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魔都”新加坡求学半年后,我看到了新加坡教育不为人知的一面
因为安全和高质量的教育,让新加坡留学,尤其是低龄留学,近几年肉眼可见的越来越火。
前不久一炮而红的TikTok首席执行官、新加坡华裔周受资,又让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再次被热捧。
然而新加坡的教育,
真的如想象中的那样完美么?
今天文章的作者Eva,曾经在上海的国际化教育圈摸爬滚打了十多年后,去年8月,一家三口转战新加坡。
Eva的孩子进入新加坡的一所国际学校念初中,她自己则入职了当地的一所不知名国际学校,边工作,边深入观察被称为“亚洲最先进的教育系统”之一的新加坡国际教育行业。
经历了小半年磨合期的阵痛,她逐渐放平心态,试图从一个留学生家长和教育者的双重视角,谈谈“看上去很美”的新加坡低龄留学。
*为方便阅读,下文以第一人称展开。
中文教学蜻蜓点水
传统文化花拳绣腿
在带孩子来新加坡留学之前,我对新加坡的双语教学期待很高,为什么不选择英美加作为留学目的地,而把新加坡定为目标,也是希望孩子可以在华人社会里面继续学好中文,保留他的“中国魂”。
但是来了新加坡以后,孩子并没有选修中文课,而是从零开始,把法语作为第二语言。
为什么我忍痛放弃学校的中文课了呢?
因为在国际学校里,即使是中文母语课堂,教的内容也非常简单,在我看来达不到母语的水平,不要说没有古诗古文,即使是现代文语篇,也非常简单。所以我果断让孩子退出中文课堂,转投法语。
后来,当我在新加坡的某国际学校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这里的中文老师,要不就是原来新加坡本地学校的老师,要不就是在海外多年的对外汉语教师,他们的专业都是教“华文“或者“中文”,很少有会教“语文”的老师,所以中文教学只能做到蜻蜓点水,不太能提高文学素养。
想想也对,虽然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到新加坡来留学,但是从总数上来说,新加坡国际学校的主要客户群体还是欧美澳等西方学生,中国学生数量不会超过15%,所以学校并没有提高中文母语教学质量的市场需求。
同样因为这个愿意,所以即使不少新加坡的国际学校都开设“双语班”,主张50%的中文授课和50%的英文授课,希望通过营造沉浸式语言环境,让孩子拥有“双母语”能力。
但是课程的实质是为大多数英语为母语的孩子来设计的,希望他们可以在小学阶段掌握基本汉语能力,并不是为少数中国孩子提高双语能力来设计的。
当然,我们也会看到不少中文学习的“噱头”,比如写毛笔字,做灯笼,包粽子,但是这些“花拳绣腿”的中华文化活动充其量只能做到看上去“热闹”,实际很难实际提高中国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
老师们的“彩虹屁”
妈妈圈的“鸡娃经”
不少家长带娃出国留学,是为了逃离内卷,体制内的娃卷不动学科成绩,体制外的娃卷不动艺体竞赛,总觉得跑到国外换一条“赛道”,就能收获一份云淡风轻。
其实只要是把升学当成比赛,总有胜负输赢,哪有那么的母慈子孝呢?
新加坡的国际学校到底卷不卷?
如果你问国际学校的老师,我的孩子学得怎么样,大概率是会收获一堆“彩虹屁”,毕竟国际学校强调的就是鼓励式教育,相信夸出来的孩子会更优秀。
虽然老师都是专业“夸夸机”,但是学校的report却很诚实,几天病假,几次迟到,哪科优秀,哪科薄弱,都在几页pdf里面一览无遗。
所以有时候不能过分相信老师的溢美之词,更要信任老母亲的亲力亲为,即使到中学阶段,也要时刻紧盯着每一次作业的质量。
因为每份作业的成绩都会折算到report里面,这种“百密而不容一疏”甚至比“一考定终身”还要考验陪读的妈妈的毅力。
为了得到一份漂亮的成绩报告单,妈妈们不得不“卷”起来。
虽然新加坡不缺补习班,但是优质外教还是稀缺资源,因为国际学校和老师们签订的工作合同里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不准做兼职,所以哪里能找到资深的IB补习老师成了陪读妈妈群里最枪手的信息,真正的好闺蜜才能一起拼课,一起鸡娃。
其实不光是中国妈妈鸡娃,外国妈妈也鸡娃,在学校的whatsapp群里,隔三岔五也有洋人家长在问--
哪儿有好的网球教练?
谁认识靠谱的钢琴老师?
天底下的老母亲都是一样的,辛辛苦苦花了大价钱送孩子来国际学校念书的家长,总是有鸡娃的追求的。
毕竟在新加坡,除了西方人以外,还有众多的华人、印度人、日本韩国人社群。哪个国家的中产家长不卷?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印度同事为孩子组织的生日聚会,派对的游戏竟然是由印度爸爸主持的智力竞赛——
“挪威的首都是哪里?”
“人体一共有多少块骨骼?”
“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是什么?”
印度爸爸飞速提问,小客人们没等题目报完,就纷纷举手报答案。
这种“开心辞典”式的竞答,据说是印度孩子最爱的游戏,可见“鸡”娃这件事情,全世界都很认真。虽然“鸡”的途径各有千秋,但是对孩子的高标准、严要求全球统一。
啥都要≈啥都抓不到
但凡有人咨询我新加坡留学,我第一个让家长想清楚的就是,孩子未来是想计划在新加坡念大学,还是最终想通往英美加的学府。
无奈,大部分家庭总希望可以像在国内一样“两条腿走路”,理想的状态无非是:孩子一边在国际学校读书,一边准备政府学校的考试。
如果考进政府学校,那么就成功上岸,既能有机会获得本地身份,又有更大的可能性最终进入新加坡公立大学;
退一万步说,即使考不进政府体系,那么一直在国际学校读到高中毕业,再申请欧美加的大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在国内,两条腿走路走到瘸的比比皆是,在新加坡也一样,不少孩子,既想考政府学校,又不愿意放弃国际课程,既想体验英国课程的严谨,又欣赏IB课程的探究,一会会儿想考一个雅思证明一下英文实力,转头又想刷个托福有备无患,弄到最后两头不着调绝对不是少数。
毕竟可以两手一把抓的“牛娃”少,顾此失彼的“普娃”才是大多数。
我曾经遇见过一个小留学生,五年级来新时,为了考政府学校,不惜花费半年时间在私立培训学校集中备考AEIS,无奈即使选择降级,还是不幸落榜了。
眼看着政府学校的入学门槛水涨船高,孩子决定转轨国际学校。
不料从去年开始,新加坡移民留学大热,各大国际学校也纷纷“朝南坐”,对英语能力稍弱的中国孩子爱答不理的。
经过数场入学考试,孩子最终进入了某IB国际学校的英语加强班,班里有半数以上是中国孩子。
经过大半年的学习,孩子的语言能力距离升入主流班还差一大截。
这个时候,家长又觉得IB太难,想申请英式国际学校A level体系,但是孩子的report不够美丽,转校困难重重……
放眼新加坡的教育市场,政府学校、私立学校、国际学校、新加坡课程、英国课程、美式课程、澳洲课程、IB课程……
路很虽然很宽,但是孩子的成长是一条单行线,选对适合孩子的道路,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才能获得美好的育儿体验,收获理想的升学成果。
对于我来说,真正从中国走向海外,才对“国际化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新加坡的政府学校,培养的是本地的“螺丝钉”;
新加坡的国际学校,也不会为少数中国孩子提供像国内这样的深度“中西融合”的课程。
五小时的飞行距离不算太远,如果考虑来新加坡留学和生活,不妨先实地来探一探学校,看一看环境。毕竟亲自踏入一所所学校“眼见为实”,永远要好过在网上“道听途说”。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
- 澳洲传媒专业分类
- 均胜电子获“蔚来质量卓越合作伙伴”奖
- 温差12℃!菏泽天气马上反转!
- 山东这三个家族进入2023胡润百富榜前100名
- 永定区:百舸争流绽芬芳 体育赛课促成长
- 花钱就能免试读博士?马鞍山一女硕士被骗12万元
- 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魅力何在?海珠服装产业链转移考察团二次走进新塘
- 九九重阳 孝润童心 郑州市实验幼儿园开展重阳节主题活动
- 浪潮信息业绩失速股价受挫 国内算力景气度提升有望打开增量
- 凌晨三点上岗接驳,烟台公交集团顺利“跑完”烟台马拉松
- 中航大探索定向就业招生新模式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契合度
-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课程体系的逻辑与策略
- 自考本科需要考多久?
- 郑州都市圈建设迈入新阶段 中原出“圈”再出发
- 行政人员“卡壳”高校教师资格证 职业晋升瓶颈待解
- 起猛了!这是“银角大王”在上课吧
- 物业服务哪家强?来普陀这场比武练兵中找答案
- 战火下加沙一大学的助教:在炮火中开设中文班,缓解孩子们的恐惧
- 原创世界羽联最新排名 翁泓阳上升三位
- 哈六中被授予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优秀生源基地”
- 山西聚焦“百亿工程”目标 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 全力打赢重点产业链攻坚战
- 大专学历可以直接报考中级会计师吗?
- 13国官员学者共议新时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 金华周记(2023.9.2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