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能做到每天读一本书吗?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3-07-29
手机版

  看到好多励志贴子,总是有人一天读一本书,一周看几个电影之类的统计数据。我怎么做不到?休息日在家全用来看书,勉强能看完一本书。这些人是怎么做到的?

  读过我写的《如何用半小时读完一本书》或者有关快速阅读问答的朋友,不必看此文,内容有重复。

  我在博士后期间参加过一个活动,认识了一位北大中文系的女生。她家住四川南充。当了几年老师,考研到北大。言谈举止间,是民国女子之风。

  她给我讲了许多四川的故事。我在国家队当教练的时候,前后在四川工作过一年,所以相谈投机。我却没有分享自己的故事。因为太长,说起来滔滔不绝,会让人感到有不良企图。因此,感觉似乎有些歉意。

  当然,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本文的主题是快速阅读。所以,我们此后交流的都是学术问题。

  有一次,这位女生抱怨道,导师留的阅读作业太多了,多到读不过来,几乎没什么业余时间。

  我一听,两眼直放光,这个我擅长啊。

  我回应道,“看小说有什么不好的。轻松,好玩儿。怎么可能是个问题呢”。好像我非常擅长读小说似的,还略带得意。

  她说,“阅读任务不是看小说。是看各种文学理论。”

  我有点儿不解,“中文系就应该多看看小说。看什么文学理论。文学理论谁都可以胡编一套。小说嘛,虽然也是编造的,但编造的好看啊。当然也有不少次品。”

  她说,“文学理论可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后面说的我全都忘了。

  我说,“你要说读小说读得快,这个有点儿难。关键是读小说是一种享受啊,读的快,等于享受的时间短。总不能直接翻到结局吧。譬如《西游记》就不能总结提炼为,有个和尚叫唐僧,然后取到了真经。有个猴子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叫孙悟空,后来成了斗战胜佛。我们要看的是过程,是细节。例如唐僧如何一次次快要变唐僧肉了,孙悟空的眼睛差点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烧瞎了,却炼出了火眼金睛。我们要看各种妖魔鬼怪轮番出场。我们要看我们的英雄被千百遍折磨的死去活来,然而没死,还成事儿了。如果说,要读什么理论,那就简单多了。一小时可以看一本。”

  她说,“不可能。我们这个是要写阅读报告,要在讨论会上讲的。”

  我说,“没问题。一小时看一本,足够写读书报告了,讲也是可以的。”

  她说,“这不可能。文学理论可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

  我说,“这样吧。你把正在读的书都拿过来。当场实验。”

  她忽然双眼放光,期待着一个理工科男倒在文学理论的脚下。

  她说,“你等着。”

  于是,我就在中关新园的大花园儿里的小广场坐等。

  春天里,阳光明媚,没有雾霾。

  古木参天,百花盛开,空气中弥漫着万种芳香。

  天空没有痕迹,鸟儿却已经飞过......

  没过多久,她抱了一堆书到中关新园的小院子里,准备将我砸倒。

  我看着这堆书,轻描淡写的说,“随便挑一本。我现场示范。”

  她从中挑选一本300多页的书。

  她说,“这是一本专门研究鲁迅文学的书,作者是日本人,很有影响力。是我们的必读书。专业以外的人看的不多。估计你没看过。”说着,把书递给我。

  我看到,这本书是日本文学评论家山田敬三写的《鲁迅——无意识的存在主义》,名字很陌生。鲁迅的书,我没看过几本,太苦,太闷。

  我翻了翻,“的确没看过。刚才我说,一小时读一本。现在我改主意了。这本书,30分钟就够了。”

  她说,“你就吹吧。我们老师说.....文学理论.....我的感觉是.....”。

  她看我似乎没听她在说什么,然后问道,“什么时候开始?”

  我还在埋头看那本书,“现在开始。我又改主意了。20分钟读完。”

  趁她说话的时候,我已经把目录浏览完毕,提炼了几个关键词。

  她说,“从现在开始,我计时了。”

  我说,“等一下。这本书能不能做标记。就是说,我能不能用笔在上面画?”

  她说,“行。这是我的书,你随便画。”

  我说,“好吧。这本书将来能卖大钱,真聪明。开始计时吧。”

  她看着手表计时。

  我一边翻书,一边喃喃自语,“这本书的名字是《鲁迅——无意识的存在主义》,给一本书起名字是很难的。有些作者胡乱取名字,没有任何内涵。有些作者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儿。这本书,显然属于后者。书名是有含义的。一旦书名有含义,那就意味着书名包含着作者最重要的思考了,而且是高度浓缩的。书名就是关键。”

  她坐在旁边听,没有插话,也许是因为感觉到我似乎不是在胡说八道。

  我继续说,“存在主义很玄了。但所有书的名字都包含着一个问题。作者究竟在关注什么问题?如果一本专著没有讨论任何问题,或者讨论了各种问题而没有最突出的问题,那就算不上是专著了。只能是文集之类的。这个人想要研究什么问题呢?我找找看啊,不要急。”

  我继续翻书,“奥。原来山田敬三还写过一本书,叫做《鲁迅的世界》。好啦。这就是问题了:鲁迅的世界是什么?客观的说,核心问题是这样的。在山田敬三看来,鲁迅的世界究竟是什么?这就是这本书要回答的最重要的问题。书名就是答案。他认为鲁迅的世界是无意识的存在主义的世界。但这么说就太抽象了,都是空洞的概念。我自己都不懂。”

  我抬头看了看她,她微微点头,表示赞同。

  我低头抓紧时间,一边翻书,一边继续说,“现在我们要从书里找最关键的句子,来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找原话。不能是自己模模糊糊的感觉。现在还不到总结观点的时候。现在呢,我们要如实看,如实观照。不看原话,匆忙总结,很容易歪曲作者的意思,还自以为读懂了。”

  这都是为了让她等的不太无聊而说的,也是在整理自己的思路。

  我继续,“一般来说,既然是个评论家,观点就必须鲜明。否则怎么能成家。如果观点鲜明,就必须有关于核心问题的关键句子。显然,这本书整个都是讲这个问题的。他会说很多相关的话,但是,我们的目标是找到最关键的句子。”

  我一边翻,一边从中找句子。凡是讲鲁迅个人经历的部分全部略过去,凡是讲鲁迅某一部作品的部分全部略过去,凡是讲历史的部分全部略过去。

  偶尔找到相关的句子,我用笔画下来。一边画,一边读给她听。

  我找到了这么一段话,并读出来,“‘在鲁迅所处时代的中国,深刻的社会问题与严峻的日常现实是今天根本无法想象的。有很多人甚至得不到作为人的最低限度的生存保障。鲁迅为此而痛心,他苦苦去追寻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实。结果,他发现自己能做的,就是通过文学来作用于人的精神。’”

  我顺手把上面那段话里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标注出来,边说边总结了这段话的意思,

  “可见,在山田敬三眼里,鲁迅面临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问题的现实世界。另外一个是精神世界,或者文学世界。鲁迅希望用文学世界作用于现实世界中的的人的精神,从而改变现实。这个结论,很容易理解,也没有什么独特之处。所以,应该还有更关键的句子。”

  凭着这本书的名字“存在主义”和我对这本书目录的理解,我快速切入存在主义的相关部分。

  我一边翻书一边跟他说,“既然山田敬三说鲁迅是存在主义者。那咱们就要回答,什么是存在主义?我找找哈。”

  然后我迅速找到了关键的句子,“存在主义是这样的。或者具体的说,山田敬三所理解的存在主义是这样的。他说,‘人只要活着,就会在所有事情上被迫作出选择,思考其生存方式,去创造出新的价值。对没有既定的指南,甚至对既有指南持怀疑态度的人来说,自由选择的空间也因此更加开阔。但另一方面,在自由选择的余地扩大的同时,也必然会招致选择时的责任和苦恼。依萨特所说,人不是从一开始就形成的,是在“选择自己的道德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因此而“被处以无依靠、无帮助的时时刻刻创造出人类的刑罚”,“被处以自由之刑”。与自由形影相随的是责任、苦恼、不安和孤独。’这话说的很深刻啊。总结一下,存在主义,是人面对有限自由的过程中被迫做出选择而面临责任、苦恼、不安和孤独的生存方式,并主张人必须直面这一切。”

  我继续往下翻,“我们看看在山田敬三眼里,鲁迅为什么是一个存在主义者?我要找到原话。”

  很快找到了,因为就在上一段文字的下面,“山田敬三是这么说的:正如鲁迅说过的那样,到达“彷徨”境界的生存方式,是只将“黑暗与虚无”视为“实有”而“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连他自己都认为自己的思想“太黑暗”。但即使如此,被封闭在找不到出口的黑暗中,他还是不能休息,朝着前方“只得走”,即使前方是坟,也“只得走”,这就是他的生存方式。这正是被处以“自由之刑”的存在主义者的生存方式。”

  我继续,“你看。人家不愧是专家。很深刻啊。这就是山田敬三的核心观点了。而且有理有据。”

  她连连点头。

  我说,“找到他的核心观点还不行。既然是专家,他不但得自圆其说,而且得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比较,还得圆众家之说。不然怎么能是专家呢?咱们现在找找,他怎么看待别人观点的。”

  我边说边找,很快又找到了。因为理论著作,不是小说,所有的作者都希望读者尽快找到关键的内容,尽快理解他究竟在说什么。

  我说,“在这里。你看山田敬三列举了别人的观点。比如,瞿秋白说鲁迅“从进化论最终地走到了阶级论,从进取的争求解放的个性主义进到了战斗的改造世界的集体主义”,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鲁迅最终走向了马克思主义,甚至至今还有不少拥护该论的意见。可是,鲁迅从未称自己为马克思主义者,据说他甚至连《资本论》都没有读过。所以,尽管鲁迅翻译了一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章,但是并不能因此得出结论,他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其余的就是其他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了。

  翻阅完毕,关键问题,核心观点都找到了。

  我说,好了,这本书现在读完了,我们重新梳理一下哈。

  本书的问题是:鲁迅的世界究竟是什么?

  从基本的历史背景和鲁迅个人经历得出的回答是:鲁迅面临深刻的社会问题的现实世界,和文学世界。鲁迅的愿望是通过文学世界作用于现实中的个人精神世界。

  但这些还不足够,这样的回答并没有抓住鲁迅文学世界的本质。因为许多作家做的都是同样的事情。那么鲁迅文学世界的特殊本质是什么呢?

  有的观点认为,鲁迅是从进化论,走到阶级论,从进取的争求解放的个性主义,到战斗的改造世界的集体主义。一言以蔽之,鲁迅文学是马克思主义文学。例如瞿秋白。

  但是山田敬三并不认同这个观点。因为,鲁迅虽然翻译了一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但他甚至没有读过《资本论》,也从未自称是马克主义者。

  山田敬三考察了存在主义的特征,例如,个体面对有限自由,在被迫做出选择的过程中必然面对的责任、苦恼、不安和孤独。鲁迅的个人经历和文学作品,完全包含这些要素,而且与这些要素深刻的契合。

  在山田敬三看来,鲁迅的精神生活是被处以“自由之刑”的存在主义者的生存方式。

  鲁迅作品反映的是,无意识的存在主义。所谓无意识是指,鲁迅并没有研究过存在主义。事实上,在那个时代,存在主义的思想正在发展,尚未传播到中国。所以鲁迅的存在主义,是不了解存在主义思想的情况下,自发的思想契合。所以,也可以说鲁迅的作品是自发的存在主义。

  那么,我们是什么观点呢?我认为,山田敬三的研究,指出了鲁迅作品超越时代的特征。它们不仅仅是在中国社会四分五裂、列强入侵、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的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或者其作品的意义仅限于那个时代,而是具有超越性。他的作品,反映着人在所有的时代都会面临的根本问题,那就是在有限的选择自由的情况下,必须面临的责任、痛苦和孤独,并试图从中寻求并创造活着的意义。

  说到此处,我已经陶醉在思维之中了。

  一边说,一边面露得意之色。

  从眼神来看,我那位中文系的同学已经有些目瞪口呆。

  我提醒她,“有没有超时。”

  她低头看了一下手表,“18分半。”

  我得意的笑了。

  她问,“你是怎么做到的?”

  我跟她说,我是理工科的。我刚才的办法,是理工科的套路,也是人的思维的最基本的套路。

  第一,书籍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最重要的问题只有一个。

  第二,对于这个核心问题,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根据是什么?最重要的观点只有一个。

  第三,对于这个核心问题,其他人有什么不一样的观点?根据是什么?

  第四,两者相比较,哪一方的观点更有道理?为什么?

  第五,作为读者,你怎么看?最重要的判断只有一个。

  如果这样读一本书,你未必读的很快。但读书会变成福尔摩斯探案。围绕着核心问题,不断找线索,找证据,最终发现答案。

  其效果,完全可以用来写个书评,或者做个读书报告。细节部分,你再根据主题内容做做补充就可以了。如果以后写论文,或者有其他需要,再回头查阅即可。

  这个方法可以用来速度,也可以用来精读。所谓精读就是针对书的一个章节,甚至一个段落,都可以用这种提问的方法,挖掘到深刻的部分,并且将事实、概念和问题在大脑中连贯起来。

  如果你经常这么做,那么用不了多久,你也会读得像我一样快。或许比我读得还要快。因为,这么读下去,读的越多,自然越快。因为同一个领域的书,大部分内容都是重复的。更重要的是,越读越有趣,思维的乐趣。

  显然,与世界上所有的方法一样,这个读书方法也有其适用范围。

  例如,这种方法不适用于读太经典的书。

  比如《道德经》,处处都是重点,处处都是核心,每一句都是铭言,每一句都是定理,每一句都包含重要概念。智慧已经被浓缩的不能再浓缩了。这样的书,适合抄,适合完完全全记到脑子里,等着哪天一个生活场景击中你,然后恍然大悟。而且,恍然大悟好多次。

  比如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这样的书,也很难速度。因为这样的书,太深奥,一环扣一环。里面有大量的模型,事实和概念。作为一个整体,构成对人的心理结构和成长过程的完整描述。另外,每一章还都是演讲稿,文辞太优美,感情太饱满。适合反复品味。读个几十上百遍,总会有新感悟。

  再比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这书太专业、太深刻,称为西方近代哲学的巅峰。这样的书,要细细读。最要紧的是,确保能读进去,不要发疯就已经很好了。

  再比如充斥各种公式、图表的专业书,也不适合速度。要么拿来查阅,如果是核心专业,就必须钻研才行。

  上述方法对于这些书虽然不能做到速度,但用于精读、品味、挖掘深刻内涵,是适合的。万不得已的时候,用来速度,临时抱佛脚,也能解燃眉之急。

  那位女生并没有继续问下去,我从她聪慧的眼神中已经判断出,她已经知道这方法是可以检验的。无需问的太多,她已然知道该如何做,如何精进了。

  自从吐露这个秘诀之后,那位女生就再也没找过我了。我想,应该是进入了欲罢不能的学习状态了。

  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如书海岁月催。

  一页页充满了鬼画符的纸张,一本本砖头般分量被称之为书的东西,不知改变了多少人的容颜。

  我也是如此。我正在欲罢不能的研究一个大问题。

  评论区精选:

  乔小海1 天前

  “第二个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特点在强调时间。在这个阅读层次,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阅读的功课。譬如他可能要用十五分钟读完一本书,或是同样时间内念完两倍厚的书。因此,用另一种方式来形容这个层次的阅读,就是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抓出一本书的重点—通常是很短,而且总是(就定义上说)过短,很难掌握一本书所有重点…我们想要强调的是,大多数人,即使是许多优秀的阅读者,都忽略了检视阅读的价值。”阿德勒《如何阅读一本书》我的微信公号核聚(hejupai)讨论有关人生核聚变的话题。

上一篇:江北这位教师入选“苏教名家”培养对象!
下一篇:喀纳斯回应“景区将国道围起来收费”:不是国道,费用为区间车票等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