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 | 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特色与示范建设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3-07-01
手机版

  广播电视编导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发声的宣传“喉舌”的作用。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在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建设中始终紧跟党和国家的政治、文艺方针政策,强化对于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艺观的培养,与“思政教育”同向而行。2013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获批四川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试点,2020年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研究》《纪录片创作》获批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影视传媒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组教学团队》获批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智媒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思业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获批“四川省教育厅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传媒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人才培养关系着社会的进步和媒体的发展,对于引导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弘扬文化风尚和肩负历史使命感格外重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应注重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推动国家级一流专业课程思政特色与示范建设,该路径主要包括思政方向、专业素养的培养、实践教学的优化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专业人才。

  一、把控思想源头,明确并加强思政方向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专业的使命和定位。因此,学院近年来不断加强对思政课程的引导和监督,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为进一步坚持党对教材工作的核心领导,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坚持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教材工作机制,设立专门的教材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领导下的学院领导担任组长,确保党对教材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制定明确的工作规范和制度,制定关于教材工作的决策文件和工作细则,明确党组织对教材工作的要求和责任,规范教材编写、审核、选用等各个环节的程序和标准。

  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参与教材相关工作。通过选拔和培养,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参与教材编写和审核工作,确保教材内容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精神要求,体现党的理论和指导思想。此外,强化党委在教材审定和选用中的权威性和决策性。党委要加强对教材审定和选用过程的监督和指导,确保教材的质量和政治正确性。在教材选用环节,党委对涉及思想政治内容的教材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材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时代要求。完善党委对教材使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建立健全教材使用的考核评估体系,将党委对教材使用情况纳入专业建设评估指标,通过定期检查和评估,监督教师正确使用党的教材,推动教材工作的质量提升。在融媒体大环境下,以上举措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本专业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平台。通过教材内容的设计,加强对新媒体发展趋势、技术应用和传播规律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工具,传播正能量和积极价值观的能力。

  通过以上具体实施办法,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确保党对教材工作的核心领导地位得到有效落实,保证教材内容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精神要求,促进专业教育的正确方向和有效实施。通过构建“思业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影视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文艺评论》等系列美育类专业教材,其中3部教材获批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教材获批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既需要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教材编写与党的方针政策相契合,在编写教材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突出党的意识形态教育和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教材内容体现党的教育方针,传达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跨学科融合,优化课程思政建设

  从1.0全媒体时代,到2.0融合媒体时代,再到现阶段的智能媒介时代,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倒逼人才培养做出新的调整,传媒高校不仅要加强理论建设、知识的实时更新,更要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建立正确且稳固的政治方向,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培养有持续创新力的电视人才,这种持续创新力需要学科间的跨界结合为之背书。

  在近年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积极促进跨学科融合,将课程思政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了有机结合。

  第一,艺术与人文学科的融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重视艺术与人文学科的融合。通过引入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内容,让学生从人文角度审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创作和表达,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第二,传媒与技术学科的融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进一步实现传媒与技术学科的融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引入数字媒体技术、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

  第三,社会科学与管理学科的融合。通过引入传媒经济学、传播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管理规范和伦理道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管理能力。

  第四,跨专业合作与交流。与其他专业合作开设跨学科课程或项目。与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类专业合作,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与新闻学、广告学等传媒类专业合作,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和沟通能力。

  通过跨学科融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备广泛知识背景和综合能力的优秀人才。

  三、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育人生态,产教融合结出累累硕果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学生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

  第一,设计思政导向的课程内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设计应注重思政导向,将党的教育方针和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取与思政教育相关的案例、题材或话题,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伦理道德、文化传承等重要议题,并深入探讨其对媒体和社会的影响。

  第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互动。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开展思政教育相关的主题演讲、小组讨论、辩论赛等活动。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思考和表达对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的看法,培养批判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组织实践活动强化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模式的实践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验研究、创新项目等,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应用所学知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媒体创作、公益活动等实践环节,将思政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思政模式中,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贴近社会现实,能够亲身感受社会问题,了解社会发展的挑战和需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同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联系,提升专业素养。

  第四,结合思政教育建立导师制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通过建立导师制度,为学生指派专业教师或政治素质合格的社会从业者作为导师,进行学业指导和辅导。导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增强思政教育的意识。

  第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化、艺术、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学习,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和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创业精神。通过项目制作、实习实训、参观考察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知课程思政的价值,提升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将思政元素融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集中实践等课程教学板块,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打造浸润式党建教育环境。构建全员参与的党建教育环境,将党的理论教育和党建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党史学习教育等形式,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党的关怀和引导。创新教学模式,注重过程培养,组织学生集体观摩主旋律影片、进入红色旅游地拍摄创作,实现沉浸式的“课程思政”教学。在实践创作、毕业作品创作中注重引导学生感知正能量,创作出弘扬主旋律的影视作品,并通过参赛、参展等方式进行传播;聚焦红色文化、非遗文化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与革命老区、非遗文化保护协会、偏远乡村展开联动,合力打造产教融合项目、实习基地,使得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增强专业本领的同时,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思业融合”的社会转化。通过增加思政理论课程、专题研讨课程等方式,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熏陶。此外,通过案例教学、实践课程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思维能力。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

  通过以上措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可以实现学生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这样的教育背景支持下,近年来教学产出硕果累累,学生100余部微电影作品荣获金鸡百花电影节、北京国际微电影节、美国拉斯维加斯电影节等国内外比赛奖项;学生创业项目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1项、铜奖2项,省级金奖4项。师生参与创作“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我的父亲焦裕禄》、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检察出版社出品的大型检察题材剧《公诉》、范元导演执导的院线电影《你是我的英雄》,师生参与创作的电影《寂静的山谷》登陆央视CCTV-6电影频道,主创的纪录片《船山青年》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

  

  四、打造四心向党教师团队,为党育人思想铸魂

  教师要发挥思政引领作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具备党的理论素养和政治觉悟的优秀教师。通过组织党员教师参加党的培训和学习活动,提高他们对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确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准确传达党的指导思想。

  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思政理论素养,注重将党的教育方针融入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党性观念和思想意识,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成为具有党员品质和党性特征的优秀人才。"四心向党"的教师团队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教师团队成员具备四个核心心态,即政治信仰的坚定、使命担当的意识、教育事业的热爱、学科专业的追求。教师团队成员应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有坚定的信仰和认同。他们积极学习党的指导思想,对党的事业保持高度的忠诚和信任,将党的教育方针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中。“四心向党”的教师团队应具备以下素养:

  第一,坚定的使命担当意识。教师团队成员应具备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培养学生的重要责任,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负责。

  第二,持续的教育事业热爱。教师团队成员对教育事业怀有热爱之情。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充满热情和激情,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致力于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第三,忘我的学科专业追求。教师团队成员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他们持续学习和研究学科的最新发展,追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不断探索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

  “四心向党”的教师团队注重党性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使教师在党的指导下,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念,以高尚的师德带动学生的成长,为党育人思想铸魂提供坚实的支持和保障。为了保障政策的行之有效,制定了多项举措。

  一是“两策并举,督、管分离”,坚持开展常态化巡、查、听课工作。着重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言行举止、教学方法,从课堂教学“育人”前台,保证“课程思政”质量。

  二是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通过教研室教研、课程组教研、联合“磨课”、课程组联合作业、参加教学等方式,探索新路径,推动主流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出作品。

  三是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力度。深入学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要思想,加强对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解与把握。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讨论研究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增强对党的领导的坚定信仰。

  通过以上实践方法和策略,可以有效地实现为党育人、思想铸魂的教育初心,培养学生正确的党性观念和思想意识。这样的教育努力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忠诚于党的事业、坚定共产主义信仰、高尚道德品质以及良好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结合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特点和要求,可以更好的为党育人、思想铸魂,努力培养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忠诚于党的伟大事业的优秀人才,这不仅是高校教育的使命所在,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通过明确思政目标与定位、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和建立评估体系,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为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文系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获批四川省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点阶段性研究成果;四川省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特邀作者:

  王禹明,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从事戏剧影视人才培养及思想政治教育。

  刘五朵,四川传媒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电视节目制作、影视传播。

  (图片来源: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

  责编:易卓

上一篇:网上妇联建设巡礼|湖南宁乡:“宁姐姐”的贴心服务实时“在线”
下一篇:这份假期防骗指南,请考生和家长查收!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