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山中的劳动者
拼版照片:左图为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芦笙制作非遗传承人——51岁的梁瑞辉(2023年4月26日摄);右上、中、下图为梁瑞辉在制作、调试芦笙(2023年4月26日摄)。
梁瑞辉自幼跟随父亲学习芦笙制作技艺。近年来,随着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芦笙市场需求量大增,梁瑞辉开始以制作芦笙和传承芦笙文化为主业。他现在每年要制作400多支芦笙。
在广西的大山里,众多劳动者扎根农村,数年、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坚守,他们是教师、农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收获多彩的劳动果实,实现人生的价值。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90后”苗族姑娘贾宥凌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梦呜苗寨的工作室直播带货(2023年4月24日摄);右上、中、下图为贾宥凌在坡会上做直播(2023年2月6日摄)。
大学毕业后,贾宥凌在外闯荡多年。2019年,她返乡创业,借助直播和短视频销售大苗山的农副产品、宣传家乡的旅游资源。如今,贾宥凌每年能销售数万件苗乡特色产品。
在广西的大山里,众多劳动者扎根农村,数年、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坚守,他们是教师、农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收获多彩的劳动果实,实现人生的价值。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杆洞村49岁的苗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杨洪英(2023年4月25日摄);右上、中图为杨洪英在刺绣(2023年4月25日摄);右下图为杨洪英在刺绣比赛中(2019年10月18日摄)。
杨洪英自幼学习刺绣,1998年起,杨洪英开始以制作苗衣和传承刺绣文化为业,平均每天穿针引线上千次。
在广西的大山里,众多劳动者扎根农村,数年、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坚守,他们是教师、农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收获多彩的劳动果实,实现人生的价值。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46岁的韦德王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林场里(2023年4月23日摄);右上、中、下图为韦德王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时走访村民和更换汽车轮胎的画面(2019年12月16日摄)。
韦德王是当地一名基层干部,2018年至2021年,韦德王在八好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磨坏了29条轮胎。如今,他到林场工作,依旧穿梭在重重大山间,为瑶山的绿水青山继续奔走。
在广西的大山里,众多劳动者扎根农村,数年、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坚守,他们是教师、农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收获多彩的劳动果实,实现人生的价值。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乌英苗寨,47岁的梁足英在夜校教室里准备上课(2023年4月25日摄);右上图为梁足英在摘野菜,准备销往县城(2021年6月12日摄);右中图为梁足英在夜校教室里上课(2023年3月15日摄);右下图为梁足英(右三)和姐妹们在种树(2023年3月16日摄)。
小时候没有上过学的梁足英,从2020年3月起在夜校学习文化知识。以前不会讲普通话不识字的她,如今每天都能通过微信、电话和商家联系,将苗寨的野菜销售到县城。梁足英说,不断坚持学习让她的劳动产生了更大的价值。
在广西的大山里,众多劳动者扎根农村,数年、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坚守,他们是教师、农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收获多彩的劳动果实,实现人生的价值。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乌英教学点53岁的老师潘先锋(2023年4月25日摄);右上图为潘先锋给孩子们辅导功课(2022年1月12日摄);右中图为潘先锋在黑板上写字(2023年4月25日摄);右下图为潘先锋在给学生辅导功课(2021年11月25日摄)。
潘先锋从教30年,大多数时间在教学点工作,经常一个人承担语文、数学、体育等科目。他平均每天上5、6节课,30年来总共上课超过3万节。
在广西的大山里,众多劳动者扎根农村,数年、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坚守,他们是教师、农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收获多彩的劳动果实,实现人生的价值。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乌英苗寨73岁的老人梁安合(2023年4月25日摄);右上图为梁安合(右)和老伴在田间插秧(2020年5月21日摄);右中图为梁安合展示收获的稻谷(2020年9月10日摄);右下图为梁安合劳作归来(2019年3月25日摄)。
梁安合一家有两亩多田,50多年来,梁安合一共插秧10万多株。
在广西的大山里,众多劳动者扎根农村,数年、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坚守,他们是教师、农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收获多彩的劳动果实,实现人生的价值。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乌英苗寨,40岁的吴妹富站在亮布小广场上(2023年4月25日摄);右上图为吴妹富(右)在亮布文化节上展示自己制作的亮布(2020年10月25日摄);右中图为吴妹富(右)扛着亮布槌参加亮布文化节(2020年10月25日摄);右下图为吴妹富在劳作(2017年11月9日摄)。
传统苗族亮布制作工艺复杂,需“千锤百炼”。吴妹富自幼学习亮布制作,每年都要捶打亮布10多万次。
在广西的大山里,众多劳动者扎根农村,数年、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坚守,他们是教师、农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收获多彩的劳动果实,实现人生的价值。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弄雄村,蓝志平展示七百弄鸡(2019年11月10日摄);右上图为在弄雄村七百弄鸡养殖产业发展动员会上,蓝志平动员群众发展土鸡养殖(2016年8月17日摄);右中图为在弄雄村七百弄鸡养殖场,蓝志平在查看种鸡的生长情况(2019年11月10日摄);右下图为在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仁良村,蓝志平(右)捐赠七百弄鸡(2023年4月15日摄)。
蓝志平是弄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14年8月,在外闯荡多年的蓝志平返回家乡,规模养殖七百弄鸡,带领群众脱贫致富。2016年,蓝志平成立养殖合作社,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打造七百弄鸡产业基地。目前,合作社一年出栏20多万羽七百弄鸡。
在广西的大山里,众多劳动者扎根农村,数年、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坚守,他们是教师、农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收获多彩的劳动果实,实现人生的价值。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广西融安县东起乡铜板屯55岁的村民龙革雄(右)和妻子罗桂枝(2017年8月1日摄);右上图为龙革雄和村民们在山上种树(2013年5月15日摄);右中图为龙革雄和妻子罗桂枝合影(2022年3月20日摄);右下图为罗桂枝在山上种树(2021年3月3日摄)。
铜板屯曾经是一个“空巢村”,一度濒临消失。2012年,外出闯荡20多年的龙革雄和几位村民返回家乡发展水果种植和观光旅游。十多年来,他们种植了2万多棵李树。如今,铜板屯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已成为当地的“网红村”。
在广西的大山里,众多劳动者扎根农村,数年、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坚守,他们是教师、农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收获多彩的劳动果实,实现人生的价值。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广西融安县东起乡铜板屯81岁的老人龙耀星(右)和老伴莫杏昭(2022年3月20日摄);右上图为龙耀星和村民在山上护理树苗(2013年5月21日摄);右中图为龙耀星(左三)等在山上准备种树(2013年5月15日摄);右下图为龙耀星和老伴莫杏昭在花丛中散步(2014年2月21日摄)。
铜板屯有种李树的传统,龙耀星从小就跟随大人上山种树,每年都要种上几十棵,累计种树数千棵。
在广西的大山里,众多劳动者扎根农村,数年、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坚守,他们是教师、农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收获多彩的劳动果实,实现人生的价值。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广西融安县东起乡铜板屯60岁的村民龙飞任(2022年3月20日摄);右上图为2012年10月21日拍摄的铜板屯;右中图为龙飞任(左一)和村民们在山上规划铜板屯的发展(2013年6月19日摄);右下图为2019年3月3日无人机拍摄的铜板屯。
铜板屯曾经是一个“空巢村”,一度濒临消失。2012年,外出闯荡20多年的龙革雄和几位村民返回家乡发展水果种植和观光旅游。十多年来,他们种植了2万多棵李树。如今,铜板屯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已成为当地的“网红村”。
在广西的大山里,众多劳动者扎根农村,数年、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坚守,他们是教师、农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收获多彩的劳动果实,实现人生的价值。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广西融安县东起乡铜板屯85岁的老人龙显星(右)和老伴巫福昭(2023年4月24日摄);右上图为巫福昭在喂鸡(2013年7月23日摄);右中图为龙显星和外孙女在一起(2013年7月24日摄);右下图为龙显星(右二)、巫福昭带着已经长大了的孙悲们卖土特产(2021年2月15日摄)。
铜板屯有种李树的传统,龙显星和巫福昭从小就跟随大人上山种树,每年都要种树几十棵,累计种树上万棵。如今两人年事已高,已经不再种树了,但他们依旧牵挂着李树的生长情况。
在广西的大山里,众多劳动者扎根农村,数年、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坚守,他们是教师、农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收获多彩的劳动果实,实现人生的价值。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仁良村44岁的村民韦寿基在展示陀螺(2023年4月22日摄);右上图为韦寿基和村民们在陀螺比赛中(2023年4月22日摄);右中图为韦寿基在制作陀螺(2023年4月29日摄);右下图为韦寿基展示刚刚做好的陀螺(2023年4月22日摄)。
近年来,仁良村大力弘扬陀螺文化。作为当地传统陀螺手艺人,韦寿基已经做了上千个陀螺。他还每周组织村民进行陀螺比赛,积极传承非遗文化。
在广西的大山里,众多劳动者扎根农村,数年、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坚守,他们是教师、农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收获多彩的劳动果实,实现人生的价值。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
- 澳洲传媒专业分类
- 均胜电子获“蔚来质量卓越合作伙伴”奖
- 温差12℃!菏泽天气马上反转!
- 山东这三个家族进入2023胡润百富榜前100名
- 永定区:百舸争流绽芬芳 体育赛课促成长
- 花钱就能免试读博士?马鞍山一女硕士被骗12万元
- 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魅力何在?海珠服装产业链转移考察团二次走进新塘
- 九九重阳 孝润童心 郑州市实验幼儿园开展重阳节主题活动
- 浪潮信息业绩失速股价受挫 国内算力景气度提升有望打开增量
- 凌晨三点上岗接驳,烟台公交集团顺利“跑完”烟台马拉松
- 中航大探索定向就业招生新模式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契合度
-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课程体系的逻辑与策略
- 自考本科需要考多久?
- 郑州都市圈建设迈入新阶段 中原出“圈”再出发
- 行政人员“卡壳”高校教师资格证 职业晋升瓶颈待解
- 起猛了!这是“银角大王”在上课吧
- 物业服务哪家强?来普陀这场比武练兵中找答案
- 战火下加沙一大学的助教:在炮火中开设中文班,缓解孩子们的恐惧
- 原创世界羽联最新排名 翁泓阳上升三位
- 哈六中被授予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优秀生源基地”
- 山西聚焦“百亿工程”目标 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 全力打赢重点产业链攻坚战
- 大专学历可以直接报考中级会计师吗?
- 13国官员学者共议新时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 金华周记(2023.9.2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