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磬王——百件文物说青海之九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3-07-08
手机版

  从蛮荒蒙昧到文明的诞生,人类社会走过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其中,乐器的源起与发展贯穿了人类的历史和文明进程。我国先秦典籍《尚书·益稷》记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里的“石”即“石磬”,它是在人类发展初期就已产生的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在青海省博物馆,就珍藏着这一件我国考古史上,迄今为止发现器型最大,时间最早的石磬——黄河磬王。

  

  大约在4000年前,一场大地震伴随着巨大的洪水,瞬间吞没了居住于今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的喇家先民,以及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直到20世纪末,喇家文明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黄河磬王的发现者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王仁湘先生。他在喇家遗址发掘日记中记述了黄河磬王的发现过程。那是2000年6月12日,王仁湘和其他考古工作者在喇家村进行考古发掘时突遇大雨,当他们急忙跑到附近一户老乡家避雨时,目光锐利的王仁湘发现村民家的院落墙根立着一块大石板。石板状若石刀,侧中部穿一孔,可悬挂。据考证,这是一块属于青铜时代齐家文化的石磬,它就是黄河磬王。

  

  黄河磬王长96厘米,宽61厘米,厚4厘米,上面刻有花纹,中间偏上有一圆孔,边缘刃部有打磨痕迹,材质是用深色页岩加工制成,两面及四边经过细致修琢,上端有琢制的穿孔以便于悬挂。青海省博物馆典藏部副研究馆员李积英介绍,经专家实验,敲击有洪亮的金属声,声音清脆而富有韵律,和鸣悦耳。它不仅是一件乐器,还兼有礼器功能。

  《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齐家文化时期,原始器乐发展到更高阶段,礼乐文明萌芽,石磬是社会生活中的礼器和重器。黄河磬王的出土,代表了齐家文化在青海高原的发达程度。

  据考证,如今黄河磬王若被敲击,其声音依然醇厚悠扬。喇家遗址黄河磬王传出的古老乐音,是喇家先民辉煌文明的余音,也是喇家文明最后的挽歌。

  

  策划:马钧 王丽一

  拍摄/制作/文字:王十梅 谭梅

  配音:王十梅

  主编:辛元戎

  总监:王丽一

  (视频中动画及老照片源自青海省博物馆)

上一篇:推大额提现免费券,微信“聊表寸心”
下一篇:从学习做母亲走向心理咨询师:帮人解忧,救人性命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