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季丨阅读和写作,给我30岁+的人生,带来更多的可能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3-05-26
手机版

  

  好久不见,我是木子奕!

  今天这篇,是这两年开始规律读书之后的一些感悟,特别掏心窝地分享给你,希望在以后的阅读之路上,能遇见同频的你~

  杨绛先生曾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深以为然。

  我也是到了30+的年纪,了解了人生,才读得进去书,读得懂书。

  所以,读书有时候也是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的,就像一本书,不同年龄的你去读,触动点和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认知决定层次。

  这两年,断断续续地买了不少书,也通过系统地读了不少育儿、个人思维成长类的书。

  才发现,原来我的人生,或许除了孩子,还有更多的可能。

  但这个可能,要靠自己去努力争取,而最低成本的争取途径,便是读书。

  

  我与书的缘分

  怀大宝之前,基本每天晚上下班后都会出去闲逛。

  那时候在城中村租房住,晚上外面的小吃街格外热闹:有烧烤,大排档,摆摊卖衣服的,买书的。

  我与书的缘分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为什么不是从上学的时候开始呢?因为我觉得我对读书开始感兴趣是从毕业后开始的,上学读的书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并不是因为自己热爱。)

  依稀记得那年夏天,很炎热的一个晚上,小吃街一如既往地热闹,灯火阑珊。

  我发现有人在摆地摊买书,25块钱三本,于是我弯下腰看了看有没有我喜欢的书。

  老板看我在认真地选书,还跟我说了一句:“现在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真不多,一看你就是个爱读书的人。”(哈哈,老板看错人了。)

  挑了好一会儿,终于找到了三本比较感兴趣的。

  其中一本我到现在还记得,是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现在看来,应该是盗版书,书的纸质也开始泛黄了。)

  买了书之后,也会时不时翻翻看,但感觉只是在泛读,也没做读书笔记,更不谈有什么输出了。

  但我现在回想起来,这也许就是我现在对育儿书籍比较感兴趣的缘分吧。

  后来,有了儿子之后,这个软糯可爱的小生命,更强烈地激发我要学习育儿知识的欲望。

  

  从那之后,我开始正儿八经地在正规的渠道挑选育儿书,学习育儿知识,偶尔也会做一些笔记,写一些自己的育儿心得。

  那时候,一边上班,一边学习自媒体写作,在头条上写出了不少文章.

  有几篇还获得了青云计划奖,青云问答奖,那是我在写作这个副业上的高光时刻。

  资深阅读者的秘诀:深度阅读

  这两年,才开始系统地学习真正的读书方法,也按照自己的需求,选购了一些比较感兴趣的书。

  阅读的领域也更开阔了,有心理类的、个人成长类的、理财方面的、心智思维类的。

  自从读了一些心智成长类的书籍后,回望以前取得的那些成绩,不过是人生路上的小菜一碟。

  因为没有完成学习知识的闭环。那真正高效的阅读写作是怎样的呢?

  是深度阅读,形成知识的闭环。

  深度阅读,是一个成熟的读书人的最应该拥有的阅读能力。

  在我以往的阅读经历来看,很少做到深度阅读一本书,虽然也做过思维导图,读书笔记。

  

  但就像古典老师所说的,那只不过是记录书中的信息罢了,不属于自己的知识。

  真正的阅读,应该是:

  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洞见-击穿,形成一个知识的闭环,学习,学得,学到,为我所用,那才是有深度的阅读。

  只有深度地阅读、学习,坚持输出、写作,为自己的生活带来实际上的改变,这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打通知识阻塞,慢即是快

  以前我读书,心里暗暗给自己一个目标,一个星期读完一本,而且一定要读完这本再去读另一本。

  读完再回头看读书笔记,有时候状态不好,读不进去了也要逼着自己读完,很拧巴。

  现在改变了这种拧巴的读书方法。

  第一:读书不需要完美主义的心态,不一定要全部读完,就选自己能读懂的地方去读就好。

  像我前段时间读《暗时间》一样,最后那篇关于数学的部分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理解起来比较费劲。

  我果断就放弃了,但这并不影响我在这本书中所获得的收获和启发。

  第二:看到触动自己的地方立即停下来思考,写读书笔记。这是成甲老师的“熔断不读书法”。

  所谓“熔断不读书法”,意思是在读书时一看到有启发的内容,就触发熔断点,立即停止读书。

  

  具体怎么做呢?

  比如,我早上起来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读书,我会这么做:

  1. 打开昨晚睡前准备好要看的书/公众号文章,看目录或快速浏览文章,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或段落;

  2. 开启心流状态快速阅读,只要读到有触动到自己的地方(一个观点,亦或是一段话),立即停下来,不再继续读下去了。

  不读书了,接下来的时间干点啥呢?

  接下来,开始要动脑子开始思考,思考什么?

  1. 打开flomo,或者其他做笔记的软件;

  2. 向自己提问3个问题:

  ①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我有启发?

  ②我能够把这个启发点用在3个不同的事情上吗?

  ③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通过这两年的系统阅读,我发现有些观点和理论都是反反复复出现的。

  比如镜像神经元、情绪ABC理论、元认知、反思习惯等这些概念,在很多书里都提到过。

  只选取一个全书中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尽可能去输出、实践和改变,这样读书不仅收获更大,而且心态上也不会焦虑。

  书中的观点/信息——触动自己的点——用自己的理解输出——不断实践和改变,这就是提升认知的完整的闭环。

  

  罗振宇曾把学习的过程比喻为“缝扣子”,他说:

  “我每天要求自己写够五篇阅读心得,不用长篇大论,短短几个词就行。

  因为真正的学习就像是缝扣子,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每天写五篇阅读心得,就是逼迫自己用原来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做出反应。

  然后把这些反应用文字固化下来,缝接的过程就完成了。”

  过去,我总是把99%的时间用在了阅读上,甚至有时候回忆起某个观点的时候,想不起来在哪本书看到过,更别提这本书里讲得是什么内容了。

  现在,我开始调整读书的时间分配,即用20%的时间阅读,用80%的时间来思考。

  就像刘未鹏在《暗时间》里说的:“每个人的手表都走的一样快,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衡量一个人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

  这里的思维时间,就是“暗时间”,即深入推理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这个推理的过程就是思维时间,也是占据人生很大比例的那些看不见的时间。

  相关链接:读《暗时间》,用你的思维改变生活

  写在最后:

  古典老师说:“读写是一体的,因为写作本身是跨时空的感知传递。”

  自己没感知,写出来的东西也不好。如果没有输入,写啥都不可能的。所以至少用写作同样的时间读书。

  所以,其实随着读书的领域不断拓宽,读书的方法也是随着认知不断迭代升级的。

  你看,我的读写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随着我的认知不断迭代。

  

  目前我正在尝试以下几个思路来阅读:

  一是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读领域内的经典)比如,我们可以读经典、读原著,甚至读学术论文。

  二是学会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更新公众号)

  每读完一本有价值的好书,就用写作的方式把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重构出来。

  尽力结合自身经历、学识、立场,去解释、去延伸,而不是简单地把书本的要点进行罗列。

  三是读书时可以只取最触动自己的观点,其他观点可以放弃,即使它们很有道理。

  甚至有时候我会花一个星期的时间去打磨一个主题或观点,写成文章。

  周岭老师曾说:“当一个你精心打磨的作品打动了别人,它产生的影响力将远比每天都写但缺乏深度的思考要大得多。”

  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人生的更多可能和价值,并能精心打磨出一部属于自己的“作品”。

  —END—

  作者:【木子奕】

  一个一手带仨娃,

  一手码字的90后宝妈,

  爱阅读、爱写作,

  专研儿童发展心理学,

  专注女性个人成长,

  希望我的分享对你有帮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举报/反馈

上一篇:2023年05月08日 星期一|湖北人事考试招考简报,一分钟了解!
下一篇:2所211,迎新“一把手”!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