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六名战士被狼群咬死,如此科盲的文章一度疯传,公知门槛真低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3-04-29
手机版

  一九七零年春,一支新兵连队在青海省贵德县完成训练后,将按照训练大纲继续渡过黄河进行野营拉练,这支连队大部分都是来自江浙地区的新兵,因为只是拉练,所以并没有带上实弹。

  部队行军一天,战士们都异常疲惫,带队领导决定前往附近一处叫老虎岭的临时营地宿营,此时天色已晚,好在离宿营地只有三里路左右距离,大家都放松了不少。

  最先发现不对的是队伍里的几位新兵战士,他们看到周边小山上若隐若现的出现了几只狼的影子,随着天色越来越暗,周边的狼数量开始增加,慢慢的已经聚集了四五十只,狼群紧紧的跟在行军队伍周边,他们分成若干个小队,不断的发出低沉的嚎叫声,似乎在传递着某种信息。

  

  带队的向导是从附近请来的牧民,他也发现了情况的不妙,赶紧找到了带队的几位领导。向导认为狼群正在聚集,它们再通过叫声呼叫周边的狼群,一旦天色完全黑下来,聚集好的狼群就会趁着夜色发起攻击,在座的两百多人恐怕都凶多吉少,当务之急是赶紧往河边行军,趁着夜色西渡黄河。因为狼是一种地域性很强的动物,河两边的狼各有自己的活动区域,一般是不会越界发起攻击的。

  遗憾的是,向导的建议被否决了,带队的领导给出的理由是:我们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趁着天色还没有完全黑下去,部队急行军穿过这片比较危险的地带,只要赶在天黑前赶到临时营地,大家就安全了。

  于是悲剧发生了,在即将离开丘陵地区的时候,狼群已经聚集了好几百只,它们守在了大部队的必经之路上,于是部队不得不选择走小路,从山口小道离开。

  

  在部队穿越山口的时候,狼群分成三队完成了包围,它们把作为先头部队的一排与大部队隔离开,一队守在了山口与后面二三四排对峙,另外两队则对一排发起了攻击,现场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一排六十二名战士和二排的四名战士连同向导全部被狼群咬死,尸骨也被啃食干净。

  六十六名战士加上向导,总共六十七人遇害,而这遇害的六十六名战士,大部分都是刚入伍不久的新兵,许多战士还不到二十岁的年纪,悲剧的发生让六十多个家庭陷入长久的悲痛之中。

  

  这是发表在二零零五年第五期《雨花》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作者冯远理,文章标题《那些本不该消失的生命》。文章对那个以意识形态为主的时代极左思想对人的毒害进行了大肆批判,对带队领导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当成了一怕不苦,二怕不死的想法进行了嘲讽,感叹了在那个时代“苦”和“死”就是生命的意义和目的,不知道有多少生命,就是因为这样的毒思想而不明不白的消失。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道,这起悲剧发生以后,并没有有人因此而被问责,所有的罪过都被推到了狼群身上,当年带队的连长十年之后荣升团长,他带领大部队回到了事发地,剿灭了全部狼群,为牺牲的战友报了仇。

  

  一篇毫无科学常识,完全凭着意臆想写出来的文章,发布之后居然引起了无数的共鸣。除了在正规的杂志上发表以外,这篇文章在二零一五年左右曾经在微信上疯传,部分公众号上的阅读量都是以十万起步,在二零一九年左右又被继续翻出来继续传播了一段时间,背后的原因值得人深思。

  独立思考真的很困难吗?文章第一次发布的时候是二零零五年,那个时候网络还没有普及,许多人对于常识不了解还情有可原,但是二零一五和二零一九年已经是手机人手一部的时代,简单的上网查一下就可以发现所谓的悲剧,不过是个人虚构,好以此来作为批判的原因。

  抛开狼群精妙的分进合击战术以及两百多人弱到爆的战斗力不提,狼这种作为食物链比较上端的掠食性动物,族群的存在取决于活动区域内食草动物的多少,当前已经发现的在地球上活动的最大的狼群也不过四十多只,而这四十多只的狼群里,还包括接近一半的小狼,所谓的几百只的狼群,也不知道是怎么想出来的。

  试想现场有两百多名有组织的成年男性,而且受过基本的军事训练,就算人手一根木棍,老虎见了也得绕道而走,作为食物链顶端的成年人类战斗力,并不像你所想象的那么差。

  看看非洲的黑叔叔们,一二十个人拿上长矛就可以在整个大草原围剿狮群,追的狮子遍地跑,更牛的是非洲东部的马赛人,经常两人一组埋伏,等到猎豹捕食成功以后挥舞两根树枝直接上手抢夺,作为最顶级的掠食者的猎豹也无可奈何。

  

  然而这篇文章偏偏就有许多人相信,还发表了各种评论: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实质是让老百姓不怕死。”

  “一次被狼吃掉六十多人,该是一件多么令人震惊的大事,然而,事情发生四十多年后我们竟然才知道!”

  “不是一个人,几个人,是六十六个人啊!整整六十六条生命活活葬送在狼口中。”

  “穿过几十年的时光隧道,青藏高原上的那个夜晚,仍让我不寒而栗。我不敢抬头,我怕我的目光投过去便僵住在那个夜晚;我不敢张耳,我怕我的耳畔从此只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悲嚎和撕咬……”

  各种评论层出不穷,一群人罔顾事情是否合理的理性考虑,个个都是一副悲天悯人的表情,借用此事对过去大肆抨击。

  仔细一想也不奇怪,这不就是公知常用的手段之一吗?以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估计以后也是一样。就如之前上了热搜的达利安造船厂事件一样,不是马上就有很多人上蹿下跳,如此明显的钓鱼帖,不出意外还是钓上来许多傻鱼。

  

  不禁感叹现在公知门槛真低,已经到了为攻击而攻击的地步,连简单的求证也懒得去做了。而一部分网友也找到了新的游戏方式,频繁抛出钓鱼帖试图钓上更多傻鱼,也为大家平淡生活增加了许多乐趣。

  网络上搜索了一下,文章作者冯远理,男,安徽萧县人,生于六十年代初,一九八六年到新疆,是新疆独山子第二中学的一名教师。

  如果老师真对某些事情有看法,公开理性讨论为尚不可,但是靠这种虚构事实进行抨击,其用心值得深思,也和造谣没有太大区别。

  特别是某些读者一知半解就马上一拥而上,口诛笔伐,更是让人笑掉大牙!网络时代求证一件事情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根本无视事情是否真实的一些人,其用意真是细思极恐。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葛家沟片区幼儿园建设项目(设计)
下一篇:2023上海车展:上汽大通专访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