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学有计划贵有恒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3-07-11
手机版

  自学中医除了要有浓厚的兴趣,还要有计划才能学好。办事情,要有个计划;做学问,也要有个计划。许多自学青年,事先制定计划,又坚持不懈地执行计划,终于成才。而有的自学青年,拿起什么看什么,读到哪里算哪里,结果费时不少,收效甚小,即使稍有所得,也是一鳞半爪。究其原因,就是事先缺乏计划。所以说:“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

  那么,究竟怎样制定自学计划呢?

  最重要的原则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任何一门科学知识,都好像一条长长的链子,一环扣一环,如果一环脱节,则环环不能联结。也就是说,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自身的系统性,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如果还没有掌握前面的知识,就无法掌握后面的知识,从人的认识规律来说,总是由不知到知之,由肤浅到深刻,从低级到高级,一步一步提高的。因此,制定学习计划,绝不能违背知识的系统性,绝不能违背人们的认识规律。

  制定自学计划,如果盲目冒进,好高骛远,只会事与愿违,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正如古人所说:“欲速则不达。”宋代的教育家朱熹还在诗中以水中行船作例子来说明循序渐进的道理:当水很浅的时候,硬要把船很快推向前进,那是枉费功夫;一旦春水涨起来,巨船也变得轻盈,自己就能在水中顺利航行。学习知识也是这样,当知识的积累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一味地去猎奇揽胜,想要获得高深的知识,那是枉费气力的;只有不断积累,知识丰富了,在学海中泛舟也就变得容易了。因此,学习任何科学,都必须从最基础的知识入手,正如法国谚语所说:“要想获得科学知识,就得从字母学起。”只有在基础上狠下功夫,逐步增加知识积累,使知识系统化、完整化,才能水到渠成,最后攻克学业的难关。

  学习祖国医学,当然也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就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

  对于函大的学员来说,自己的学习计划须和函大的教学计划紧密配合。因为函大教学计划的制定,就是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安排的。学习的主要书籍必须以课本为主,课本课本,学习的“根本”。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吃透课本,打好基础,融会贯通,才有利于向知识的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如果对教材还没有吃透、消化,就一头钻进比较深奥的参考书中,甚至把主要精力放在“偏题”、“难题”上去,这显然是本末倒置,效果是绝不会好的。

  当然,在着重攻读教材的同时,适当阅读一些辅导材料和参考资料,也是必要的,这不仅有利于开拓知识面,而且也能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教材。但是在阅读参考书和参考文章时,切忌“贪多嚼不烂”。这就是说,不要这一本还没有学好,又匆忙地拿起那一本,囫囵吞枣,效果不好。倘能精心选择好参考书,与教材“对读”,逐章逐节地反复阅读,好好消化,那效果就好得多了。

  如果能够把问题化整为零,每次集中钻研一个问题,各个击破,效果就会更加明显。这就好像研究机器一样,只有把机器拆开来,一个一个零件的仔细揣摩,才能观察得深入细致。对每一个问题反复研究多次,则理解必然会越来越深刻。

  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急躁浮泛者往往空手而回;浅尝即止者,也只能所获无几;只有循序渐进,深入钻研者,才能真正探知其中的奥秘。《论衡·别通》说得好:“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有人认为,只有先学好了《内经》,才谈得上打好了中医理论基础,进而学习各家著作,学习临床各科,才能左右逢源,事半功倍。并强调这是学习中医学的大路,是从正门而入,如果舍此正路和大门,是很难学而有成的。所以他们主张,尽管《内经》难学,也要从难入手,因为《内经》是祖国医学的源头,只有从源到流,才能高屋建瓴,一通百通。

  

  其实,学习中医并非一定要从《内经》入门,从难入手。相反地,倒应从浅显著作入门,从易入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才能事半功倍。特别是对那些缺乏古汉语基础的人,尤应如此。否则,硬要先啃“硬骨头”,往往事倍功半。

  北京名医赵金铎就深有体会。他最初遵照本家祖父“先去熟读《内经》”的意见,“闭门死读起来,风雪严寒,烈日酷暑,无一日辍止。怎奈自己文识浅陋,其中大部分章节,百思不解。”后来,一位本族伯父告诉他:“医之为术,易学难精,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依你的条件,开始自学《内经》是不实际的,应先读一些比较通俗、实际的著作。”于是他依其指点,改弦更张,从《古今医鉴》开头,接着学习《陈修园七十七种》《万病回春》《医方集解》等。方法一变,耳目全新,因为这些著作文字比较通俗,且内容涉及临床实际,故兴趣油然而生,学识也大大地长进了。

  

  重庆名医陈源生,从背诵《药性赋》起步,先学通俗读物,再学经典著作,因而,“一切都很顺利,对医道兴趣倍增。”

  正是这“兴趣油然而生”,正是这“对医道兴趣倍增”,引导他们深入研究祖国医学,终于学而有成。如果在初学中医时就勉强去啃深奥难懂的硬骨头,兴味索然,收效必微,对于立志不坚的人,还会丧失信心。现代名医楼百层在回忆建国前的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时就谈到,一二学期后,竟有半数以上的学生退学。一方面固然是反动政府的歧视、压制;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教学不能由浅入深,联系实际,使初学者感到难以领会,没有兴趣,不愿学习。

  古往今来,从易入手,由浅入深,终于学而有成的医家是很多的。李聪甫从《药性赋》发蒙;岳美中从《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学衷中参西录》入手;姜春华的启蒙书除《药性赋》和《汤头歌诀》之外,尚有《四言脉诀》;裘笑梅从师之初,老师给了他四本书:《医学新悟》《濒湖四言脉诀》《药性赋》《汤头歌诀》;孙允中初学医时得益于《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并称之为“四小经典”。

  

  事实证明,从通俗读物入门,也是正门,由此入门之后,再溯源而上,深研经典,旁通各家,也是一条大路,是完全可以学而有成的。

  时至今日,以前的“通俗读物”,现在看来已不够通俗,还要用现代白话加以解释,如《药性赋白话解》、《汤头歌诀白话解》、《医学三字经白话解》等。秦伯未先生特地写了一本《中医入门》,陕西也出版了一本《新编中医入门》,其他辅导自学的通俗读物也纷纷应运而生。从这些白话文的通俗读物入手,自然更加便利,所以这类读物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中医入门》先后印刷九次,发行六十万册;而《汤头歌诀白话解》先后印刷二十余次,发行近四百万册。

  

  即使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也宜由浅入深,先从通俗浅解读物入手。例如,秦伯未的《内经知要浅解》,刘渡舟的《伤寒论通俗讲话》,何任的《金匮要略通俗讲话》等。

  总而言之,要想学而有成,必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举报/反馈

上一篇:2024届河北省沧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考试数学试卷答案
下一篇:2023年7月,2000元—2500元价位段机型对比选购(红米Note 12Tu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