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高质量人才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3-09-03
手机版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商务英语专业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也存在一系列弊端,如:教育链与产业链脱节,商务英语与其他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与实践路径与社会经济发展脱钩,导致毕业生职业规划困惑,就业方向迷茫等问题。因此,要化解当前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可以在该专业人才培养教育链构成体系中借鉴国外CPT(Curriculum Practical Training)模式,即“课程实训教学”模式,通过把商务英语课程嵌入职场实践,以语言服务大数据分析、服务营销和贸易、服务译介等方式来完善当前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教育链构成体系,达到有效化解商务英语专业“重语言、轻实践”所导致的人才培养与职场需求脱节的弊端,推动商务英语教育链构成体系与服务职场产业需求相衔接,促进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从学校到职场的流动,提升职业素养竞争力,使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能够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对“语言服务+商务技能”人才的要求。

  一、以CPT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思路:从“需求侧”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在于对现有人才培养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使教育优质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应用于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长期以来,我国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一直走的是“需求侧改革”路径,学校注重外在投入和消费拉动,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不尽理想。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有效供给”和“高质量供给”,因此,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改变思路,从“供给侧”着力,在商务人才培养体系构成和实践路径上制定以英语语言知识为基础,以商务技能为主导,辅之以语言人文交流沟通能力、译介能力、职场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方能弥补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不足。

  第一,培育与打造“双师”教学团队。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本文所谓“双师”指的是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功底和一定商务知识的高校教师,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职场导师,创建一支优秀的“双师”教学团队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坚实保障。可以选派商务英语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培训或实践,参加外贸实务、商务交流等实践活动。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亲身体验及参与企业运营,通过真实场景与案例提升自身的语言服务和商务实操技能,将工作经验转化为实际教学思想,进而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带来情境化的学习体验;或者,教师可以主动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学校可以将企业请进课堂,聘请行业导师来校授课,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结合商务谈判案例 、企业营销案例 、商务管理实际、商务交际策略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带给学生切身的就业体验,也能从更专业的角度给予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专业性的建议。第二, 完善与重铸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案,考核形式应尽可能多样化、多元化,笔试成绩不再成为唯一的评定方式,可将课程实训的效果纳入课程考核范围,着重考查学生课程实习实训的成效。多维度对学生的语言知识、跨文化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全面测评。此外,可采用多元主体评价方式,将课堂表现与公司或企业的实训考评相结合,保障评价体系的客观性与多层次性。比如,可以由院校和企业分别挑选语言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企业员工组建教学小组,将学员分成不同小组,组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与行业导师全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构建多元评价方式。这样的评价机制能有效弥补教育链与产业链脱节的不足,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使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教育链结构更趋完善。与此同时,依据测评结果及时对人才培养各项指标作出调整,形成反馈,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以CPT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构成:从“单一型”到“复合型”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出与其他英语类专业的差异性。商务英语具有跨学科属性,以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和跨文化交际学为学科基础,以国际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国际金融等为研究对象,秉承“英语+商务+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理论与实践并重,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双修,人文与科学素养兼备。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既精通英语又通晓商科知识的创新型、创业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也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和其他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别所在。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需学习跨学科知识,提高自身语言和理论素养,用“英语+商务”的双重优势,以“英语+多语”为依托, 领悟“语言+文化”的丰富内涵,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体而言,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应以需求层面为导向,整合供给,不断优化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与知识体系,通过目标整合、结构优化等方式重组课程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体现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构建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这包括培养目标的更新,课程设置的调整,课程结构的改革与课程内容的创新等等。一方面,应明确创新型、创业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课程要依托知识体系的构建,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人文知识、跨学科知识(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基本知识和理论),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量化思维能力、数字化信息素养。技能课程要付诸于实践与真实案例,致力于教学资源与实训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加大面向行业和企业需求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突出实践实操导向。应加大实践实训教学课程学时比例,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应以学生商务英语综合能力培养为基点,重点培养商务知识与技能、商务操作能力、管理技能、商务文化意识、专业商务素养,通过课程的合理整合,围绕核心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形成脉络清晰的专业课程模块,优化课程结构,确保课程体系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服务于学生创业和就业需求。

  三、构建人才培养教育链CPT体系:“语言知识”与“商务实践”深度融合

  杜威(John Dewey)强调,学生要在“做”中学会思考,习得知识和能力。“从做中学”体现了学与做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当前,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尚存在较严重的语言知识与实践技能脱节的弊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构建专业-课程-实践-创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将语言理论与商务实践深入融合,把教育理念融入专业发展、课程体系建构、实践实训教学和创新创业等方面,形成人才培养教育链的立体模式。

  第一,切实有效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学时比例,把商务英语课程嵌入职场实践,以学生就业为目标,对接社会需求,确保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应选择真实的案例,以弥补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鸿沟。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以多样化实践活动代替单一的理论知识传授,通过仿真模拟的形式积极开展商务英语专业技能实践活动。第二,搭建实训实习就业平台。实训、实习、就业基地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必备条件。一方面,对学生而言,在企业实训实习,能够提升商务英语实战技能,助力更好实现就业。另一方面,对企业而言,也为企业带来新思想、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商务英语专业主要面向有一定国际化业务的相关行业,因此,要高度重视搭建外贸实务、跨境电商、商务翻译的实践、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实习及就业机会。第三,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首次构建了“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组织”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体系架构。2022年5月正式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要求“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产教融合让学生参与真实职场的实训实践,打破课堂与工作环境的脱节。在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推动其在企业兼职实践,使课程教学与职场结合,将学生今后的就业指向直接引入国际商务语言服务领域。校企共建实训设施、共用师资、共享资源、共享人才,实现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过程共管、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助力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即育即用”,打通人才培育全链条,高质高效培育人才。

  中国作为国际进出口大国,商务外语学科体系的改革和探索已成为当务之急。对接商务英语人才需求,创新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教育链构成体系CPT模式,既是我国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紧迫需求,也是客观需要。该模式的构建能促进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课堂教学与真实职场的有效衔接。优化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改革培养方式,完善人才培养教育链构成,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端商务英语人才,能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张玲 湖南工商大学副校长、教授)

  (本文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教育链构成体系CPT模式研究”HNJG-2021-0136 的研究成果。)

  举报/反馈

上一篇:2023成都双年展:用开放的艺术家之眼观看世界
下一篇:1到7月,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全省第二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