方位合作共同培养核能领域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3):75-80.

  [2]张留伟.法国精英工程师培养模式中高等数学考核新法探究———以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7(20):4-6.

  [3]微信公众号“中大招生”.升学率超8成,就业率近100%!中大这个“中法核”学什么,做什么?[OL].2022-06-28.

  [4]微信公众号“中山大学”.马克龙为什么要访问中山大学?[OL].2023-04-06.

  [5]微信公众号“中山大学”.中大这个学院,学核能的不会法语拿不到欧洲工程师证书?[OL].2023-04-07.

  [6]马立敏,姚昱旸,吴少敏.马克龙曾和中大学生合影,中大和法国有什么故事?[OL].南方+,2023-04-07.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冉小平

  【作者】 冉小平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上一篇:想考研但是英语基础很差应该怎么办?
下一篇:十大少儿英语培训网校排名,今天和你一起分析!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