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的兴起于衰亡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3-06-12
手机版

  现代高考制度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取士不同于以往的世卿世禄制,征辟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由世家大族把持并垄断的选拔制度,不是以血缘关系选官而是个人才学选官。给了寒门子弟读书做官的上升渠道,加强了封建君主的中央集权。

  

  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衰败于近代。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杨广定十科举人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将进士科的出现作为科举制度起源的标志。隋朝灭亡后它的继任者唐朝在进士科的基础上增设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武举等等。唐朝对秀才要求特别高,结果士人很少应试秀才,不久秀才一科就废罢了。此后“秀才”岁成为对一般读书应举者的通称。明经、进士二科在唐代科举吸引了最多的考生。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科举考试结束后,站在午门城楼上看着新进的进士们鱼贯进入朝堂,高兴得对左右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

  

  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坐定天下的皇帝们对于人才的态度,那就是要将人才都纳入到体制中来,为我所用。这是说科举制的,唐太宗改良科举制,有能耐的人都去考试去了,就没有英雄人物反抗他的统治了,所以说天下英雄都上了他当啦因为科举制度打破了过去九品中正制度下以门第为基础考量的人才选拔制度,寒门子弟中的优秀人才有了公平的竞争机会,扩大了人才的选择面和来源。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测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明清八股取士把考试的题材限制在四书五经中以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破题,开首用二句设破题意。承题,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起讲,用数句或十数作为议论的开始,只写题大意,宜虚不宜实。入手一二句或三四句,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以下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中心。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亦有联属者,共合八股,故名八股文。全篇总字数, 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最后改作700字。八股文的试题出自四书,应试者必须按四书五经的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因而具很大的局限性,弊病尤大。然而明清取士,却以科举为重,而科举又以八股文为主,于是教育重心当然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与如何做八股文上了,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直到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西方列强,科举制度培养的人才在面对工业革命后的炮火时一败涂地。在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后,以李鸿章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大臣开始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一方面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一方面派遣留学生出洋留学。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不堪受辱的赶考举子们在康有为的带领下进行了“公车上书”,希望皇帝能够励精图治变法图存。

  

  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因为触动了封建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以慈禧为首守旧派的反扑,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康广仁斩首,光绪帝被囚禁于瀛台。八年之后,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自此进入了历史的垃圾堆。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中国奇谭》官宣第二季,上海影城焕新回归打造艺术创新策源地
下一篇:3岁时就应建立起来的6条规则,关系孩子未来,看看你家做对了吗?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