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科学家群落(金华篇⑧)丨陈士橹:为航天而生,为航天而去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3-04-28
手机版

  编者按

  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涌现出两院院士400余位,在历史的发展脉络中,形成了具有浙江辨识度的红色科学家群落,其中,以钱学森、屠守锷为代表的杭嘉湖航空航天科学家群落,以谈家桢、屠呦呦为代表的甬绍生命科学家群落,以姜立夫、苏步青为代表的温州数学家群落,以严济慈、潘建伟为代表的金华物理学家群落等尤为突出。

  日前,金华市科协在官微推出“婺里寻家”专栏,刊发系列金华物理学家人物报道,弘扬科学家精神,系统打造金华物理学家群落。本号特开设“‘浙里’科学家群落”栏目,刊发、转发各地介绍科学家群落稿件,共同打造我省的“弘扬科学家精神”先行示范,构建全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体系。

  ?

  陈士橹:为航天而生,为航天而去

  在金华第一中学的校史陈列馆里,有一面院士墙,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飞行力学专家、教育家陈士橹的照片和介绍。“中国航天日”(每年的4月24日)的时间日渐临近,一些立志报考航空航天专业的学生不约而同来到这里,希望自己未来也能成为像这位老学长一样的优秀航天人。

   陈士橹(1920.9.24-2016.4.24),浙江东阳人,著名飞行力学专家,中国飞行器飞行力学的学术带头人,中国航天事业和航天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长期致力于弹性飞行器飞行动力学及控制研究,生前担任西北工业大学教授、航天学院名誉院长。

  陈士橹院士在弹性飞行器建模、稳定性分析、主动控制系统的设计等方面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新颖的分析方法。他主持完成了国家级、部级和国防部门的协作课题10多项,成果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并成功地应用于飞航等型号设计。他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创建并长期领导西工大宇航工程系,并发展成为现在的西工大航天学院。他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陕西省高校科技理论成果二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光华基金二等奖,获评航空航天工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还是中国航空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中国宇航学会第一、二届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航空宇航组第二届召集人。2017年5月,他被工信部党组追授为首位“工信楷模”。2018年2月,他被陕西省委追授为“三秦楷模”。

  从小立志航空救国

  “我要在科研道路上做出一份成绩来,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这是1956年陈士橹写在入党申请书里的话。直到生命的尽头,陈士橹一直在用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1920年9月24日,东阳市千祥镇上东陈村一家农户里,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他就是陈士橹。上东陈村村前溪水潺潺,游鱼可数,村后山上树木葱荣,陈士橹家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山清水秀的地方。

  陈士橹祖父是私塾先生,父亲是小学教员,在家庭影响下,陈士橹自小聪慧,好学上进,6岁学会游泳,7岁上小学,9岁那年救起过一个落水同龄儿童。13岁毕业于千祥小学后,随父亲步行50多公里到义乌,然后坐火车至金华,报考了浙江省立第七中学(现金华一中)。那天,陈士橹第一次看到火车、汽车和电灯,感慨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陈士橹毕业于金华中学

  陈士橹虽然被金华中学录取了,但根据当时的家庭经济条件,他是上不起中学的。第一学年的学费还是靠家里卖掉唯一的耕牛后才凑齐的。他深知生活的艰难和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而一贯勤俭节约,刻苦攻读。从初二起,他年年都获奖学金,高中考取了公费,并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于金华中学。

  年少时期,陈士橹目睹日寇飞机轰炸金华的惨烈,产生了强烈的“航空救国”想法。他说:“要是我们也有飞机、有空军,日本人就不敢这么狂妄!”高中毕业后,他放弃了保送上大学的机会,坚定选择学习航空类专业,先被重庆中央大学航空系录取,后又考入西南联大学习航空知识。在报国热忱的驱使下,陈士橹发奋读书,毕业后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华东航空学院。

  20世纪50年代,国家建设急需人才,陈士橹留学苏联,在莫斯科现场聆听了毛主席那场著名的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深受鼓舞的陈士橹,仅用两年时间获得了一般学生需要3至4年才能获得的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成为在该校第一位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

  他创建的简捷计算机动飞行的气动性能新方法,为苏联学者所重视,被专家称为“陈氏机动飞行算法”,并在我国超声速战机的研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培养出航天领域的灿烂星空

  1959年,华东航空学院从南京整体西迁至西安。留学归来的陈士橹一同来到西安,创建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开创了我国宇航工程科技教育的先河,这也使他成为我国航天科学技术教育的先驱者之一。

  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导弹设计、研制工作刚刚起步,资料稀缺,工程技术人员力量薄弱。陈士橹主动与航天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帮助解决实践难题。

  受钱学森委派,陈士橹参与到我国刚起步的导弹研制中,成功地将理论应用于航天工程实际,扫除了飞行器液体晃动等一系列阻碍航天器发展的“拦路虎”。

  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第一代捆绑式火箭研制过程中,在没有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陈士橹带领团队,经过18个月夜以继日的仿真验证,建立起动力学模型,最终达到设计指标要求。

  1992年,我国启动载人航天工程,每次故障仿真试验耗资都在千万元以上,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委托陈士橹团队开展仿真技术攻关。他力主让青年教师挑大梁,团队开发的故障仿真软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功“护送”神舟系列飞船顺利飞上太空。

  陈士橹和学生们在一起

  陈士橹是新中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60多岁仍坚持给本科生上课,90多岁还亲自指导研究生,他以崇高的师德风范影响了一代代学子。年过八旬时,他为自己定下规矩:每天至少写500字的学术思考。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病重前。

  陈士橹常说:“每个学子的心中都有一颗星,如果能让自己出彩一点,整个星空就会更加灿烂。”他先后培养出5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包括我国第一位飞行力学博士和博士后,学生中涌现出一批国家973、863专家,型号总设计师、总指挥和学科带头人,他们成为我国航天和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栋梁。陈士橹负责筹建的宇航工程系已经发展壮大为今天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航天学院,成为我国航天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为国家培养了6000多名航天科技英才。

  为航天而生,为航天而去

  陈士橹穿了30多年的西服和帽子

  陈士橹在事业上追求卓越,在生活中却朴实无华。一件西装,缝缝补补,穿了30年,几乎出席了他生命中每一个重要场合;家中使用至今的陈设,都是他从南京带来的旧家具。他对待自己节俭至苛刻,但对他人却慷慨无私。无论是校内的困难家庭,还是浙江东阳老家的群众,只要有需要,他都解囊相助。去世前他还将100多万元积蓄馈赠学校用于设立“陈士橹飞天奖”,反哺自己奉献一生的教学与科研事业。

  “陈士橹飞天奖”授予对象为航天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及在职教职工,主要包括奖教金、奖学金和助学金。奖教金用于奖励在本学年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职工,每年奖励3人,每人10000元;奖学金用于奖励在本学年表现突出的学生,每年奖励8人,每人5000元;助学金用于奖励在本学年表现突出且家庭经济困难的本科学生,每年资助10人,每人资助3000元。

  “为航天而生、为航天而去。”2016年4月24日,我国第一个航天日,航天强国的梦想振奋国人,久病在床的陈士橹特意穿上正装,戴上他从不喜欢的助听器,坐在电视机前,认真观看了当天相关活动的新闻报道,还和儿女们兴奋地讨论了几句。当晚,怀着对祖国航天事业的忠诚与热爱,陈士橹溘然长逝。

  陈士橹塑像在西北工业大学落成

  2021年4月24日是第六个“中国航天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陈士橹塑像揭幕仪式在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庄严举行。师生们纷纷表示:“陈院士严谨的治学态度、强烈的事业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朴实的生活作风,无一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激励着我们,他的精神一直留在我们心中。”

  陈士橹飞天班的学生们在实验室

  如今,西北工业大学专门设有以中国飞行器飞行力学的学术带头人陈士橹的名字命名的陈士橹飞天班。该班级贯通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过程,依托“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国家级A+学科优势资源,与国际通行的航空航天高等教育模式接轨,打破传统专业设置界限,体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学科交叉的特点,以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三个学科方向为牵引和主攻方向,推行通才教育模式。

  陈士橹飞天班旨在延续西工大为我国航天和国防事业持续输送创新型卓越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的“西工大现象”,培养适应我国航天事业、航空事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和综合能力强、人文素养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级人才。

  始终牵挂家乡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陈士橹坚持为家乡和其他困难群众捐款帮扶,几十年来从未间断。93岁那年,听说老家东阳市千祥镇上东陈村老年协会成立20周年,他还给村里寄去5000元,并牵头邀请剧团来到村里为老人们演戏。

  陈士橹生前非常关心家乡的发展。2014年,他在西安家里热情接待了东阳市招才引智局拜访人员,细心询问家乡发展近况,对老家成立专门机构加大招才引智力度表示赞赏,并一再要求身边的学生要搭建好东阳企业与西安人才对接的桥梁,为家乡输送更多人才。

  西北工业大学学子在陈士橹故居

  2018年,西北工业大学学生党员社会调研实践基地在陈士橹院士的家乡上东陈村挂牌,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12名党员学生及5位老师参加活动。西工大老师和学生党员一行在镇、村干部的带领下,参观了陈士橹院士的家乡,在其故居听村里长辈讲陈士橹院士在家乡生活时的故事。随后,在陈士橹院士精神学习座谈会上,双方交流了陈士橹院士先进事迹的学习心得。

  目前,陈士橹故居已被列为第六批东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党委、政府表示,将努力把陈士橹故居纪念馆打造成为红色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到这里来接受科学报国教育。

  原标题:《“浙里”科学家群落(金华篇⑧)丨陈士橹:为航天而生,为航天而去》

  阅读原文

上一篇:在校大专生专升本要什么条件?
下一篇:原来有些证书考试,没考完也能写上求职简历...(附教程)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