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流动服务站”:把温暖送到官兵心坎上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3-07-07
手机版

  一级上士的难事解决了

  ■史星辰 解放军报记者 任 旭

  “儿子转学的事终于有着落了!”

  回想起办理儿子异地转学手续的过程,第80集团军某旅一级上士安晓东感慨不已。此前,安晓东在某市服役,儿子在驻地上学。今年初,安晓东因工作需要被调整到第80集团军某旅,他开始着手办理儿子异地转学手续。

  当时,正赶上旅队营区调整,所辖单位较多、点位分散。安晓东所在营驻地偏远,官兵去机关办事交通不便。此外,办理异地转学手续复杂,安晓东刚来该旅不久,对于这个“新家”,他还不熟悉。“办理异地转学手续应该找哪些部门我都不清楚……”安晓东说。

  与安晓东有着类似经历的官兵不在少数,这一问题引起该旅领导重视。为提升服务基层效率和水平,从今年初开始,该旅党委探索机关派出办公机制。机关干部深入基层蹲点调研,组建“流动服务站”,到各营区为官兵现场办理业务。

  “流动服务站”正式运营当天,安晓东早早来到办公地点,咨询办理异地转学手续的相关事宜。该旅人力资源科干事桑迪递给他一份“材料清单”并附上办理流程。安晓东拿着提前准备好的材料,现场找到相应科室负责人递交材料。为了帮助安晓东快速办理儿子异地转学手续,该旅领导还专门派人力资源科、保卫科等相关科室人员协助安晓东家属奔赴两地教育部门,最终办好了军娃的学籍转出、接入手续。

  “真没想到,‘流动服务站’解决了我的难题!”安晓东感慨地说。

  “服务官兵,关键要从‘口头上’落到‘行动上’。”该旅领导介绍,“流动服务站”通过“一站式”模式,为基层官兵提供“上门服务”,实现机关基层信息双向反馈机制,确保官兵的“挠头事”件件有着落、次次有回音。

  如今,“流动服务站”像齿轮一样,把该旅各营区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少了后顾之忧,该旅官兵全身心投入练兵备战。

  

  第80集团军某旅“流动服务站”的暖心服务,让官兵练兵备战热情高涨。图为训练间隙,该旅开展小竞赛活动。杜夏威摄

  “流动服务站”:把温暖送到官兵心坎上

  ■王 旭 王崇嘉 解放军报记者 任 旭 张东盼

  看似简单的小事,却成了官兵的难事

  第80集团军某旅二级上士李鹏当司务长快7个年头了,绝大多数工作干得得心应手。然而,最近一件小事让他有些焦虑。

  去年9月,李鹏所在单位新营区落成。官兵兴高采烈地搬进新营区,但没过多久,烦恼不期而至。

  “新营区样样都好,就是去机关办事不方便。”从义务兵到军士,从排长到营连主官,但凡去机关办事的,最直观的感受是“麻烦”。

  对此,李鹏感触颇深。作为司务长,他每周要去机关办理报销业务,别看有时候钱不多,但每笔钱都关系到官兵的切身利益。

  “再麻烦也得跑!”李鹏每周都会选一天,把战友需要报销的经费账目集中汇总,再分类整理、核对票据、报送机关。即便这样,报销过程有的还是一波三折。

  去年初冬,李鹏一大早就带上报销单据出发了。当天碰巧下雪,路滑车慢,他用了1个多小时才到机关。上午9时,正是机关各科室办理业务最忙碌的时候,看到李鹏进门,负责审核的该旅财务科助理员侯宪嵛手头工作没停,略带歉意地对他说:“稍等一会儿!”

  李鹏坐在一旁,看着侯宪嵛出来进去一路小跑,几次想催促,话到嘴边还是咽了回去。1个小时后,侯宪嵛急匆匆地从门外进来,接过李鹏的报销单据,解释说:“刚才着急上报数据,我现在马上给你办!”

  等待审核的过程,李鹏内心忐忑不安。果不其然,怕什么来什么,“票据有缺失,财务审核未通过”。李鹏心里咯噔一下,百感交集化作一声感叹:“这次又白跑了!”

  以前营区与机关离得近,多跑几次没啥。现在情况不一样,往返一次要半天时间。回到单位已是午后,李鹏按照要求抓紧整改,直到深夜才把缺失的票据收齐补全。第二天一早,他又找领导重新签字,再次踏上了报销之路。

  这一次,票据齐全了,但需要扫描报销凭证。不久前,上级配发了新的财务报销系统,需要逐一扫描报销凭证。但扫描设备只有一台,办理这项业务的人又多,李鹏每次过来都要排队。

  几天下来,李鹏往返机关多次,劳神费力。他经常想:如果机关能提前把关报销单据,如果机关人员能现场指导帮带,如果新营区也有这样的财务系统,那么基层官兵办事难的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李鹏的心声,引起很多战友的共鸣。去年底,该旅某连连长杨茗钧办理家属随调也费了不少周章。当时,连队正承担某课目示范任务,他只能委托他人帮忙准备材料,但办理过程中总是缺这少那。

  为了赶在截止日期前办好手续,杨茗钧不得不请假,专门前往机关补交材料,来回几趟,总算把手续跑完。想到妻子终于能来到身边与他团聚,杨茗钧安慰自己:“好事多磨!”

  看似简单的小事,却成了官兵的难事。此后,在对机关科室进行满意度调查时,有的官兵把“办事难”的经历写了下来,并希望机关办事能有所改变。

  

  第80集团军某旅开展“法律援助进军营”活动。陈羿屹摄

  加大调研力度,“流动服务站”应运而生

  基层有呼声,机关有回应。

  “官兵的难事解决不好,必然会影响部队建设发展。”了解到官兵的心声后,该旅党委通过蹲点、座谈、走访等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集官兵意见。

  “指导组主要是收集问题,回来给机关反馈。”该旅部队管理科科长贺光辉介绍,他们专门成立服务基层指导组,并对指导组的职责进行了明确规范:每周从机关抽调一名干部,定期梳理基层需求,再集中与相关业务科室对接处理,未解决的事宜要与下周指导组人员做好交接。

  一开始,手续简单的事项办起来还算顺利,官兵也比较满意。但随着工作推进,一些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指导组的业务范畴与基层的实际需求“适配度”不高。比如,有的官兵需要补办证件,而指导组成员是一名机要参谋,那么他需要登记下来,回机关后把此事反映给人力资源科,人力资源科备案后,官兵还需要带着各种材料再跑到机关自行办理。

  对此,该旅某营营长韩琢玉感同身受。他曾把官兵的难事汇总起来提交给指导组,但指导组只能把问题带回去,及时反馈、跟进流程,真正办手续还得官兵自己去跑,一旦材料备不齐,照样要来来回回跑几次。

  指导组也十分苦恼,他们按时带着电脑去找相关业务科室催办,还是会遭到官兵吐槽:“解决问题太慢”“反映问题解决不了”“事情进展不明确”……

  该旅参谋王文超连续数周担任指导组成员,每次去新营区办理业务,官兵热切的目光和满心的期待都让他倍感压力:“官兵的困难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也想帮他们快速解决,但有时候力不从心。”

  如何实现基层需求与机关服务的“双向奔赴”?该旅党委讨论决定,加大调研力度,瞄准问题找准对策。

  “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通过‘一站式’服务,为官兵一次性解决问题。”贺光辉说,他们对官兵需求和意见进行整理,生成问题清单,再对照制订相应整改措施。

  以问题导向牵引调研方向,机关经过多轮研究后,决定转变服务基层方式、推行机关派出办公机制:每周二,由指导组向基层征集需求;周四,根据基层上报需求,抽调相关业务科室骨干力量组成“流动服务站”,深入基层为官兵现场办理业务。

  就这样,“流动服务站”应运而生。

  

  第80集团军某旅部队管理科参谋成彤(右一)来到基层营连了解官兵需求。姚广凯摄

  及时回应官兵需求,定期反馈办理进度

  周四早上,该旅人力资源科干事桑迪吃过早饭后,与其他几名战友坐车向新营区出发了。

  上午8时,“流动服务站”车辆驶入营区。操场上,20多名官兵已等候在那里。

  第一个办理业务的是某营文书陈浩,他拎着2台电脑主机,想为其加装某系统。此前加装系统,官兵需要携带主机乘车前往机关,不仅往返时间长,途中还存在安全隐患。“现在机关上门服务,我们不用来回跑,不到半个小时就能解决,省时省力、安全便捷。”言语间,机关人员已经完成软件安装。

  随后,某营三级军士长李超前来咨询,他想为家属办理随军手续。桑迪与他沟通后得知,李超之前去机关协调多次,但因不了解具体流程,不是找错科室,就是递错材料。这次,在桑迪的一对一指导下,李超备齐所有材料,一次性对接办好了全部业务。

  在资料领取专区,官兵们正排队领取打包好的文件资料。该旅组织科干事焦文扬告诉记者:“以往为基层发放图书等物品,都需要他们派人来机关请领,现在有了‘流动服务站’,机关每周可以把需要下发的资料打包带到营连,他们坐等接收即可。”

  谈及“流动服务站”带来的便利,某营官兵感触更深。该营担负某大项任务,大多数官兵无法抽身前往机关办理个人业务。

  前不久,该营二级上士范帅一直想补办军士证。过去,他要前往人力资源科递交一份带照片的申请材料,数周后领取证件。但营队情况特殊,他只能先上报需求,再等待集中办理。眼看休假时间快到了,范帅心里很焦急,这时候“流动服务站”来了。

  在机关人员的指导下,范帅完成填表、提交材料等手续。没过一周,他就收到了“流动服务站”送来的军士证。

  一上午,桑迪办理了大大小小10多项业务,尽管说得口干舌燥,但有些问题还是没能现场解决。他解释说:“‘流动服务站’不是万能的,一些业务还是要带回去,我们加班加点处理。”

  有些协调难度较大的业务,机关人员往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一些基层官兵因无法了解办事进度,不免对“流动服务站”办事效率有些误解。

  “官兵申请办理业务,为何得不到及时反馈?”“相关业务科室是否掌握情况,沟通链路上的堵点在哪里?”首长办公会上,这些问题被一针见血地指出。随后,该旅党委针对“业务办理进度满意度”组织专题座谈会,让官兵各抒己见,并认真分析问题、找准症结、研究对策。

  “我们的想法是让服务流动起来,真正为官兵解决实际困难。”该旅领导告诉记者,旅党委最终决定,在营区建立官兵业务办理公示制度,每周定期反馈事项办理进度,对官兵提出的需求做到件件有着落、次次有回音。

  引入专业力量,提升服务质量

  前段时间,该旅某营战士小陈很忧心,他的父母与邻居发生土地纠纷。趁着“流动服务站”来队之际,他想咨询相关问题。

  听完事情来龙去脉,接待他的该旅保卫科干事高天宇面露难色:虽然了解一些法律知识,但处理专业问题还是无从下手。他当即将小陈的情况记录下来,并及时向旅党委报告。

  “近年来,官兵个人、家庭遇到的涉法问题逐渐增多,这类问题复杂难解,容易耗费官兵精力,影响练兵备战,甚至为部队建设带来问题隐患。”该旅党委一班人与地方相关单位多次沟通,最后达成一致:依托“流动服务站”成立法律援助站。

  为官兵提供专业化法律服务,该旅联合驻地律师事务所,定期开展“法律援助进军营”活动;邀请地方律师来队提供专业化法律指导,并协调他们开通法律服务热线,为官兵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保障官兵合法权益。

  随着各项配套措施逐步完备,法律援助站正式亮相。官兵们发现,法律援助站不仅有法律专业书籍,还张贴着一张地方律师值班表,下面附有联系方式及来队时间。官兵们不仅可以与专业律师面对面交流、咨询涉法问题,还可以随时电话请教沟通、疏解困惑。

  法律援助站成立后,高天宇第一时间通知小陈,并邀请专业律师为他现场指导。在律师的帮助下,小陈父母最终顺利解决与邻居的纠纷。

  “为兵服务没有终点,拓展‘流动服务站’业务范畴,就是助推服务基层的路子走得更宽、更远、更稳。”该旅领导说,接下来,他们将与更多地方单位业务部门开展合作,让“流动服务站”与时代接轨,走开专业化路子。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编:海闻

上一篇:在职硕士研究生如何报名?
下一篇:兰州大学2023夏令营汇总,持续更新中...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