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物理主义的基本问题与新发展
作者:王晓阳(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
物理主义(physicalism)是当今国际哲学界主流的哲学基础理论之一,也被视为人类思想长河中千百年绵延不绝的唯物主义传统的当代延续,是与近现代科学相契合的世界观。根据《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给出的解释,物理主义可表述为:一切都是物理的,或者一切都是随附于(supervene on)物理的。当前关于物理主义有各式各样的讨论,但总的说来均围绕三大基本问题展开:表述问题、心—身问题、规范性问题。这三大基本问题彼此独立又相互影响,几乎涵盖了当代物理主义的各个方面。
表述问题
表述问题指的是,能否以及如何恰当地定义“物理的”这一基本概念。这对于准确理解物理主义至关重要。亨普尔(Carl Gustav Hempel)最早借助一个两难问题(即“亨普尔两难”)指出,表述问题是物理主义者绕不开的。目前应对“亨普尔两难”的物理主义方案主要有以下五种。方案一:借助物理学理论对“什么是物理的”进行表述,进而对“亨普尔两难”作出具体分析,以图有所突破。方案二:不借助物理学理论,而是基于范型物理对象来刻画“什么是物理的”,以图避开“亨普尔两难”。方案三:采取循否法(Via Negativa)来规避“亨普尔两难”。方案四:不再试图把物理主义表述成一个具有真值的论题,而是把它当作某种不具有真假的态度或方法论指导原则,从而规避“亨普尔两难”。上述四种方案目前均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方案一事实上仍难以摆脱“亨普尔两难”;方案二会为泛心论(panpsychism)所困扰;方案三过于粗疏,会使一些常见的物理主义观点(如取消论、类型同一论)处境尴尬;对于表述物理主义而言,方案四其实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鉴于上述四个方案均存在明显不足,最近有学者提出了一种新型改良方案(方案五)。方案五吸收了方案二关于范型物理对象的积极成果,又借助物理世界的因果封闭性原则来对物理主义进行重新表述。相较而言,方案五的主要特色有三点。其一,方案五不但能够有效应对前四种方案各自面临的质疑,而且能够有效避开“亨普尔两难”,还能够摆脱泛心论的困扰。其二,方案五是一个中立于还原物理主义和非还原物理主义之间争论的方案,因而有望成为一个被物理主义者普遍接受的方案。其三,对方案五的探究,能够进一步加深形而上学层面的思考,有助于物理主义者构建一个更加坚实的形而上学理论体系。
心—身问题
自笛卡尔时代以来,心—身问题(mind-body problem)一直是近代西方哲学中的基础问题,也是当代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心—身问题问的是,心灵(即心理现象)与身体(即物理现象)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形而上学关系。当代的有关争论,主要是在二元论(dualism)与物理主义之间展开的。二元论有两种常见类型,即实体二元论(substance dualism)和属性二元论(property dualism)。前者认为,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分属两类不同实体,各自可以独立存在,且二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必然的联系。后者则认为,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分属两类不同的属性,虽然心理现象作为属性不能独立存在,但是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必然的联系。
依据对心—身问题的不同解答,可区分出物理主义的三大类型:取消论(eliminativism)、还原物理主义(reductive physicalism)与非还原物理主义(non-reductive physicalism)。与二元论不同,物理主义认为,要么世间一切都是物理的;要么即便存在心理现象或其他非物理的现象,终归也是要以物理现象为基础或随附于物理现象的。在心—身问题上,二元论提供的是一幅心身二元割裂的形而上学世界图景,而物理主义则试图提供一幅心身统一的形而上学世界图景。在物理主义的这幅图景中,目前存在三个有待处理的困难:意识问题(consciousness)、心理现象的因果效力难题(causal efficiency of the mental)、心理现象的位置难题(the placement of the mental)。
意识问题有两个难点。第一个难点是:如何理解意识或心理现象所普遍具有的第一人称视角特征(the character of the first-person perspective)或主观性特征(the subjective character)。第二个难点是:如何理解某些特殊心理现象所具有的现象特征(phenomenal character)。简言之,主观性特征几乎是所有心理现象所特有的。现象性特征则是指,除了主观性特征之外,某些心理现象往往还带有鲜明的现象质(phenomenal quality)或现象特征。具有现象特征的意识经验或心理感受,被统称为感受质(qualia)。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主观性特征对于物理主义而言并不一定构成实质威胁,有可能构成实质威胁的是感受质所具有的现象特征。三种类型的物理主义目前均难以令人满意地解释清楚现象特征。有两个物理主义方案近年来备受学界关注:现象概念策略(phenomenal concepts strategy)和物理主义版本的泛心论。前者目前面临的一个主要质疑是,如何说清楚现象概念的认知机制。而后者目前遭遇到的一个主要质疑则是,难以解决“组合问题”(combination problem)。简言之,现象概念策略的关键在于,指出了现象特征是人们在使用特定的现象概念时产生的某种认识论现象,并不一定具有任何形而上学上的实质地位。
由于现象概念策略并没有涉及形而上学层面的具体情况,因而在物理主义与其反对者的争论中,它其实并不偏袒任何一方。一方面,对于物理主义者来说,坚持现象概念策略的好处在于,有望从认识论层面阻止其反对者(如二元论者)对现象特征做出某种形而上学的“过度解读”。困难之处则在于,要成功做到这一点,物理主义者就需要交代清楚现象概念何以如此特殊,在人们使用现象概念的认知过程中,究竟是如何产生现象特征的。也就是说,物理主义者有责任为现象概念的认知机制提供一种令人满意的物理主义式说明。另一方面,对于其反对者而言,若想表明现象特征的确具有某种形而上学地位,即现象特征乃是某种形而上学层面有别于物理属性的心理属性,则需要论证现象概念策略是有缺陷的甚至是错误的。目前来说,无论是物理主义一方还是其反对者一方,都未能提供充足的理由,以表明自己的有关立场是完全合理的。对于物理主义一方而言,目前值得关注的一个方向是,如何深入形而上学层面尝试做些具体工作,为搞清楚现象概念策略的认知机制做出必要铺垫。
与现象概念策略不同,物理主义版本的泛心论通常认为,现象特征是某种宏观心理现象或意识状态,归根结底是由一些微观的基础心理特征组合而成的。因此,在形而上学层面,这些微观心理特征不仅具有基础地位,而且与某些微观物理特征一样(如电子),也是普遍存在的。此外,这些微观心理特征尽管是基础的,但绝不可能孤立存在,总归要随附于某些基础的物理特征才能存在。由于这种观点承认(宏观)现象特征具有基础层面的(微观)心理根源,因此可以说是(当代)泛心论的一种类型。又由于这种观点同时还承认,(无论是微观的还是宏观的)心理现象总是要随附于物理现象,因此它仍未脱离物理主义的阵营。这种观点兼具了物理主义和泛心论二者的理论特点,因而被称为“物理主义版本的泛心论”。不过,能否以及究竟该如何对宏观现象特征的生成机制作出合理解释,是一直困扰着物理主义版本的泛心论者的“组合问题”。
当前针对组合问题的处理方案多种多样,大致能归入以下两类。第一类方案直面组合问题,尝试回应微观心理特征组合成宏观现象特征的具体机制。不难理解,这一方案沿袭了还原论的老思路。第二类方案则试图避开甚至消解掉组合问题。其关键在于,一方面试图揭示,组合问题的前提预设存在某种不合理性。比如,预设了解释宏观物理现象的认知模式同样适用于解释现象特征。另一方面则尝试论证,在非还原物理主义的理论框架中,仍有望为现象特征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物理主义说明。可见,与第一种方案不同,第二种方案试图提供的是一个非还原论的新思路。这两类方案孰优孰劣、孰是孰非,目前未有定论,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下面,我们来看看心理现象的因果效力难题。该难题说的是,直觉上,大多数人不仅相信心理现象真切存在,而且还相信(某些)心理现象具有因果效力。如果物理主义者认为,只有物理现象才具有真实的因果效力,且不打算忽视上述直觉,那么似乎就不得不面临如下麻烦:如果只有物理现象才具有因果效力,又由于心理现象不是物理现象,那么就能推出,心理现象不可能具有因果效力。因此,物理主义似乎难以做到,在坚持物理现象才具有真实因果效力的同时,还能保留住(某些)心理现象的因果效力。这就是摆在物理主义者面前的心理现象的因果效力难题。
关于因果效力难题,从根本上看可能还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对心—身问题的考察终究要触及形而上学领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属性、因果性等),而现有的物理主义形而上学框架并不能为相关的深入讨论提供足够的理论空间。因此,要最终令人满意地解决心—身问题,就需要对心—身问题所涉及的形而上学基本概念作出进一步澄清,突破现有理论框架的局限,搭建一个更加坚实且足以容纳相关讨论的新型物理主义形而上学。
最后,我们来看看位置难题。它说的是,如果物理主义是对的,那么将要如何把心理现象安置在物理世界中。换句话说,位置难题的要点在于,对于物理主义而言,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形而上学关系。不难理解,对于取消论和类型同一论(还原物理主义的一种)而言,位置难题并不构成实质威胁,因为二者都不承认心理现象是形而上学层面的真实存在。对于强随附物理主义(还原物理主义的另一种)和非还原物理主义而言,位置难题则是绕不开的。
关于位置难题,受康德的启发,戴维森(Donald Herbert Davidson)最早提出了心物关系是一种殊型同一关系(token identity relation),并指出这与心物关系是(弱)随附关系并不冲突。沿着戴维森的思路,并借助当代形而上学中关于属性的特普理论(tropes theory),海尔(John Heil)与泰勒(Henry Taylor)等人近年来构造了一个改进版的殊型同一论(token identity theory),即“有效力的质理论”(powerful quality view)。该理论目前备受关注,不但有望在非还原物理主义的框架内保留心理现象的因果效力,为位置难题找到一种令人满意的可能解答,而且对于物理主义最终解决感受质问题也带来了重要启示。
规范性问题
这里的规范性,是指伦理规范性。规范性问题说的是,物理主义原则上只提供关于事物的描述性知识,而伦理知识则具有规范性的本质特征,然而仅由描述性知识推不出规范性的知识,因此物理主义似乎无法解释伦理规范性的来源。该问题由来已久,可追溯到休谟对“是与应当”的二元知识区分。休谟认为,描述层面的“是”与规范层面的“应当”之间存在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目前常见的回应可分为两类:还原论方案和非还原论方案。
近年来比较热门的做法是,从演化生物学或神经科学的角度,对伦理规范性的生物学根源加以解释,又或者综合当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再加上改造某些宗教哲学资源,尝试构建一种还原物理主义的伦理价值观。这类还原方案统称为“伦理学的自然化”,是将伦理主体和伦理事实看作纯粹自然现象或物理现象,认为原则上可以采取某种还原的处理手段,把规范性的伦理知识还原成描述性的物理知识,因而本质上属于还原物理主义进路。此外,近年来也有人尝试从量子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明人类自由意志的微观根源,即尝试将宏观的道德属性或道德主体还原成微观层面的非物理事实,因而这一方案也是还原论的。然而,与前述还原物理主义进路不同,由于承诺了某些非物理事实(如心理属性或道德属性)在微观基础层面普遍存在,因此后者本质上是某种微观泛心论(micro-panpsychism)。
上述还原论方案目前面临两个主要困难。第一个困难是,伦理学自然化进路不但有违多数人的道德直觉,而且现阶段也没有得到足够的经验科学证据支撑。第二个困难是,上述微观泛心论虽然不一定与物理主义相冲突,但是将因此面临“组合问题”。
应对规范性问题的非还原论常见方案也有两种。第一种方案是随附物理主义方案:一方面承认世界的基础特征是物理的,另一方面又承认伦理事实和伦理主体的非物理特征。随附物理主义借助形而上学上的弱随附关系或其他关系(如实现、奠基)将二者相联系,认为伦理规范性的来源是伦理事实,伦理事实总是随附于物理事实,但不能还原成物理事实,伦理学知识也不能还原成物理知识。这样既守住了物理主义的底线,又为伦理规范性保留了一定的自治空间。第二种方案是殊型同一论方案:这一方案借鉴了当代心灵哲学中的有益资源,一方面认为伦理事实与物理事实并非不同,另一方面又认为关于同一个事实可以有两套不同的词汇(物理学词汇和伦理学词汇)。尽管特定的伦理学词汇与特定的物理学词汇之间具有共指称(co-reference)关系,但二者之间原则上并不存在任何无例外的或严格的桥接律(bridge law),因而无法把伦理学词汇还原成物理学词汇。
非还原论方案目前面临三个主要困难。第一个困难是,采取随附物理主义方案,需要具体说明道德事实与行动之间是否存在真实的关联。第二个困难是,采取殊型同一论方案,需要为“一个事实/两套词汇”这一理论模型提供更多的认知机制说明,否则难免有特设性的嫌疑。第三个困难是,采取殊型同一论方案,还需要对道德事实的本质特征给予进一步解释,并考虑如何避免陷入恶性的循环论证。
本文简要梳理了当代物理主义的基本思路,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指出了值得关注的新发展方向。针对当代物理主义这一主流哲学基础理论展开深入系统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夯实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地基,推进学科交叉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工认知对自然认知挑战的哲学研究”(21&ZD061)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举报/反馈
上一篇:“卡努”将登陆韩国 吉林黑龙江等地有较强降雨扫码阅读手机版
下一篇:【沂蒙法官说】为避税另行签订房价较低的房屋买卖“阴阳合同”有效吗?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
- 澳洲传媒专业分类
- 均胜电子获“蔚来质量卓越合作伙伴”奖
- 温差12℃!菏泽天气马上反转!
- 山东这三个家族进入2023胡润百富榜前100名
- 永定区:百舸争流绽芬芳 体育赛课促成长
- 花钱就能免试读博士?马鞍山一女硕士被骗12万元
- 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魅力何在?海珠服装产业链转移考察团二次走进新塘
- 九九重阳 孝润童心 郑州市实验幼儿园开展重阳节主题活动
- 浪潮信息业绩失速股价受挫 国内算力景气度提升有望打开增量
- 凌晨三点上岗接驳,烟台公交集团顺利“跑完”烟台马拉松
- 中航大探索定向就业招生新模式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契合度
-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课程体系的逻辑与策略
- 自考本科需要考多久?
- 郑州都市圈建设迈入新阶段 中原出“圈”再出发
- 行政人员“卡壳”高校教师资格证 职业晋升瓶颈待解
- 起猛了!这是“银角大王”在上课吧
- 物业服务哪家强?来普陀这场比武练兵中找答案
- 战火下加沙一大学的助教:在炮火中开设中文班,缓解孩子们的恐惧
- 原创世界羽联最新排名 翁泓阳上升三位
- 哈六中被授予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优秀生源基地”
- 山西聚焦“百亿工程”目标 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 全力打赢重点产业链攻坚战
- 大专学历可以直接报考中级会计师吗?
- 13国官员学者共议新时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 金华周记(2023.9.2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