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语文天地:聚焦语文核心素养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3-05-11
手机版

  原标题:语文天地:聚焦语文核心素养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聚焦语文核心素养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读《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有感

  ·关中刀客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的发布意味着语文新课改已进入了“素养时代”,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则意味着一场新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启。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需要满腔热情,做好准备;不仅要准备好更新观念,加强理论、技术、技能的学习,还要准备好立足讲台、立足课堂,勇于探索实践。

  “语文新课标”到底“新”在哪里?如何以核心素养引领教学改革,让语文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这是一线教师面临的两大挑战。对新课标的学习理解程度如何,直接联系到新课标的有效落实。作为一名有着20余年语文教学经历的中学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和思维定势的影响,一段时间我认真研读学习了“语文新课标”后,切实感受到这一轮新课改的巨大变化。学习新课标,践行新理念,执教新教材,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既是全新挑战,也是一大机遇!

  语文新课标,到底新在哪里?

  2023年新发布的“语文新课标”实际上是2001年以来新课改的继承和超越。它试图深度改革当前的课程结构、教学形态和评价方式,目的是构建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新体系,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基。总体上,本次新课标的理念是“全面育人,面向全体;素养导向,加强综合;突出实践,减负提质”;主要围绕“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实践育人”三大核心原则展开;最终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最终指向“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时代新要求。新课标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代表党和地方对语文教育的“刚性需求”。一是顶层设计。新课标既遵循了教育科学规律,又服务于地方战略,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提高质量。现在,老百姓对教育的要求由“有学上”转为“上好学”,提高教育水平和办学质量成为时代的要求。三是解决问题。针对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如学段衔接不够、课程实施要求不明、教学的深度广度缺乏科学依据、文化自信等,提出具体方案和改进措施。

  改革新目标。本次语文新课标蕴含着改革的“三大导向”。一是目标导向。即通过“三种文化”培育“三有新人”。三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语文教育通过发挥自身优势,规划课程内容,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二是问题导向。语文新课标细化了育人目标,明确了实施要求,增强了课程指导性、可操作性,突出了各学段的有效衔接。尤其是强调了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勤思考、多实践,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等能力素养,坚定文化自信。三是创新导向。第一,坚持价值引领,以文化人。讲“热爱地方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作为语文首要核心素养。第二,坚持素养为纲,任务驱动。将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体现在课程目标的一体化设计上。第三,坚持立足生活、实践主线。强调情景设计,统整三大主题。新课标既有国际视野、全球眼光,又有中国特色。

  教学新要求。一是在保持“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强调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上,增加了“推广普及地方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要求;二是提出包含四大板块的素养性目标;三是设计了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的结构化课程内容,包含“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六大学习任务群;四是制定作业设计、学业质量和评价考试等标准,强化课程实施指导,使评估教师“教”到什么程度有了具体参照。

  探寻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的途径

  核心素养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它使素质教育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通俗地讲,核心素养就是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大爱精神和家国情怀,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造力的人才。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的内涵。

  如何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落实,一线语文教师必须把握语文教育的“变”与“不变”。语文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目的任务是不变的,即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永恒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始终培养学生掌握语文工具,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语文教育的“根”在中国文化,“魂”是中国精神。我们必须守住语文教育的“根”和“魂”,教学生写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识字读书作文,认同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华夏民族基因,坚定文化自信。

  面对当下高度不确定的信息化时代,传统的语文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需要与时俱进,这是语文教育需要“变”的一面。语文教育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尊严与个性差异;信息化时代,合作交流成为社会潮流,必然要求我们的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在交往与协作中学习,我们必须摆脱标准答案、应试教育,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核心素养观的引领下,课程目标走向整体性,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于是“走向学科实践的大单元教学”和“走向跨学科学习”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过去那种“以知识传授为主”和伤记硬背、机械刷题的应试教育做法已经落后了。

  随着新一轮语文课改的推进,语文教学前沿出现了一些新动态。譬如“大概念教学,为深度学习导航”“学习任务群,创新语文学习样态”“实施情景教学,体验驱动成长”“走向学科实践的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综合性跨学科主体学习”“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学历案替代课时学历案”“单元整体教学”“1+X’群文阅读教学”“整本书阅读”等等。无论教学改革怎么创新,语文课堂教学需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学情,来确定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学定教。语文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主渠道在课堂。课堂上,尤其要重视加强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建设。语文教学中,要切实落实“备课要精、上课要实、作业要选、辅导要深、评价要多”的五步教学环节。而善解学情、善思教化、善用资源是提升教师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

  ①黄冈市教科院黄建军教研员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学生的“学”比老师的“教”更重要。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努力追求实现教学价值的最大化。怎样追求最大化?教师要依据学情实际组织教学,要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以及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要精准;要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体现教学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要渗透“以人为本”“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要把注重老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上。少讲多学,因势利导,努力避免老师“满堂灌”和“一言堂”。

  ②课堂教学设计要设置适当的情景和学习活动,设计几个关键性的问题,突出重难点,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要看教学环节过程是否精简;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与深入度是否高。注重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联系。

  ③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如何看待教学参考书?教参只是教师研读教材、扫清教学障碍的手段和工具之一,但不是唯一。

  ④一堂课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每堂课总要有一点亮点和创新:(A)课前充分准备很重要;教学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课堂要有激情;(B)教学内容切忌面面俱到,但一定要突出重难点;教学内容要选好角度,切点要小,从小处入手,争取一课一得;(C)教学语言要注意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教态要自然,普通话要标准流利;(D)师生互动要形式多样,课堂氛围很重要;(E)多媒体教学课件要简洁、精美、新颖;板书要工整美观、有条理,一目了然。

  ⑤在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的取舍上,要取长补短。既要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点(如板书的条理、工整、简明扼要),又要吸收现代多媒体教学的长处(如ppt课件、教学音频、视频的生动形象直观、容量大、高效便捷)。但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要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不能生搬硬套、喧宾夺主、不正常不类。语文课堂要少一点花里胡哨,多一点实在内涵。语文课要体现学科特点,要有“语文味”,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在情感、态度、思想价值观上,语文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学习《新课标》的一点反思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区分基本任务、重要任务和必要任务。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板块不是并列平行联系,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基本任务,听说读写是基本功;文化自信是重要任务;思维发展、文学审美是必要任务。

  二、《语文新课标》对课堂教学设计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在教学策略上,应突出重点,区别对待。不宜对六个学习任务群平均使用力量,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上,即“语文积累与梳理”。按照语文教育基本规律,扎实进行识字写字、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训练,打好听说读写基本功。

  三、“整本书阅读”是六个学习任务群之一,属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它主要是针对过去一味强调“机械刷题”、读书少甚至不读书的偏向提出的,并不是要以整本书阅读取代单篇教学,读什么,读多少,有弹性,可选择;不能用整本书阅读代替单元课文教学。

  整本书阅读应把精读、略读与浏览结合起来,时间应主要安排在课外。

  四、关于语文实践活动,要求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语文实践活动,一是语文本身实践。要注重语文学习中的听说读写实践,不能光说不练,只讲知识不搞语文实践活动。二是跨学科实践。新课标的“跨学科学习”强调,要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活动,撰写观察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参与设计、调研展示等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三是社会生活实践。生活即语文,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五、对于语文知识教学,过去从一味“追求系统的传授语文知识”变成“淡化、弱化甚至漠视语文知识教学”,从“知识本位”变成“知识缺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都不对。20世纪60年代,语文届曾提出加强“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口号,并把“双基”的内容概括为“字、词、句、篇、语(语法)、修(修辞)、逻(逻辑)、文(文学)”的语文教学“八字宪法”。对于语文知识,不走极端,知识可以通过读书学习获得。现在,强调要突出语文的文体意识。过去,强调淡化文体,现在要纠偏。学生的作文不能写得“四不像”。

  六、关于语文大单元教学,教师应在备课中突出“学习设计”,进行多元学习方式的整合,制订教学计划,设计单元教学,编制学习设计案,作业设计等。

  七、关于阅读教学。一是人教版部编语文新教材,构建了由“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整本书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怎么处理?二是课外阅读教学,中学生读什么?读文学名著;读经典古诗词;读适合学生语文学习的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做剪报、搞摘抄、勤练笔、学习毛泽东的“圈点勾画”读书法,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

  全国优秀教师汪金权说:语文要教什么?就是会说话、会写字、会读书、会作文,在这四会基础上,中学生还要学会考试。中学阶段,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和考试分数很重要,但我认为,让学生热爱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读写能力更重要!改变过去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重应试分数的倾向,注重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爱阅读、喜欢阅读的兴趣。

  总之,如何准确把握新课标的精神,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进而推动语文教育的现代转型,考验着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智慧。学习新课标,践行新理念,执教新课堂,我们永远在路上!

  (原创小哥,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欢迎加关注,点赞,转发,谢谢!转载请注明出处“今日头条”。)

  责任编辑:

上一篇:刀子嘴豆腐心,从心理学上来看是什么本质?
下一篇:九月的日本孩子?来自日本的小福,妈妈究竟是谁?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